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米安·利拉德今天被推到舆论风口,倒不是因为开拓者早上输给尼克斯(空砍38分7篮板7助攻),而是他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前两天,利拉德接受了JJ-雷迪克的采访,坦言自己不喜欢现今联盟的气氛:"但现在联盟的气氛成了这样,常规赛什么不重要,夺取总冠军戒指才是唯一目标。我很理解NBA球员打球的最终目标就是赢下总冠军,我们都想夺冠。但是,我们不能搞得好像其他东西和比赛都毫无价值一样。" 不屑,是大多数球迷的反应。"拿了大钱,口号象征性的也要喊一下嘛"、"就是,没有冠军,照样顶薪"、"竞技体育你不图冠军,你图啥,数钱你就去银行上班啊"等等,几乎都是一边倒的呵斥之声。仔细捋一捋,各位说的不无道理——职业球员,不拼冠军拼什么,拼多多啊?所以,利拉德就是一派胡言吗? 2008年之前,大多数NBA总冠军球队,阵中都有一名巨星球员坐镇。2008年之后,画风愈演愈烈,总冠军球队可以有至多三名巨星。热火、凯尔特人和勇士,可都是组建过"超级巨舰"。不经意间,"抱团"似乎成了夺冠最佳途径,NBA联盟也有意推崇这种模式。一方面,球星聚在一起,竞技观赏度高,可以提升影响力和收视率。另一方面,球星也是利益的保障,"抱团"越多联盟越能赚大钱。球星也乐意牵手组团,球队开得起薪酬、冲冠机会也更大,没有理由拒绝的嘛。 职业球员,以成绩论英雄,"抱团"自然不可厚非。但是,一场旅行,你不能只在乎目的地。途中的山川河流、遇到的陌生人和听到的奇闻趣事,也会是这场旅行里的美景。现在,NBA正在"摧毁"沿途的风景。 视冠军为一切之后,大家都没了耐心:球星只要看不到夺冠希望,立即寻求交易联手"抱团";球队年年都是打酱油,管理层一不做二不休,放手甩卖球员开启重建;联盟见收益不达预期,放宽规则促成巨星联手。天下皆为冠军急匆匆,孤胆英雄故事再难上演。离开奥尼尔的科比、费城时期的艾弗森,可都打出响彻联盟的惊天动地之事。尽管彼时或终身没有总冠军加身,但经历过那段时间的球迷,谈起这些孤胆英雄之时,我想嘴角没有不轻微上扬的。现在呢?球星早就没有称霸一方的雄心,一旦打磨好自己,时机成熟就抱团取暖。当孤胆英雄?爱谁谁,反正我不当。 大多数球星沦为"抱团精英",让NBA失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地方。 NBA选秀,其实最不看重的是技术和精神,最看重的是年纪和身体。比如"篮球之神"乔丹,选秀之前坦言自己对篮球不够深爱,他也的确改打了两年棒球。但公牛认可他的身体天赋,所以还是愿意抛出探花橄榄枝。还有"小土豆"罗宾逊,惊为天人的最大弹跳和速度,让真实身高1米68的他,还能拿到首轮第21顺位。现在选秀标准并未变,只不过因为心浮气躁的大环境,球队更愿意选天赋爆棚的怪物型球员。也就是说,球队不会再耗费大量精力扶持潜力股。你若是没有肉眼可见的、惊为天人的天赋,那多半都不会成为球队的栽培对象。 很简单的道理,球队需要立即出成绩,即插即用的球员才是刚需。即便你是潜力股,球队大度给一两年时间培养,管理层若是断定成不了巨星,极有可能变成筹码被甩卖交易。像小托马斯、克莱·汤普森这类二轮末尾秀,再晚几年进NBA,或许真就不能上演逆袭故事了。唯冠军论之下,"抱团"成风压迫下游球队,再加上大家都急功近利,根本容不得潜力股觉醒。回看这些年,NBA还出现过什么黑马人物吗?其实别说逆袭故事,就是逆袭比赛都少之又少。常规赛大家还能打打杀杀,季后赛就彻底沦为超巨球队之争。而每次赛季初始,预测总冠军,翻来覆去就两三支球队。 一个没有惊喜和奇迹的联盟,谈得上什么大饱眼福呢?看看人家足球,固然是强队把控冠军,但赛场总能上演翻盘好戏。冒出个黑马,也是常有之事。比如世界球王梅西,放在NBA,混得最好,也可能就是全明星。以他为核心组队冲冠?做梦去吧。 拼冠军,没有错。但视为唯一,甚至以冠军定英雄,就不妥了。许多朋友都应该讨厌"996"吧,可是当薪酬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你又觉得可以接受了。毕竟,高付出得到高回报,多劳多得也就没话说了。事实上,大多数实行"996"的公司,是按照"两人干四人的活,开三人的工资"模式定薪。也就是说,即便是把薪酬开你理想的价位,实行"996"也还是属于过劳压迫。而且,"996"对人造成的身体和精神负担,以及对个人职业未来的拖累,都是金钱不能完全弥补的。"996"制度本身就有问题,绝不能因为高薪变得合情合理。 不要认为自己中意的球星,"抱团"出众甚至还得了总冠军,就认为NBA精彩绝伦。朋友,不是这么回事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TVB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不要只顾着追逐目标,享受过程也很重要。职场其实允许推心置腹,球场也可以有兄弟篮球。 只可惜,道理大家都懂,却还是会为了名利卷来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