史书寥寥几句,背后又藏有怎样的秘密
01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
对百姓,休养生息
对匈奴,和亲安抚
对身后事,不树不封,以致后世两千多年都没有找到其陵墓的真实位置。
但在史书中,有一段小记载,却让人琢磨不透。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帝为代王时,曾经有一位王后。而这位王后在汉文帝还没称帝时,就已经去世。而且这位王后还给代王生了四个儿子,但很诡异的是,这四个儿子都先后病死。
这里有一个疑问:堂堂代王妃,汉文帝为王时候的正妻,居然没有记录姓氏?需要注意的是,代王后并不是短暂的陪伴代王,而是生了四子,生育一子最少也需要一年,代王后跟着代王最少也在四年以上。
司马迁写《史记》时,相隔不过几十年,断不会不知道代王后的姓氏,那为何有没有记录下来呢?
再往下看,这位王后还给代王生了四个儿子,但很诡异的是,这四个儿子都先后病死。
这里就更加疑惑了。
虽然古代医学并不发达,一子或者两子病死,这都是有可能的,但四子全部病死,怎么也说不过去。窦漪房生两子一女,都长大成人,就是例证。
这样诡异的结果,又在权力交替的重要节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了谋杀。
如果是谋杀,那是谁呢?
02
我们来看看代王是如何继位的。
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他们在吕后死后,成功诛杀吕氏,将权力夺取到手,就面临着一个立谁为帝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史记·吕太后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适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适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钧),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功臣集团选择谁为帝的唯一标准,是看该王母亲的家族势力,势力强大的一律不选,代王母亲薄氏势力最弱,所以被选。
这样的选择,一则再次出现吕氏专权,二则能最大程度保证功臣集团的利益。
要知道,外戚不仅包括母族,也包括妻族。
吕后在世时,大肆推行刘吕联姻,给每个王子都配有一个吕氏为妻,齐王、赵王、朱虚侯刘章等,概莫能外。很显然,代王这个没有留下姓氏的王后就是来自于吕氏。
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遍杀诛吕,会让吕氏后人留在世上么?而且这个吕氏后人还可能是未来的天子。
代王的这四个儿子其实就成为了代王继位的最大障碍。
代王若要继位,这四个孩子断不可能留在世上。
所以,在功臣集团请代王继位时,出现的罕见一幕也就说得通了。
▲周勃(影视形象)
03
代王得知自己周勃等人要立自己为帝,就与幕僚商议。商议的结果居然是,一边倒的反对,只有宋昌一人同意。
你们在搞什么?主子要当皇帝,还一边倒地反对。
代王拿不定主意,让母亲定夺,太后也不能拿定主意。
是什么让他们这么为难?
很简单,要么杀四子,为帝。
要么留四子,继续为王。
权力的残忍和血腥就是这样的赤裸裸。
代王最终选择了占卜,将决定权交予上天。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史记·孝文本纪》
得知占卜结果的代王,喃喃地说,我都已经是王了,还当什么王。其中的纠结,可以感知。
04
代王从代地到了长安城边,代王让宋昌去与功臣集团沟通。周勃、陈平都来迎接,代王也下车还礼。这个时候,周勃走到代王跟前,说了一句话:有些事,想要单独跟代王说。宋昌不干了,说:你如果说的是公事,那就请公开说;如果你说的是私事,王者没有私事。
这一句话,让周勃无话可说,只能下跪送上玉玺。
那么周勃有什么事,需要在这样重要的场合下,要单独找代王聊一聊呢?很显然,他想就代王四子的死进行一番解释。而全程参与此事的宋昌对于周勃多有怨言,更不希望他再来提起代王的伤心事,所以用义正言辞的话,直接为代王挡住了这一要求。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当将军都要这么多牺牲,那当皇帝,又要踩着多少白骨而上呢?
▲汉文帝霸陵因为不树不封,近几年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