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这几年,真的是好忙啊。 中国电影圈要请他,中国电视剧也要请他。 这不,前脚《狂飙》刚结束没多久, 影响力还在余震, 张译的新剧《他是谁》就来了。 跟《狂飙》一样的是, 在《他是谁》里,张译演的还是警察。 你以为张译在重复,实际上他又突破了自己。 跟《狂飙》不一样的是, 这是两类小警察, 如果说《狂飙》里的"安欣"理想主义的化身,那么《他是谁》里的"卫国平"很平庸, 这个角色的身上弧光很少,很真实,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一开始就带进去这个角色,因为它实在是太真实了,像你像我像我们自己。 张译演的很好,也演的很稳。 我不想用"天花板"来形容这部剧, 那是新一届营销号的"UC编辑部"的标题, 但是我必须得承认, 从剧作的模式来看《他是谁》是前卫的。 剧情的推进方式与常见的悬疑剧刑侦剧都不同, 我们常见的刑侦剧的剧作手法是像《重案六组》以案件为核心的,用几集的内容去表演一个完整的案子,然后就像看小说一样, 每一个章节一部内容, 案子结束后,再开启一个毫无关联的新案子。 但是这回张译的新剧《他是谁》完全是反着来的,剧作模式从"单元节"到了"人物节"。 整个《他是谁》的核心就是张译,以人的视角为主,案件以多案并进的方式同步推进。 这样的设定更符合,真实的老刑警。 真实生活里的老刑警,就是—— 一个人可能同时跟进好几起大案。 这些案件几乎没什么关联,但是每一件案件又都特别大,工作室不能顾此失彼,所以老刑警的压力很大,肩上承担的责任也很大。 所以《他是谁》以"张译"的视角拍, 其实是很反商业化的剧作套路的, 毕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拍这种刑侦剧,的确会让观众看到的明白,且沉浸感体验很强, 但缺点就在, 信息量太大了,线索又环环相扣,你只要漏了几分钟内容,后面可能就看不懂,接不上了。 且我们作为观众也没有处在一个上帝视角, 说白了,张译破案时,收获到什么线索和信息,我们观众就只能看到什么线索和信息。 这很考验我们观众朋友的耐心, 就跟朋友们现在看这篇文章一样的, 它抓人,但又不断的折磨你,考验着你。 但电视剧首播后仅仅三个小时,就登顶了冠军榜,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是值得的。 故事发生在1988年。 江宁市,郊外的一片荒地, 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 案发现场围了好几个老乡。 警察围了一条警戒线,防止案发现场被破坏。 但没想到,老乡没破坏现场,反倒被自己人,一个冒冒失失的警察破坏了一点案发现场。 这个冒冒失失的警察叫卫国平(张译 饰)。 老刑警瞅着卫国平就喊: " 干什么呢?小心点不知道 。" 卫国平不知所措,他想把破坏的现场还原。 结果又被喝止住了—— " 别碰了,保护现场不知道吗? " 陈山河,在旁打圆场: " 新来的同志,别把人给吓着了。 " 卫国平确实被吓着了,但吓着他的不是老刑警的呵斥,而是眼前的这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 这是一具女尸。 根据现场法医的侦查和鉴定,命案受害者,或许跟江宁市前段时间发生的命案也有联系, 她们受到的致命伤是一致的:利器割喉, 从伤口的走向来看,都是左撇子干的, 另外死者在生前都曾遭到了凶手的性侵。 唯一不同的是, 上一起案件,死者曾发生过激烈的反抗,指甲缝里有反抗时留下的凶手的皮肤组织, 但是在这一次的命案里,凶手似乎准备的更加充分,他不仅没有留下任何的作案痕迹,而且还很"聪明"的在性侵时使用了安全套。 但因作案手法相似, 警方认定,这很有可能是一起连环杀人案。 可,就跟上次一样的结果的后续一样,这一次,警方连续摸排了3天,什么也没有发现。 即便上一位死者手指里曾留有凶手的皮肤组织,但这是80年代,DNA库还未普及, 靠着这点皮肤组织,根本找不到凶手。 更要命的是—— 虽然这是80年代,但破案的手法跟古代没有什么区别,去哪里都要依靠着人力到处跑, 人们对于现场的保护也并不科学,资源也有限,一下雨,这现场就全部给破坏掉了。 那这案子到底怎么破呢? 没人知道答案,卫国平也找不到答案。 时间一晃就是4年, 4年里,凶手又犯下了2条命案, 逍遥法外,警方却连一点头绪都没有。 8年前,卫国平曾无比的接近过真相,他在雨夜里,曾听到了有人呼叫喊救命,可等到他赶过去的时候,躺着的却是陈山河 的尸体。 陈山河 ,是他师父的儿子,他最好的朋友。 他们在警队是同一个小组,生死战友。 可,看着眼前的一切, 卫国平什么也做不了。 他懊恼,为什么自己没有早一点冲上去, 他后悔,为什么那天晚上自己会迷路, 但他的懊恼没有任何意义,命案成了悬案。 凶手,在1992年做完最后一次案后, 就销声匿迹了。 一晃又4年,1996年, 卫国平从过去的新人长成了支队队长。 8年前的那起命案,早已成了悬案。 后来,警方把这起命案合并称「二二六案」,档案卷上,写满了几页的"二二六案"的卷宗, 随后被暂时放进了档案室。 8年过去了,斯人已去,凶手仍在逃亡。 难道真要想过去那一件又一件的悬案一样,因为年代救援,因为技术限制,因为证据不足,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只能放着,等待突破。 "可,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吗?" 卫国平这样问自己。 1996年,又一起命案发生了。 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碎尸案"。 