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来自科伦药明亚盛15位行业大咖关于春天的新年长信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多的艰难和希望。扎根于这多变的年代,直面一切血淋淋的考验,越是艰难越是向前。所有医药人,冬天终将过去,2023年,我们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向春天一路小跑,始终如初,义无反顾,因为这是所有医药人的使命。
  新冠疫情整整三年,是大浪淘沙的三年,是洗去浮躁的三年,是变革创新的三年。到第三年,无论是Big Pharma还是Biotech,还是投资人,都有深刻的感受。
  刘革新说,2022年,于科伦而言是冲云破雾的一年,在创新药研发中,"科伦的态度是不挡路、不跟随,不挡路是因为不想被乱军踩死,不跟随是因为乌合之众往往会跑错方向"。
  杨大俊说,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22,我觉得是"活下去",这一年"坚持全球创新、不追逐热门赛道"的亚盛活成了中国理想的Biotech模样,给行业提供了范本。
  于投资人而言,2022年共同的感受是寒冷,于是纷纷调整策略,一方面青睐挖掘确定性高的项目,另一方面转向投早、投新。
  新的一年,没有过不去的坎。2023年,医药的"春天"会来吗?
  大部分企业家和投资人相对乐观。刘革新说,"当下国内药企已经进入了筑基期,在此阶段打好基础的企业,定能把握机遇,前途无量。"崔霁松说,"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向好的,这点毋庸置疑"。余文心说,"底部已现,最差的情况已经经历过了"。
  也有小部分企业家、投资人保持谨慎乐观或中性偏悲观的态度。杨大俊认为,2023年会比2022年好,但市场调整是否到位很难说。裘霁宛认为, 还没有调整到位,2023年中性偏悲观,会有些阶段性反弹出现,但整体还是一个磨底的阶段。马振坤说," 整个行业要走出这轮低谷期,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估计1年左右)"。
  遑论如何,2023年行业最需要的是信心 。2023年无疑是一个信心重建的过程,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有哪些确定性将持续?又会有哪些新变化?
  刘革新说,确定的是集采与医保谈判的持续推进,医保控费升级,医药产业集中化。未来几年创新研发将持续发展,势不可挡。国际化是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
  郭佳说,"真创新"一定是确定中的确定,同时创新药的"供给侧改革"也是比较确定的,继而会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形,优秀的公司会趁势脱颖而出,另外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退出历史舞台。
  杨云霞说,2023年头部基金对医疗的投资会持续加大,投融资行为本身会出现一个加速。创新公司的产品出海可能会加速,一方面是往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往一带一路国家。
  张小栋说, 2023年对中国医药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未来的医疗健康,会更加关注以家庭作为单位的医疗健康概念。
  以下为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亚盛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崔霁松、丹诺医药创始人&CEO马振坤、荃信生物创始人&CEO裘霁宛、达因药业总裁杨杰、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思拓凡中国总经理俞丽华、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陕投成长基金董事总经理郭佳、建银国际医疗成长基金总经理林雷、华兴资本联合创始人谢屹璟、海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余文心、东吴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朱国广、镁信健康创始人兼CEO张小栋,(排名不分先后),给我们所有医药人发来了一封关于"春天"的新年长信,请大家亲启!E药经理人谨祝所有医药人新年快乐!
