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明朝汉文史籍对西蒙古各部的通称,蒙古语复数为或 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幹亦剌、幹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歪剌歹、偎剌,明代 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特,又称厄鲁特或额鲁特。元代聚居在今叶尼赛河流域, 明代活动在准鳴尔盆地周围。兴盛时曾西征中亚、北隶乞儿吉思气世纪初,西 蒙古是由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个部分组成的。至清代中期, 瓦剌中的准鳴尔部强大起来,统治了整个瓦剌。 十一世纪的时候,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和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大片地区,分 别居住着着许多大小不同的蒙古和突厥语族部落;一部分被称为草原游牧民,其 中比较大的有游牧在克鲁伦河和鄂嫩河流域的蒙古部;活动在贝加尔湖周围的塔 塔儿部;在色榜格河下游的蔑儿乞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的克烈部; 游牧在 杭爱山,阿尔泰山的乃蛮部等等;另一部分称为"森林狩猎民"部落,其中有斡 亦刺惕、古儿烈兀惕、兀良合惕、秀马惕、巴儿浑、不里牙惕、帖良古惕、兀儿 速惕、合卜合纳思、康合思等部落。他们就是瓦剌的先民,这部分蒙古族原居于 谦河流域,以狩猎为业。《蒙古秘史》中将他们称为"林木中百姓"之一。 元太祖元年,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后,为了能统一蒙古各部,决定出 兵西征"林木中百姓"各个部落,年,成吉思汗让他的儿子术赤出征林木中 百姓〃各个部落。斡亦剌傷部落的首领忽都合毕齐首先臣服于术赤,并成为随后成 吉思汗统一"林中百姓"各部落的帮手,成吉思汗及其继位者对他欣赏有加,希 望利用他的帮助来加强自己对"林中百姓"各部落的统治。一方面保留其土地和 民众,封他们为四千户;另一方面,通过姻亲,结成军事联盟;幹亦剌贵族也就 借此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被成吉思汗统一于蒙古汗国中。 从此以后,幹亦刺特部就开始和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建立起互相通婚的关系, 在地位上也非常的特殊,被视为和其他王爷一样的尊贵,斡亦剌特人逐渐融入到 蒙古族的大家庭中来了。在窝阔台继承汗位时期,"林中百姓"各个部落被封为 四个卫拉特,卫拉特也有此而得名,就是部落的意思。后来,由于幹亦剌特部帮 助阿里布哥和窝阔台汗的孙子海都王来反对忽必烈,还有就是在察合台之孙与忽 必烈夺取汗位的战斗中支持了前者,使得忽必烈胜利后杀死了大量的瓦剌人。但 是,随着周围蒙古与突厥语民族的部落不断融入卫拉特部落,瓦剌的势力逐渐强大 起来。 明洪武元年,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元顺帝妥欢帖木尔带领蒙古贵族来到漠北草原,先是来到上都(平府,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蓝旗境内),后又 迁移到应昌(内蒙古赤峰一市克什克腾旗达里泊西南)、明朝崛起后,不断进攻己 经退居蒙古草原的元顺帝妥欢帖木尔。北元帝国,随着汗权的削弱,大漠东西蒙 古族主要分为三个集团,即鞍粗、瓦剌、兀良哈三卫,各个集团封建主为了得到 蒙古草原的统治权,时而刀兵相向,时而结为姻亲。在上述三大封建主部落中,居于首位的是鞑靼部。 