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寻迹汉朝时期的匈奴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开讲#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匈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团体,是一群怎么样的人。
早在公元前7、8世纪,匈奴人就已经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繁衍和生息了,但此时的匈奴人是一个统称,鬼戎、义渠、楼烦等少数民族都被统一称为匈奴,但并没有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部落。
义渠等草原部落被灭之后,流亡之民迁徙,并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成为了相对统一的匈奴部落。
战国中期,匈奴的势力还在中原北部燕赵袭扰,主要作战区域是赵国北部的云中、九原等地,但此时赵国有名将李牧,云中飞骑作战勇猛,驱逐匈奴不敢南下。
武力作战是驱逐匈奴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因此,秦国统治虽短但并没有匈奴的袭扰,而这一切的变化就在楚汉争霸中原大战之时。
楚汉争霸之时,中原作战的重心放在了争夺中原正统上,也就没有人顾及这个北方的小部落,北方匈奴的冒顿单于乘此机会统一了北方草原,成为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
一,汉初怀柔的和亲政策
中原王朝初定,北方匈奴劫掠边关,汉初汉高祖领兵攻打,结果却有白登之困,几十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
匈奴人不仅围困了汉高祖,同时还写信羞辱吕后,表示要让吕后亲自来见,为了解救汉军的困境,吕后亲自修书示好,坦然自己年老色衰不能亲自前往。
就在此时,一向阴谋的陈平想到了一个计策,你匈奴人不是想要女人吗,那我就给你女人,同时给你厚礼,扰乱你们作战的坚定信念。
陈平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直接击中人的心理,陈平用的这一招瞄准的是匈奴王室的女性,后宫争宠,匈奴的阏氏就会争风吃醋,这样一来,白登之围就解了。
在此美人计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后续的和亲政策。
汉初的政策使用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让国家的经济在和平稳定中慢慢恢复,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对外政策,和亲政策也带有一种无奈。
大臣娄敬鉴献计说:"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且赠送大量钱财,并且突出公主的尊贵地位,这样我汉朝和亲的女子必然能够成为匈奴部落内的重要人物。"
这样一来,匈奴单于就成为了大汉的女婿,汉公主生子必为太子,接替单于。
至于这个公主,无论是不是宗室的女子,只要皇帝册封就是公主,无非就是多送一些粮食和财物,姿态稍微放低一点罢了。二,武帝时期军事征讨政策
武帝初年,匈奴人发展壮大,劫掠边境的次数越来越多,同时胃口也越来越大,而汉朝和亲公主并非宗室之女的事情也被匈奴所知,因此和亲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虽说此时西汉有秦朝时期修建的长城,但是驻守长城需要至少需要十万军队长期驻守少了防不住,而这时候还没有屯田政策,驻守长城需要大量的物资。
但此时的汉朝已经不是立国初期任人宰割的傻白甜了,而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帝国,一个蓄势待发的巨人,一个钱粮充足的中原王朝。
《史记》记载: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国家府库充足,财物粮食堆积如山,据说铜钱都在府库中发霉,老百姓家中生活富足,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政治上,父亲刘启已经解决了诸侯的"七国之乱",让国内的不安分势力彻底臣服,有了对匈奴作战的有利条件。
为了对抗旧宗族和外戚的势力,汉武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卫子夫为皇后,这也间接促成了汉武帝对阵匈奴的绝对优势。
为什么呢?因为卫子夫身后是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
汉初以来的那种被迫采取的和亲政策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而汉匈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退让和亲政策转入军事征讨政策。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率军首次出征,顶着皇上小舅子的名号,在一片唏嘘声中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获700人,一战成为"龙城飞将"。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卫青领三万骑兵北击匈奴,斩首匈奴数千人,大胜而归。
为何汉匈作战中卫青的胜利难能可贵,因为汉军多步卒少骑兵,机动能力和补给能力跟不上来去如风的匈奴人,追都追不上更不用说击败了。
卫青则是在匈奴擅长的方面击败匈奴,大大的打了匈奴人的脸,也为汉朝增添了威风。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军包围白羊王、楼烦王,活捉匈奴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的河套地区。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汉军俘虏右贤王部落的男女1.5万余人,捕获牲畜达千百万头。