  Q:2022年的关键词是什么?或者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什么?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刘革新: 对于大药企来说,2022年是冲云破雾的一年。一方面,药品、耗材降价已成趋势,经过市场的强力洗牌,仿制药将成为强者的游戏。另一方面,在"多、快、乱"的新药研发中,同质化竞争依旧严重,市场对医药行业产生了严重恐慌情绪。科伦的态度是不挡路、不跟随,不挡路是因为不想被乱军踩死,不跟随是因为乌合之众往往会跑错方向。2022年,我们和默沙东达成了累计115亿美元包含多笔交易多个项目的合作,打开了新药研发的崭新局面。当下国内药企已经进入了筑基期,在此阶段打好基础的企业,定能把握机遇,前途无量。
  杨大俊: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22,我觉得是"活下去",因为2022年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天灾人祸"都遇上了,包括疫情、战争、资本寒冬等等。
  郭佳: 在写这段话时我正处于新冠阳性第二天。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切身的体会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缺"医"少"药",这是每个人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产创新药研发企业依旧紧缺,我说的不是数量,而是有待加强的先进的底层技术和快速应对新生事物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医疗新基建"还需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从上游贯穿到下游的供应链和资源分配的系统问题。
  谢屹璟: 2022年的关键词是整个大格局的变化。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变化的年份,我们注意到投资人的策略和行为也发生了调整和转变,一方面青睐于寻找确定性更高的项目机会,另一方面也在投早、投新,积极挖掘早期创新项目机会,来顺应时代的趋势变化。以医药及生物技术赛道为例,2022年一级市场B轮及以前的交易数量占比提高至91%。
  杨杰: 2022年我最深刻的事情是最近发生的囤药潮,尤其是儿童药的短缺。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有二,一是儿童健康相关宣教还需要加大力度;二是持续创新、聚焦临床价值,让儿童有更多的专用药可以选择。
  Q:从你的观察来看,至今为止市场的调整是否已经到位?对于2023年的医药行业,你的态度是偏乐观还是悲观,为什么?
  余文心: 行业下行周期中,正是优质公司扩大份额的良机。市场终将给予认真诚恳做药的人以机遇。现在来看我们认为底部已现,最差的情况已经经历过了,之后比拼的是每家公司能做出什么样的产品、数据,实现什么样的销售成绩了。2023年整体的环境会比2022年要好一些,因为经历了股市的大回调之后,无论是外围环境还是创新药行业本身的进展来讲,我们都是比较乐观的。
  崔霁松: 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向好的,这点毋庸置疑。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上升,医药行业整体规模稳步增长,由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我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一定会得到资本和市场的认可。
  杨大俊: 2023年会比2022年要好一些。至于市场目前是否真正地调整到位,还很难说。不过从最近几笔大额的License out交易,可以看出,好的产品不管在什么时期什么阶段都会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从企业自身来说,需要有差异化临床优势的产品,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
  杨杰: 2023年,我整体还是乐观的。原因有三:一是随着"乙类乙管"政策的实施,患者就医会恢复正常增长,这是医药行业复苏的基础;第二,由于新冠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性特点,大多数人群会发生多次感染,相关的退热、止咳,化痰、抗病毒、抗菌素等预计会高速增长,并迎来激烈竞争。第三,三年疫情,人民的健康意识加强,对于有健康维护作用的维矿类等产品的消费增加,带动此类赛道的持续增长。
  俞丽华: 我总体上是谨慎乐观的态度。可以预计到的是,2023年疫情对我们的影响会逐渐淡化,但生物医药行业不是独立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大环境之外发展的,无论是大的环境还是某个行业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
  裘霁宛: 我认为还没有调整到位,2023年中性偏悲观,会有些阶段性反弹出现(如近期港股医药板块的回暖),但整体还是一个磨底的阶段。很多企业在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时融到的钱,可能只能支撑到2023年底,相信届时会有更多的股权或者资产交易发生,而整个行业的底部也将会构筑地更坚实。
  郭佳: 市场调节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传导"和"应对"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美国生物科技的历史市场调整时间跨度从15~34个月不等,从2021年2月至今已经22个月,所以2023年可能是一个动态修复的过程。2023年我的态度是谨慎乐观的,行业在调整过程中正在慢慢变好,但我们也看到,一级市场部分创业公司的泡沫还没有完全出清或者"危机意识"和"取舍意识"还不够强,仍需要再洗一洗。构建一个健康的医药生态是每个医药人的职责所在,过去五年的高增长必定是会放缓的,更应顺势而为。
  马振坤: 资本寒冬下,很多项目的估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多数Biotech(包括上市公司)目前的估值仍处于相对高位。我认为调整尚未到位,整个行业要走出这轮低谷期,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估计1年左右)。
