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没有多老多得了,为什么每人增加的养老金差距还在拉大呢?在退休后大家都是退休人员,不再存在多劳多得的问题,但在退休前我国实行的是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的制度,这种分配制度体现在我们的薪酬制度之中,在职时工资待遇的高低,是决定退休后养老金高低的重要因素。 养老金是按照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等因素来综合计算的。其中缴费基数体现的是本人在职时的工资待遇,工资待遇既是本人按劳分配的体现,缴费基数越高,本人的缴费贡献越大,这种缴费的贡献包括单位的缴费贡献和本人的缴费贡献,单位的缴费贡献和本人的缴费贡献,对于个人来讲,体现的就是缴费指数,而缴费指数对于个人养老金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缴费年限是衡量一个人在退休前贡献的标准之一,当然这种缴费贡献也包括视同缴费年限的贡献,视同缴费虽然没有实际缴费,但工龄是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一个重要标志,工龄越长的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越大,工龄转化为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一样,最终是领取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 个人账户是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的集中反映,缴费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余额就会越高,个人账户余额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高的人,基础养老金也是非常高的,总体养老金也就会更高。养老金的高低是和个人的缴费贡献密切相关的,缴费贡献的高低,是和在职时的职务、职级、工资待遇、缴费年限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实际上也是多劳多得的原则在养老金中的体现。 退休后大家领取的都是养老金,一旦退休了不再按照多劳多得来调整每个人的养老金,但在养老金的调整中,为什么每个调整的养老金不一样,养老金调整后的差距还是那么大呢?其实万事都不是平均的,养老金调整的目的不是为了缩小养老金的差距,但也不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调整,但从养老金的调整原则中,其实也体现了多老得多的精神。 我国从2005年开始调整提高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从十七连涨的实践中,养老金调整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让退休人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种成果的共享既要考虑公平公正,也要体现退休前的缴费贡献等。也就是既要讲究公平,同时也要兼顾效率。 根据这个原则,在每年的养老金调整时,既要兼顾养老金低的群体,对养老金高的人适当限制,但也要考虑养老保险缴费时的原则,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所以采取了十二字方针的调整原则,即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 定额调整实际就是讲究公平,每个人定额调整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比如有的地方每年定额调整50元或是100元这个部分不管养老金是高还是低,都是一样的,这个部分体现的是普惠制;挂钩调整,就是要和本人的缴费年限、养老金的高低等挂钩,缴费年限长的人,养老金高的人,调整增加的养老金就会高一些,这体现的是激励性;适当倾斜,主要是向高龄老人倾斜,这是高龄补贴在养老金中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退休人员在退休后,虽然不再按照多劳多得进行养老金的调整,但是在养老金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挂钩调整部分还是要充分考虑在岗时的缴费贡献,缴费年限和本人的养老金挂钩,实际上也是多老多得的原则在养老基金调整中的体现。缴费年限长的人,养老金高的人调整增加的养老金也就会高,与养老金低的人相比,养老金有一定差距这是非常正常的。 退休以后,在很多老人看来,大家都不在劳动,应当是没有区别了,但是为什么人人的养老金还不一样?而且每人增加的养老金差距还在拉大? 其实,人人养老金不一样,大多数人都懂,毕竟我们实施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大家缴费年限不一样、缴费基数不一样,养老金待遇也不一样。这一规律完全体现在养老金计算公式中的。 参加养老保险形成的养老金待遇,现在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每一个月的养老保险缴费都会提升养老金待遇,每一元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都能够提高养老金待遇。 比如说基础养老金中包含了缴费年限,按照60%基数缴费,每12个月可以多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每一个月可以多领取1/12。如果社平工资是6000元的话,每多缴费一个月基础养老金可以多领取4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按照每月个人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的。如果说我们缴费基数提升了1元,每月个人账户余额就能提升0.08元。 实际上,高缴费基数和长缴费年限都代表了我们对于养老保险费的付出。我们多缴费一个月,养老保险费就要多付出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缴费基数每多上一元,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也会多出0.2元(灵活就业按20%比例缴费的话)。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是一种参保缴费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国家降低社会保险的征收成本。大家都知道,有的企业是按照最低基数给职工缴费,为什么他们明知不对还敢这么做?主要还是国家征收力度不够强。