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深南头人,南头古城始终没有给我什么特别的印象,一直都觉得他是城中村,他也真的就是城中村。 古城牌坊 掩映在握手楼下的几根残垣断壁,实在没法把他跟古城联系起来,越是要把他称作"古城",心里愈发觉得深圳还真的是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城市。 南头古城南门 然而,就在去年(2022年),南头古城竟然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我郑重其事的在某度查了一下,南头古城"粤东首府 港澳源头"的称号还真不是吹的。始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东官郡,宝安县作为郡治,南头古城作为宝安县的县治(县府所在地),管辖范围包括如今的深圳、香港、东莞部分地区、番禺南部、中山、珠海、澳门六个地市。南头是这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深圳城市文化的根 。 新安县衙 南头古城的改造始于2019年3月的"蝶变重生计划",修旧如旧、提升环境,修整古迹、展现历史,植入文创、商业、非遗、美食。虽然只是改造南街和北街的两条十字街区,也形成了牌坊、南城门、1820数字展览馆等18处参观打卡点,以及街道两旁的手作文创、特色零售、餐饮美食,每一处都是故事,悠闲的逛上一天是绝无问题。无论喜欢潮流的年轻人,还是带孩子的父母,都值得走走。如果你住在南山,建议多来几趟,身边的古城可以深度游览,也是带孩子感受传统,了解历史文化的好去处,比纯书本有用得多。 傍晚的古城,游人逐渐多了起来 改造后的古城人气很旺,特别是周末,到傍晚时分,不能说人山人海吧,也可以算是摩肩接踵了。我一般也都是下午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看看工艺手作,品味特色美食,晚上感受古城的夜景。因为离得近,连去了几个下午,每次去,都会有新发现,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周末的古城游人如织 曾看网上有评论说: "改造后的古城商业化太浓了"。商业化不好吗?况且是有传统、有文化的商业。从古时的"墟",到现在的商业街、城市综合体,木质招牌换成了霓虹灯,销售形态在变化,产品在变化,可本质没变,都是商品交换。 布兰兔的植物,其实是日用销售瓷器,很文艺,名字也很特别,印象深刻。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原始与科技的交融延续了古城的烟火气。古城有了商业,有了人气,就有了文化传承的阵地,否则,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 古城街道 顺便吐槽一下,古城摆放游览指南的地方实在有点简陋,我是第二次去刻意找了一下才发现在进入城门后的路边小铁架上有摆放游览指南。而且,纸质指南字太小,眼神不好,看了个寂寞,特别是晚上。这么大的古城,就不能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之类的设施吗?又或者,这里可以有个U站。 古建筑都改成了博物馆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文化需要与时代共生、共知、共育,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步前行。 1820数字展览馆,全景动画展现古城在最繁荣年代居民生活场景 新安县衙还原了当年衙门的威严 曾经威严的衙门,已是平民百姓可以随意参观的地方。 博物馆 同源馆 同源馆展示珠江口的海洋经济,外贸通商、技术演变的历史变迁 从这里看古城的街道,恍似跨越千年。 古城人气超旺的非遗奶茶店,主打丝袜奶茶和蛋饼,很远都能闻到蛋饼的香味。 一家"竹"为主题的日料,榜着庭院,植入主题,就有了文化,你以为品的是美食,老板却把环境一起卖给了你 北街东城门 南头古城,仍是大面积的城中村。南北十字街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也为后续的扩大改造范围,丰富民俗、创意工厂等业态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如何理顺产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为他人作嫁衣的事,政府可以干,但企业不会干,能干的不一定干得好,干得好的不见得愿意干。 后疫情时代,旅游迎来了春天,也期待古城这枝花开的更艳、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