  但从行业的长期发展来看,我仍然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毕竟,中国的医药创新才刚刚起步,对标欧美日成熟市场,我们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我相信,经过此轮的调整和洗牌,能够活下去的Biotech都是足够优秀的公司,是能够聚焦技术突破的公司,是能够真正做源头创新和全球新的创新药公司。
  张小栋: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2023年,多层次医疗保障也会更加深入人心,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奋力前行,2023年我们定会看到更为绚丽的阳光。
  Q:如果站在现在的节点,展望2023年的医疗产业,有哪些事情的确定性是更大的?哪些趋势仍会持续?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刘革新: 确定的是集采与医保谈判的持续推进,医保控费升级,医药产业集中化。未来几年创新研发将持续发展,势不可挡。国际化是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中国创新药的质量也在这几年的潜心开发下获得越来越多MNC的认可,技术产品差异化、临床适应证治疗手段差异化、快速的研发速度、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各个方面都开始与国际接轨。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国内一定会崛起一些能与MNC比肩的大型制药企业。
  杨云霞: 有几个趋势:第一,2023年头部基金对医疗的投资会持续加大。第二,投融资行为本身会出现一个加速,因为部分投资人觉得市场价格回调到一定阶段,在考虑是否该出手了。第三,整个市场的清盘会持续,很多企业经过一轮调整后,会意识到医疗市场的投机是不可持续的,还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第四,公司的产品出海可能会加速,一方面是往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往一带一路国家。
  马振坤: 中国创新药的产业分工一定会进一步细化:Biotech公司将更加专注和深耕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聚焦技术突破和差异化创新;同时,Biotech将进一步强化外部合作,尤其是与Big Pharma 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合作,各种技术、产品的相关交易将更加活跃;最后,Biotech的出路也将不仅仅是发展成为Biopharma和IPO上市,被产业方尤其是Big Pharma战略入股或是收购,未来或将成为Biotech们一个新的退出路径。
  郭佳: "真创新"一定是确定中的确定,同时创新药的"供给侧改革"也是比较确定的,继而会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形,优秀的公司会趁势脱颖而出,另外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退出历史舞台。接下来还会有几个趋势,比如最近我们看到科伦药业将7款临床前阶段的ADC药品以95亿美元授权给默沙东,这种重磅产品的"国际化合作"和"License out"会不断增多,这是优秀公司走向国际化的新起点;经过前几年的时间积累,新药商业化将逐步落地,已经出现了几个上市一年即突破10亿元销售额的品种,创新药的第二增长曲线正在显现并将逐步超越传统产品,布局快或差异化明显的创新公司更加受到关注;随着两极分化的不断进展,估值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或将出现一波并购潮。
  谢屹璟: 对于医疗产业而言,实现自主可控、医疗科技领域实现自立自强的转型升级是势在必行的。医疗创新趋势仍会持续,但经历了2022年的变化,未来高质量创新的势能会更加强劲,我们国内医疗创新的环境会逐步从做大变成做强,改变行业"虚胖"的现状。对于企业而言,经历了22年的市场调整,企业更加需要回归本源,跳出me-too、me-better这样同质化内卷的激烈竞争,一方面提升自身硬实力、拓展能力边界,另一方面要寻找自身的稀缺性、独特性,思考产品能否回归临床治疗的本质需求,做高质量创新、真正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产品。
  林雷: 医疗投资逐步向好,这点我坚信不移。具体的方向,比如脑机接口,或者神经介入/脑神经调控这个领域,我们会加大布局,因为脑科学是一个远未被开发充分的领域。还有小核酸药物,既有化学合成简单的优点,又有靶向治疗的精准性。以及其他前沿性的技术领域。
  裘霁宛: 站在我们的角度,我认为自免这个赛道在国内的确定性会持续强化,可以看到过去两年领域内新旧产品如可善挺、达必妥及修美乐都在快速放量,这个趋势相信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新的变化则是国内企业迎头追赶,国产产品挑战现有的竞争格局。
  俞丽华: 中国医药产业的确定性来自于我们对持续创新的追求。我预计2023年,CRO会继续活跃,新型分子设计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另外疫苗行业也会随着这几年新冠疫苗的开发技术突破进入创新时代。基因和细胞治疗在上市的利好中稳步发展,生物科技行业供应链的完整性和本土化会持续深化,数字化在从研发到生产端的应用会进一步加强。至于变化,我认为大环境会催生市场的新需求,医药终端需求上升,市场会比2022年回暖一些。同时,CDMO的产能更多释放,竞争会稍稍加剧而且会拓展到如基因治疗和核酸药物等一些新兴领域。
  张小栋: 2023年对中国的医药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未来的医疗健康,会更加关注以家庭作为单位的医疗健康概念。其次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从治已病转为治未病。比如如何提高免疫力,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陈智胜: 一是"创新模式升级",曾经,中国企业的研发策略侧重于"me-too", "fast follow",在这次寒冬洗礼后,未来的创新模式一定是,first-in-class, best-in-class。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是真正创新,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公司。二是"市场回暖,交易增多",近期的国际市场开始回暖,我们看到行业巨头频频高价引进创新管线。2023年,这一买买买的趋势还将继续。