加强征收力度,不是空喊口号,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养老金调整的时候,同样也考虑到了需要这种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但是国家同样保留了公平调整的部分。 每年养老金的调整方式,都是分为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进行。定额调整贯彻的就是公平原则,人人增加相同的养老金钱数,只不过并不是全部使用这种方式。国家还有激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挂钩调整,以及对高龄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的倾斜调整。 所以说,退休后养老金调整高低不同,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引导社会形成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风尚,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压力,促进社会公平。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退休以后没有了多劳多得,但为什么每人增加的养老金差距,在拉大呢?退休以后确实没有所谓的多劳多得了,因为退休以后大家都没有再继续劳动,都能够获得一份稳定退休金的收入,而这个退休金收入的高低,取决于你参加社保的条件来决定,有的人可能参加的年限比较长,将来所能够获得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自然会比较高一些,反之则养老金相对可能会比较低。 养老金待遇自从2005年开始,一直到今年2021年,实现了17年连续增长这样的一个态势,那么在养老金增长的过程中,为什么养老金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呢?这是由于养老金在增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挂钩调整,而挂钩调整取决于我们养老金待遇的高低,乘以一定的比例和自己社保的缴费年限来决定养老金本身待遇比较高的人,它的社保缴费年限比较长,本身养老金也是比较高,所以说在增加的过程中相对就会比较多一些。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是5000块钱的养老金,而另外一个人是2000块钱的养老金挂钩调整的增长比例,假定我们按照1%的本金来进行调整,那么5000块钱的个人就可以获得50块钱的增长,而2000块钱的个人仅仅只有20块钱的增长,他们之间就有30块钱的差距,除此以外还跟养老保险的参保年限有关系,5000元的个人可能拥有40年的年限,每一年假设增长两块钱,那么就相当于增加了80块钱,但是2000元的个人可能只参保了25年,那么每年按两块钱计算,它仅仅只有50块钱,所以说二者又相差了将近30块钱,那么所有的加在一起相差六七十块钱,每一年相差六七十块钱,实际上时间一长差距确实会越来越大。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这个道理太简单了。退休养老金,是对你退休前的工作和缴社保费用的贡献大小认定。 比如:退休前是大学一级教授,能和小教职称都没有的老师拿一样的退休金吗?再比如:一个人缴纳社保费十五年,且每年只缴社保费8000元,而另一个人缴纳社保三十年,且每年缴社保费16000元,这两个人拿到手的退休金能一样吗? 综上所述:"退休后,为什么每人增加的养老金差距在拉大?"恰恰反映出的是:国家的政策是鼓励退休人员,在退休前的"多劳多得"。即:工作贡献大,交社保费用贡献大。 退休金差距太大本来就是一种不公平现象,干什么工作本来就是听从国家的安排,由于每个单位效益不同,福利收入就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如果是按层次高低,知识水平,劳动强度,危险系数来决定收入,那倒是无可厚非,仅从单位好坏来分配,这确实有点问题,尤其是退休后还有巨大的差距,这就更难让人理解,也容易产生矛盾。虽然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尽量缩小差距肯定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是这样的,养老金并等于工资,后者可能还会考虑到个人的贡献度或者说根据个人的绩效来发放不同的激励,养老金并不是按照劳动贡献值来逐年调整的,而是基于统一的上涨幅度,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这三种方式来上涨。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老金也体现了激励的因素,因为养老金本身就是多缴多得,养老金的上涨中也采取了挂钩调整的方式,那就是养老金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上涨也会相对更多一些。 正是基于此,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这跟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密切相关。比如说退休时,一个人的养老金可以达到四五千元以上,而另外一个人的养老金只有一千块钱左右,那么随着养老金的上涨,这两者的养老金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前者的养老金基数高,导致上涨的金额会更高一些。 因此,养老金并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发放的,而是体现了激励性的因素,否则也不会有什么差距了。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在职期间劳动报酬多劳多得,退休之后养老待遇多缴多得。 东北三省企业退休的女职工很多人退休金还不到三千块钱!本人男职工四十二年工龄前二十年在企业上班五级工。九零年调入事业单位干到退休,现在的退休金还不到四千块钱!不知道是怎样给核算的?不知道上哪去讲理去,今年退休的都能开五千块钱,先生的不如后养的! 其实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这就象往银行存款一样,你存一元,有一元的利息,你存十元有十元的利息,你存一百元,有一百元的利息。你存一年有一年的利益,你存两年有两年的利益。依此类推。 每个人的工龄都不一样,工资不一样,交的保险也不一样。到最后退休的结果也不会一样。 等到涨工资的时候,还是按工资比例涨,当然是多的更多,少的还是少。 现在是在减少差额,但是,不管怎样,少的是撵不上多的。这就体现了多交多得,长交多得,激励你完成全额的养老保险。 记住,多交养老保险不吃亏,比存钱强太多了。[呲牙] 不能为了退休后的"公平"而抺掉年少阶段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