鞑靼,是明朝对东部蒙古的 称呼,他们是由直接属于大汗的各个部落和支持大汗的部落组成,其首领为拥有 蒙古大汗称号和拥有"皇家家族"血统的元室后裔来担任,被蒙古人视为正统; 其次是瓦剌,又称西蒙古,东南面渐渐向陕甘方面发展;再次为兀良哈三卫。洪武二十二年(明朝在演 水(西嘲木伦河、西辽河)向北,从潢山(兴安岭东支脉)到东金山(今怀德县附近) 的广大地区,设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气正统年间,三卫逐渐南下,在辽河、 老哈河之间耕种放牧。 14世纪初,"元朝强臣"猛哥(可)帖木儿一说即乌格齐哈什哈)的领导了 瓦剌各个部落,在自身民众人数不断成长壮大的情况下,不断侵略和吞并附近的 其他蒙古族和突厥语族民众,人口数增长到万户以上,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气在 蒙古汗位的争夺中,瓦剌大部分时候是愿意拥立阿里不哥后裔称汗,但有时出于 战略上的考虑,也尽力笼络被大多数蒙古人看作是真正继承人的忽必烈后裔:洪 武二十一年(瓦剌支持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掉了脱古思帖木儿;随后, 也速迭儿继承了蒙古可汗的位置,汗位从原来忽必烈系的脱古思帖木儿转到阿里 不哥系的也速迭儿手中;洪武二十六年(汗位又落入忽必烈系的额勒伯克 汗的手中;但是没过多久瓦剌的克呼古特乌格齐哈什哈杀掉额勒伯克汗。 瓦剌的兴起,必然造成"赛特"势力的强大,可汗权势的缩小;瓦剌与东蒙 古封建主开始争夺领导权的较量,甚至是争夺汗权的归属,这些都最终导致了额 勒伯克汗的被杀害。《蒙古黄金史纲》中有提到,额勒伯克汗的死去是"蒙古之 正统乃为卫咖特所篡夺"。也就说明,在这之前还是作为一个蒙古可汗的属部、并且臣服于北元政权的瓦剌,现在变成了汗权的主宰,从这一刻幵始,瓦剌就从 蒙古可汗的束缚中摆脱出來,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势力登上了蒙古的历史舞台。 《明史瓦剌传》中,用很少的笔墨提到瓦剌:"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鞍艱 西。元亡,其强臣猛哥帖木儿据之。额勒伯克汗被瓦剌的猛哥(可)帖 木儿杀了后,猛哥(可)帖木儿并没有立即继承汗位取而代之,而是继续发展力量,等待时机,也就将阿里不哥后裔坤帖木儿推上了汗王宝座。 由于额勒伯克汗的被杀,此时瓦剌首领有三个,马哈木、太平、 把秀孛罗;从而蒙古高原上分成两大势力,一部分是以阿鲁台、也孙台、马儿哈 咱等为代表的东蒙古封建主,另一部分是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等为代表的 瓦剌封建主气 永乐元年,阿鲁台太师把坤帖木儿废掉后,把鬼力赤推上汗位。鬼力 赤多次与瓦剌作战,来争夺和林。从永乐元年至五年,仅据《明太宗实录》所载 就有五次,各有胜负。永乐六年鬼力赤为部下所废,他的部众立本雅 失里为汗。本雅失里、阿鲁台在东面征服了兀良哈三卫,然后又占领了西面的哈密和河西,这导致瓦剌封建主的强烈不满气当时,双方封建主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都积极和明朝建立关系。而明朝遵循"分而治之"的策略,看到东蒙古阿鲁 台太师的势力逐渐强盛,就大力支持瓦剌,而当瓦剌强盛时,又转而支持阿鲁台。 永乐七年五月,明廷册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 为安乐王。六月,本雅失里、阿鲁台出兵瓦剌,马哈木被打败。永乐八年, 明成祖统领五十万大军深入蒙古草原,在斡难河畔今鄂嫩河击败本雅失里,然 后向东打败阿鲁台于兴安岭本雅失里向西奔往和林一带,被马哈木杀死。永乐八年,阿鲁台就让科尔、哈撤儿的后裔阿阿台)台吉成为大汗;永乐九年后,马哈木随即也立阿里不哥系后裔答里巴(德勒伯克)为大汗,和阿 阿台)台吉一起被称为东西两汗;第二年春,阿鲁台联合兀良哈三卫发兵瓦剌。 