  朱国广: "抗疫"、"疫后"是23年医药投资两大关键词。 从海外经验来看,防控放松后,短期感染人数增加、病床紧张、消费萎缩,后面随着群体免疫力提高,消费等日常活动恢复。我们重点看好以下四个主线:第一,"抗疫"期间,新冠防疫产品和抗感冒药物及其产业链率先受益。第二,"疫后"迎来需求高增,以医疗服务、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科研服务,临床CRO公司以及出口导向性公司等有望实现业绩高增长。第三,"疫后"门诊和住院量回补,院内药械、IVD板块刚需放量。第四,投融资及货币政策回暖确定性增强,创新药板块机会凸显。
  Q:疫情似乎已经接近尾声。请你从自身角色的角度总结下,疫情这三年变了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裘霁宛: 变化的是疫情加速了医药行业的周期波动,不变的则是大部分企业和资本都没能避免行业周期带来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又一次"资本寒冬"。作为企业经营者,需要稳扎稳打,"针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也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去实现;另外,疫情影响下的临床试验推进策略也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及在未来做优化调整的重点。
  马振坤: 三年疫情对医药创新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患者招募变得十分困难;一些受试者被动脱离试验,形成脱落案例;临床试验的内部检查和稽查任务也常常被延迟;甚至很多临床试验不得不暂停…… 受疫情的影响,加上资本寒冬,创新药企业的融资越来越困难,尤其是一些估值偏高的晚期项目。笃定地深耕在自己所专长的赛道,探求差异化创新,力求精益求精;我坚信,这一核心定力可以带领公司和团队穿越行业周期,实现长足发展。
  杨云霞: 总体来说我认为有三点积极的变化。首先从消费端来说,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对医疗的消费意愿在增强,比如医保的自付部分和医疗商业保险,都是在快速增长的。第二,大家意识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改变,比如抗原检测,以前少部分人才知道。第三,远程医疗的概念不仅仅是远程医疗了。
  后疫情时代,大家可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把它融合到投资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去,让企业和技术的发展更加高效。 现在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获得的,之后如何把这些资源变成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聪明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会有这样的意识。
  郭佳: 从投资人的角度,我觉得疫情三年和医药估值的下行其实改变更多的是"意识"和"信心"。让我们意识到医药产业已经不再是"躺赢"的领域了,不仅要对产业和技术有着高度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理解。而面对这两年的估值下调,我们还是要分辨真伪,重拾信心,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无论恶性事件还是良性事件的发生,不变的永远都是"科技创新"和"满足需求",这是推动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和财富革命的源泉。
  谢屹璟: 不变的是,医疗行业的发展依然是螺旋向上的,新技术、新疗法、新模式层出不穷,即便市场环境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拉长时间轴来看,医疗创新实际上仍然处在一个活力迸发的大时代。在市场的调整当中,融资环境和投资人对项目的判断标准确实也在发生转变,大家对估值的预期趋于保守,更加注重企业的本质,因此医疗企业们要更加关注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第一,在产品力的打造上,不能只追求技术的极致完美,还要关注产品的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化价值,少走弯路,以终为始。第二,在企业的运营力上,要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管线规划、聚焦重点,增强自身生存的耐力。此外,也要更加重视团队的凝聚力,一支有向心力、执行力的团队在变化的环境下尤为重要。最后,融资能力也是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动能和保障,做好合理的融资规划,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俞丽华: 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对供应链安全和产能的灵活性的重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对这种变化,生物科技企业,尤其是外资,必须要重视供应链的完整性,以及全球化产能的布局。同时加强对搭建区域性本土化能力的投资。
  崔霁松: 疫情三年,改变了我们很多的工作和沟通方式,但不变的大家对于健康的高度关注。我国正逐步完善卫生健康体系,生物医药是构建卫生健康体系、医疗体系的重要保障,我们立足主业,为大众健康持续贡献力量。
  Q:Biotech近两年都在卖厂、裁员、砍管线,现金流紧张问题频发,你如何看待这类现象?大药企有遇到现金流的问题吗?面对现在的外部环境,企业家应该做些什么?
