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月16日,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了这么一条推送。 推送内容平平无奇,但原本熟悉的微信公众号图文格式却多了一种。 图片位于上方,占据了页面的核心,增加3:4图片横滑功能,图片之下才是文字,长不超过1000字。 改版后的公众号与小红书的"笔记"如出一辙,就像是微信的"小绿书"。 可能我们会觉得大惊小怪,不就是多了一个排版格式吗? 实则不然。 这个小小的变化代表着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革命,也意味着微信的商业化多了一条道路。 02
公众号,在张小龙的设计之初,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张小龙说:"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阅用户的群发工具,避免垃圾短信;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内容形式,比如文字、图片、视频。" 但一不小心,公众号就变成了以文字为中心的内容主体,缺失短内容和视频化的形式。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会说"和"会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文字为主体的公众号设计逻辑有着天然的创作门槛,内容创作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相比于视频的侃侃而谈,创作和阅读门槛都被进一步降低,用户的关注度自然转移到了视频上。 目前公众号的打开率不足0.6%,原创率不到6%。 张小龙的"遗憾",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基于公众号连年下滑说出的肺腑之言。 这一次公众号的模式改版,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救火。 鼓励用户创作"以图片为核心的短内容",把朋友圈搬进公域流量池之中,吸引更多用户注意力。 03
从更深层次角度来说,那就在于微信的商业化道路。 微信作为一款免费的产品,为腾讯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流量,月活超过了10亿。 这10亿流量能干什么事? 我把它当作入口,给别的巨头京东、滴滴来收取入口费,这叫坐在金山上讨饭吃。 理想的做法是什么? 以微信为主体,我自己孵化出一个可以变现的渠道、平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 小红书用"图片+短文字"打造的笔记模式,有实物、卖家秀的展现,也有文字信息作为补充,成为商品种草的天然平台,特别是美妆类。 我们都知道,谁的钱最好赚?当然是女人的钱,爱美的钱。 所以,小红书日均3亿次的搜索和精准的定位,确实是教科书级别的突围。 这一切都让微信眼馋不已,自己坐拥全中国最大的流量池,却没能孵化一个能量巨大的变现平台: 公众号给微信带来了品牌入驻和用户深度阅读和停留。 小程序成为各家品牌链接公域、私域的接口。 但他们都有同一个问题——门槛太高,始终是少数人的玩具。 以少数创作者为中心,向大多数人扩散,归根到底并不是纯粹的UGC(用户生成内容)。 马克思主义告诉过我们,精英阶级的力量远远无法和人民群众凝聚起来的力量相提并论。 微信这次的"小绿书",也是想发动群众的力量,模仿小红书打造一个参与度更高的"公域朋友圈",再通过产品种草、拔草实现商业的闭环,完成"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的价值有多大呢? 小红书凭借"内容+社交"的驱动,8%用户转化率远高于淘宝、天猫,复购率更是超过其他平台,包括抖音。 这种基于社群文化带来的信任度,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场景。 实际上,在今天这个消费供给过剩的时代,小红书更像是一本"生活手册",用户来不是"被种草",而是"主动避坑"。 这种根植于社区的商业模式,体现出了极强的抗周期性,这无疑是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被企业家们尤为珍惜的品质。 04
当然,微信想把"小绿书"做大,我认为还有两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第一、视频号需要它。 从商业模式来说,小红书珠玉在前,已经拿到了先行者的红利,公众号现在才去模仿,不仅吃相难看,时机点上也很有问题。 你光想靠一个封面改动,就能把失去的用户抢回来,把公众号搞出名堂吗? 这不太现实,这是一个机制问题,即使要改,也应该从推送机制和内容开始。 更加合理的理由是,号称8个亿流量的视频号,需要图文内容的加持。 视频号现在有点畸形和信心不足,虽然有8个亿的月活,但用户停留时长连抖音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很多人都是不小心点进去,看了两下又退出来的无效流量。 视频号既然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独立app,自然就需要其他板块的联动构成自己的商业闭环,特别是公众号和小程序。 所以,公众号推出长文和图片两种形式,也是迎合和联动视频号的转化和留存。 第二、做战略防御。 从这两年互联网的发展来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个趋势。 过去是各做各的,现在是我做你的,你做我的。 抖音在布局电商、外卖、搜索,美团就在搞货架电商,淘宝就在做短视频直播,顺便推出了淘特,京东刚刚说自己要"百亿补贴",拼多多现在出海去做了跨境。 世界变得魔幻起来,大家互相偷家了,为什么? 一方面,确实是短视频直播改变了互联网的生态,大势所趋下,企业需要挖掘市场,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另一方面,这就是真实的商业竞争。 打个比方,就看微信和小红书的体量,我10万人,你只有1万人,要创新的是我吗? 不是,是你。 因为你体量小,你得想法子找出路,想新点子来削弱我。 我呢,本来就有优势,而且大而不倒,只要中军稳住,那就是不败,相反,我要做大的创新有可能损失我的力量。 你创新做的不错,那我就动用预备力量,在现有基础上借鉴学习就好了,省事省力,关键省钱。 当然,联想到前些天爆火的ChatGPT,说不羡慕,不遗憾也是假的。 这才是大大提高生产率,在价值创造和创新。 但偏偏是人家先做出来了,然后国内各大企业突然打了鸡血一样,纷纷要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 我并不否定大厂们在科技创新上做出的贡献,但还是希望以后,我们能多听到一些新技术,新创新,而不是你抄袭我,我模仿你的防御战略。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