与此同时,卫青的外甥,少年将军霍去病也横空出世,迅速成为汉军对抗匈奴的中坚力量。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跟随卫青出征,以骠姚校尉率八百精骑纵横大漠,兵锋直达匈奴老巢,斩获敌人2028人。
先不说这八百打几千的战绩,就单从俘虏来看,可是把大单于一家三代人扫了个干净,从祖父到相国,能活捉的活捉,不能活捉的把脑袋带回来了。
大单于还远在大漠不知道这件事,要是知道了不知道是什么感觉,自己出门打仗结果被八百人直捣中央。
霍去病一战成名,以此战受封:"冠军侯",成为许多武将穷极一生的追求。
元狩二年,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领骠骑将军大印率军出击,此战战果更加辉煌,一战击溃匈奴势力最大的浑邪王和休屠王,打垮并抓获小王5人。
就在汉军高歌猛进的同时,原本已经愿意归降的二王部落突然哗变,紧急时刻,霍去病单枪匹马突入万军之中,连营的火光照在少年将军的脸上,他的目光中只有刚强,以非凡的气魄降服数万人马。
此战霍去病抓获匈奴上到王子、相国,下到将军等首领人物一百多人,斩断大单于的左膀右臂,按照这个打法,要不了多久大单于就废了。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和22岁的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这是最纯粹的五万骑兵,是大汉王朝最精锐的长矛。
为保障十万骑兵的无坚不摧,汉武帝调动了全国的十四万匹战马和五十万步卒为后勤。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深入大漠寻找匈奴主力,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水,一路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二王和牛马无数。
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彻底打穿了匈奴部落,兵锋直至瀚海,完成了中国武将毕生的最高追求"封狼居胥"。
随着漠北之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标志着汉武帝的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全面胜利,从此匈奴再也没有力量和勇气主动进攻汉朝。三,武帝之后的和平时期
汉武帝大胜后,匈奴远遁,随着霍去病和卫青的去世,汉武帝的对匈作战也遭到了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败军辱国,汉朝对大漠的控制稍有减弱。
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政策,是一个主动且全面的军事政策,通过大规模战争、建立属国、设置郡县和移民实边的举措,基本解决了匈奴对西汉王朝建立七十年来的严重威胁。
在西汉王朝接连进攻下,匈奴连遭失败,实力被严重削弱,而它下属的乌桓、丁零等少数民族逐渐想要自立门户。
匈奴内部矛盾也进一步激化,逐渐聚集不起强有力的攻击,再也不能构成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但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国家的综合国力,人吃马喂,部队行进的每一步都是巨大的经济消耗,长久的战争机器一般的作战耗尽了汉帝国的内核。
反观匈奴这边,草原沦丧,河流阻隔,部落离散,牛马瘦弱,面对汉军不停的驱逐和作战,没有办法休养生息恢复实力,只能不断迁移。
几年战争打下来,给大汉打的是耗尽钱粮打空国库,给匈奴人打的远遁漠北、流离失所、部落离散,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是获胜的汉朝一方还是失败的匈奴,都已经无力再战了。
此时汉朝在大漠深处设置都护府,设立专属军事机构联结西域诸国,同时为丝绸之路的交流提供军事保障。
移民备边也是汉朝和平时期使用的主要政策之一,汉匈战争中收留的匈奴人,急切需要汉朝为他们寻找一块适宜居住的土地,但内地汉民族聚居,采用移民备边的方式巩固边境。
内地迁徙的人口到了边境之后,发展耕种,也能带动当地居民耕种,同时一旦开战,备边形成的属镇马上就可以转化为粮仓和军事基地,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四,总结
纵观汉朝立国以来对匈奴的政策,汉初的 和亲政策,本质是像北宋"岁遗"一个性质的政策,用财物和金帛安抚匈奴,更让匈奴人觉得,汉朝是一只可以随意宰割的肥羊。
这种方式根本换不来和平,本质上就是草原部落,骑马劫掠如风,来去不受管束,早晚有一天这个政策会崩溃。
无论和不和亲,匈奴对于西汉北境的侵扰都没有停止过,汉武帝出击匈奴,结束了汉军被动还击匈奴的历史,变被动为主动,解除北方边境的军事威胁。
匈奴败退之后,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打通也成为了顺理成章,促进了大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始了民族大融合,建立起了文化沟通的桥梁。
由此可见,匈奴政策的形成,并没有特别的定例,一开始是根据匈奴的进攻形势指定怀柔的政策,但长久下去丧失了主动权。
武帝大举征伐之后,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变为了主动出击掌握主权,取得了军事上的大胜利。
武帝之后的匈奴政策就是完全主动,利用设置属府和移民备边的方式抗击匈奴,将所有的主动权放在自己手里,是我们说怎样就怎样。
由此可见,在国与国交流的基础上,实力才是最大的资本,匈奴政策的形成本质上还是国力的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