  刘革新: 随着近两年资本寒冬的到来,Biotech"壮士断腕"以节流之举并非稀罕事。收缩管线、对外授权、出售厂房,可以看到,在生死攸关问题面前,活下去成为每一家Biotech的第一要义。寒冬固然不会让人舒适,但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Biotech近期采取的各项业务调整和应对,从长期来看能够高效促进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这是行业周期下正常且积极的现象。
  面对当前较为挑战的市场环境和热门靶点扎堆、赛道拥挤、内卷严重的乱象,我们应"提振信心,笃定前行",更加理性、冷静地从中体会行业规律,寻找真正的方向,审慎思考行业的发展态势与企业的发展路径。"大浪淘沙始作金",着重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关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打造科学产品矩阵、差异化管线,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inhouse自主研发能力,具备强劲的商业化团队、生产能力、产能规划等等都是支撑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杨云霞: 这是很现实的,我们没有必要去避讳它。像这种市场的下行,某种程度上是市场清盘的过程。 对企业来说就是整个商业社会的自然法则——适者生存,如果有好的产品线,就会有强的生命力,自然能活得很好。现在有些企业在产品层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同质化的产品,加上弱的公司管理能力,自然会遭遇危机。如何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是这类企业需要去思考的。
  Q:从你的观察来看,今年投资机构和创新药公司他们的信心如何?对应地市场会如何演变?趋势是否还会持续?
  林雷: 今年的信心普遍有些不足,此前国内投资对行业的周期理解不充分导致跟风行为的比例较大,也就造成在目前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不敢出手。而对于那些更专业的投资人来说,很多时候则是反向操作。
  资本寒冬有个好处——加速洗牌的过程,让真正做事的在行业里深耕,专业的机构继续生存、发展,投机型的机构将在医疗行业中淡出。
  初创企业的心态都在发生变化,原来的"抢手货"他们会期望很高的估值,从投资机构中优中选优;现在他们都变得非常理性,尤其在估值上的接受度更高,甚至与上一轮持平。整体上他们都有危机感,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募不到资,算下来可能只有半年的现金流。所以,他们在做的事是,开源节流,做好准备,花更多的时间去募资,以及降低估值。

女明星拼到最后,就是拼爱马仕自由?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圣诞节快到了,香港的女富豪们又开始花式晒圣诞树和礼物了。今年第一位突围而出的是顾纪筠,她把大量的H下周操作策略今日收评以及下周操作策略(12月23日周五)下周又是3000点保卫战今日三大指数低开高走,午后又继续回落,三大指数均小幅下跌,本周上证指数连跌了5个交易日,累计跌幅3。85,跌去了张掖甘州多彩活动促消费市场有序回暖12月21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以促进消费,激活市场活力为主题的彩虹张掖乐游甘州2022冰雪季暨迎新春促消费系列活动举行。活动现场,通过给市民送家电油卡餐饮电子消费券土特产品代金券Meta停建传统数据中心抱残守缺必将错过算力时代近日,Meta接连发布消息,将停建在美国丹麦的多个传统数据中心,并将精力专注于建设面向人工智能(AI)的新型数据中心。其中,丹麦的两座数据中心在今年8月份刚刚开建,项目金额高达约2这款德系纯电动真的很哇塞一汽大众ID。6CROZZ,老牌汽车的纯电SUV,期待表现!在老一辈的印象中,大众品牌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而此次大众推出ID。6CROZZ,新车定位为一款中大型纯电动SUV,表现如何红米K60系列也要来了,最高版本搭载骁龙8Gen2,月底亮相头条创作挑战赛最近这些日子大家也是见证了不少新旗舰的上市,不难发现各家的新旗舰基本都是清一色采用高通骁龙8Gen2处理器,属实说确实比较强。目前已经发布的有vivo的vivoX90科技早报小米集团总裁王翔月底退休黄光裕本月第三次向国美注资马化腾内部讲话部分业务时间不多了,腾讯内部贪腐触目惊心12月22日,界面新闻独家了报道马化腾在腾讯近日一场内部员工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马化腾指出了腾讯近一年来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vivoX90pro使用一周感受从网上看了vivoX90pro以后,就被它吸引了,特别是拍照。