永乐十六年(四月甲辰,明廷批准马哈木之子脱欢袭顺宁王爵,脱欢是个雄心勃勃的统治者,永乐二十一年(东部蒙古阿鲁台与明 朝关系破裂,被明朝击败,脱欢乘机在饮马河(今克鲁伦河)打败他,得到他大量马轮牛羊和部众。从世纪年代至年代(宣德年间—年), 随后不迟于宣德五年瓦剌也控制了北部的乞儿吉思气脱欢统一瓦剌内部后,便和兀良哈三卫一起,攻打东蒙古的阿鲁台及阿台)汗。宣德九年(七月,脱脱不花袭杀和宁王 阿鲁台于母纳山察罕脑剌(白湖之意,今内蒙五原县以东一带)间,其部属溃散, 脱欢取得玉蛮,悉数收获阿鲁台的部众。阿位汗及朵儿只伯仅余百人逃往阿察秀 之地(亦集乃一带)。自此,脱欢成了东西蒙古的实际的掌权者。 脱欢虽然有自己担任蒙古汗的政治野心,但不得不屈服于当时正统观念的巨 大影响,他不是黄金家族的出身成为他的障碍,使他没有办法登上汗位,只好拥 立所谓"黄金氏族"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脱脱不花,明人又称其为脱 脱、普花可汗、脱脱卜花王,蒙文史籍称其为伤总台吉、馆总可汗,即太宗之谐 音;其祖为额勒伯克汗之弟(一说其子哈尔古楚克;据《蒙古源流》载,他是阿 寨台吉长子,生于壬寅(年),岁次己未(年,岁,自即合罕位。在位 年,岁次壬申(年),年岁而亡。 脱欢自封为太师,居住在漠北,并征服幵平以北的哈喇慎等部,牢牢掌 握了蒙古的政治、经济大权。消灭阿鲁台后,脱欢立即派人联络兀良哈和女真各 部,说服他们和瓦剌一起追击逃跑在陕西、甘肃边界的阿鲁台残部和阿伤汗。他也是将女儿弩温答失里嫁给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用来笼络哈密,以便更好的掌握西域要道。他屡次遣使说服兀良哈、女真诸部投奔于他,利用他们与明朝的特殊关系,为自己搜集情报。 在这期间,脱欢联合脱脱不花攻打阿鲁台所立之阿台可汗及其丞相朵儿只伯 于甘肃、陕西境外西套、河西,占领亦集乃(今内蒙额济纳旗一带。此后,退 避在亦集乃今内蒙额济纳旗和亦不剌山(今作雅布赖山)的阿伤汗等又遭到明朝 的屡次追杀。正统三年(九月,明边传来阿仿、朵儿只伯为脱欢和脱脱不花 联军所杀的消息,脱欢戎马一生,驰骋战场,兼并贤义、安乐二王之众,联合脱 脱不花,击败阿鲁台和阿伤汗,使东西蒙古暂归统一,为瓦剌日益强盛打下基础。 正统三年(脱欢死后,生于年的脱欢长子,著名的也先又译额 森、厄僧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晓勇善战,足智多谋,青年时代就驰骋沙场, 辅助其父东征西讨,颇有政治抱负,常将重求"大元一统天下"作为己任;正统四年,继承太师之位以后,接受脱欢急于继承汗位遭到失败的教训,没有马上夺取汗位,而是继续与脱脱不花保持君臣和联盟关系。 也先与脱脱不花利用军事打击、授予官职、结为姻亲等手段笼络和征服周围 诸族。明初,瓦剌在向北面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乞儿吉思发生冲突,世纪年代 控制了北邻的乞儿吉思。瓦剌与西面的别失八里封建主为了争夺贸易通道以及争取扩大领地和属民数量,很早就发生冲突,年曾一度占领别失八里。贤义王太平遣兵与歪思汗交战,互有胜负。 也先时期,瓦剌和歪思汗有次战争,曾两次俘虏歪思汗。也先还继续和察 合台后王作战,常常打败他们。最后也先又控制了哈密、哈密以东的沙州、罕东、 赤斤蒙古诸卫,波及女真诸部。这样瓦剌就达到了军事上控制兀良哈三 卫及沙州三卫作为左右翼包围明朝,经济上控制西域贸易通道的目的,致使"漠北东西,无敢与之抗者"气 也先在其统治时期,继承发扬了脱欢的事业,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谋略和军事 才能。利用与脱脱不花的联盟,消除了明朝为牵制蒙古而设置的东、西三卫,蒙 古重新夺得漠南草原,使得明朝不得不加强边关的守卫,战略部署从攻势转入防御。于此同时,也先也致力于发展与中原地区及西域的通贡、互市贸易关系,来 满足游牧经济的需求,这样瓦剌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