凶手将死者,高温煮尸, 极大的破坏了死者DNA信息, 且凶手非常的狡猾,分尸后的抛尸地点,完全没有任何规律,事发现场更没有摄影头,完全找不到人,眼看着又要成一件悬案。 可,卫国平对这起案件非常敏感: 或许这就是他等待了8年的"二二六案突破口"。 经过初步的调查后, 他在领导会议上提出:"现在这个碎尸案,有没有可能和1988年二二六案挂上钩 " 卫国平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论点: "八八案前前后都在下雨, 这碎尸案前边两天也下雨, 受害人也都是年轻女性,都是割喉 。" 卫国平观点很快就遭到了刑侦教授的反驳: "宁江一年有多少天下雨知道吗? 本案受害人遭遇性侵了吗?法医提供的喉部伤口与八八系列案件受害者的伤口,对比结论呢 ? "碎尸案最主要的特征是碎尸,八八案件具备吗?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单凭一点点关联就提出来并案,你不觉得,你现在有点信口开河,异想天开了吗,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 卫国平也不甘示弱回击—— "吴教授,案情分析胆子大点,有什么坏处吗?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破案的手短已经在逐年提升了,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 为什么就不能更新换代呢? 我们假设一下, 说这个犯罪分子,1988年那个,割完喉,他潜藏起来了,一藏就是4年,突然有一天,他被一个身边熟悉的人知道了他的情况, 他决定必须要杀人灭口,但又害怕我们警方牵扯出来他的社会关系,于是只能选择碎尸, 碎尸正好能掩盖他割喉的手段,请问这么想有问题吗?这么大胆的想有问题吗? " 然而,吴教授的回答依旧是—— "非要把碎尸案和八八案件扯上关系,这太牵强, 卫国平提出并案,个人色彩主义太强, 我认为,这会影响我们目前办案的注意力,不建议采纳 " 最后局里领导决定: "在没有拿到足够的证据之前, 并案的条件那是远远不够成熟, 现在这个碎尸案,仍然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我们依然要坚持,之前的办案方向,同时要全力以赴,抓到凶手。 " 让人很奇怪的是—— 八八案和碎尸案到底有没有关系? 为什么刑侦学的吴教授要和卫国平,有着明显的理念冲突,这段冲突的设计是什么? 镜头给了好几个局长的犹豫的镜头,似乎在这命案的背后,局长莫非也有知道情况? 在尚未登场的人物和犯罪集团, 他们到底跟警局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真相扑朔迷离,一切似乎都在迷雾中。 即便《他是谁》已经一口气播出了4集,但是这才刚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叙事框架, 目前掌握的破案线索是0, 甚至连凶手和反派都没有出来。 导演似乎从一开始就吊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毕竟导演曾拍过《警察荣誉 》的导演鲍成志。 私以为他最厉害的就在于—— 鲍成志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 往回看二十年,我们经常看的公安刑侦大多都是以职业特点,来划分剧目和细致化主题的。 比如,《破冰行动》主要针对于毒和黑;,而《三叉戟》 聚焦于经侦; 《阳光下的法庭》则是对准司法改革; 《天下无诈》则是围绕电信诈骗展开等。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代的刑侦剧大多是根据类型化下的职业细化去拍的。 过去二十年,我们完成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就是,用多元化的故事,打破了观众的偏见。 人们提起"刑侦剧"不再是想起的是那些杀人放火等重大刑事案件,而是对于经济犯罪、反腐、打黑等题材,对于"公安"这一职业的理解也都有了新的了解与深度认识。 而往后二十年,我们在关注的是—— 像"安欣"和"卫国平"这样的英雄,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的伤痛到底在哪里。 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什么, 在"浮士德" 难题时, 那些或彻底堕入地狱成为魔鬼的仆从, 那些或完成赎罪升入真善美的天堂, 那些但更多的还是复杂地、 辩证地立命在好坏参半的天地间时。 那些复杂和负重前行的人,到底在想什么。人性的复杂刻画 让"正邪"不是单纯的二元独立,中间的"灰色地 带"也不能直接被忽视,英雄也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也不应被忘却。 新时代的刑侦剧带有鲜明的中国文艺特色,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与本土化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展现犯罪与推理,营造悬疑的氛围和惊奇的观感, 如今像《狂飙》和《他是谁》这样的一大批根据真实题材改编或创作的更是反映了我们新时代中国"执法者"的新面貌,紧密联系社会,并被赋予了特殊的任务,这真的很棒。 看到英雄,理解英雄,成为英雄, 这是《我是谁》想要去拍的, 也是我们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