买了以后,正好赶上要去海南,就把沿途的照片发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登机以后随手拍的,说明一下,不是专业拍照人员,都是随养老数字化时代已来,科技将为养老注入新动能席卷而来的数字化,使得老龄科技(AgeTech)正在成为一个越发重要的概念,养老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在近日举办的主题为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与数字化创新的第四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金融whatsapp筛选性别有什么用?做过whatsapp营销的小伙伴都知道,whatsapp是手机号注册的,只要知道手机号,那么就可以直接发送消息给用户,不需要像微信一样还要添加好友成功才可以交流,且whatsapp无人机智能机库特点无人机可为气象领域做什么?无人机作业特点是快速灵活,尤其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比如获取海洋青藏高原无人区的气象资料,无人机的优势就比较突出。鑫疆基业的无人机智能库房利用RFID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对于无人
沉浸式夜游!大理蝴蝶泉邀你来寻梦来源昆明信息港云南林荫道上蝶翩翩,树梢林间如星空般梦幻,夫妻树上飞来了一只小精灵2月21日晚,大理旅游集团在蝴蝶泉公园隆重举行蝴蝶泉沉浸式夜游寻梦蝴蝶泉启动亮灯开园仪式,吸引了众多2023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广东珠海举办绿色中国广东珠海2月24日电(融媒体记者耿国彪)2月2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东珠海共同举办了2023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活动主题为广泛发动社会力助力地方实体经济中担协加强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战略合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综合报道一直以来,融资担保业在服务普惠金融实体经济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小微业务占融资担保总体在保余额的42。2,涉农融资担保占人文旅游珍宝无数的大埃及博物馆终于部分开放了令世人期待已久的大埃及博物馆,日前向游客与市民们开放了部分区域,基本实现了此前媒体报道的2023年春开馆的计划。现场图片展现了人们徜徉在有着拉美西斯二世巨型雕像的宏伟前厅里,入口处大家不要跑空了!雅巴洞巨型石刻暂时封闭中日前,重庆南滨路雅巴洞江滩公园的巨型石刻火了,不少市民前去打卡。石刻的名字叫做长江母亲的歌谣(暂定名)。远远望去,只见江滩边一个游泳状的母亲,和11个在其身边的孩子,正在嬉戏打闹。Skeleton。css源码解读,一个只有419行代码的CSS库本文介绍Skeleton源码一共只有419行(加上注释和换行),非常适合用来学习。本文是根据我的学习过程来编写的,几乎每个章节都包含使用方法和源码分析。虽然现在大部分业务都不需要重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有信心2月22日,在中国贸促会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贸促会新闻发言人杨帆介绍中国贸促会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情况时表示,该工作专班对390多家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进行的调研显示,98。22023年男篮世预赛开启,中国男篮迎新年首胜2月22日,中国男篮主教练亚历山大乔尔杰维奇(中)指导球员训练。新华社记者卢炳辉摄红网时刻新闻2月23日讯(记者戴桢)2023年男篮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六窗口期拉开帷幕,今晚是中国何杰人生前进的赛道永无终点宁夏日报记者王刚宁夏运动员何杰以2小时13分29秒的成绩强势问鼎,成为首获深圳马拉松全马男子冠军的中国选手。那一刻,非洲选手长期垄断国内马拉松赛冠军的局面被打破。那一刻,宁夏竞技体萨利称拜仁在判罚上吃亏,马加特大笑不止他说得对,拜仁被亏待直播吧2月23日讯在上周拜仁不敌门兴的联赛之后,球队体育董事萨利不满于帕的红牌判罚,并称拜仁最近在这方面吃亏了。在接受德国天空体育的采访时,德国名帅马加特对此言论不禁笑出了声。于帕曼联VS巴萨英超最华丽的遮羞布?本场比赛的意义暂且不说,曼联现在的状态火热,尤其主场,绝对值得一追,重点说一下巴萨的情况。不谈客串和替补,巴萨本赛季4名绝对主力中场,我来排个序佩德里德容加维布斯克茨。具体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