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诸雄逐鹿,争霸和兼并战争频仍,尤以三国时期为最。争霸双方、多方交战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而非视对方为仇雠。在这种情况下俘获俘虏,通常会选择实际上对己方最有利的处置方式。 将俘虏收编,可以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将部分俘虏赦免放还,可以传扬仁慈的名声;异地迁徙安置俘虏,不仅可以减少隐患,还可以均衡各地劳动力,借劳动力发展经济。 这种保留俘虏基本人身权利的处置方式,在魏晋时期有所发展。 一、 收编充军 魏晋时期连年战乱,各方兵力紧缺。《中国历代战争史》中总结,"三国时代之兵源,大概征、募、降并用,此外又有外族兵。" 其中"降"正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兵源之一。在没有不可化解的仇恨的前提下, 俘获士兵后,将他们打散收编,不仅能扩充兵力,壮大军队,还能获取爱惜人力的美名。 汉献帝初平年间,曹操击溃青州黄巾军,收编其精锐为己用,号称青州兵,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样的情况常见于史书。 建安五年(200), 曹操率兵东征,大败刘备,曹操把刘备的人马收编,还抓了刘备的夫人孩子 ,擒获了关羽,带回许都(今河南许昌)。 建安十八年(213)刘璋派遣部下李严到绵竹督战,指挥各路军队攻打刘备。晋元帝太兴三年(320),梁州刺史周访去世,元帝派湘州刺史甘卓走马梁州上任,湘州刺史的位置空悬。 由于湘州临近荆州,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王敦趁机上书请求让他的心腹陈颁接任。元帝担心王敦势大,驳回他的请求,并派遣司马承接任湘州刺史。 王敦上表表示忠心,却适得其反,使元帝更为忌惮。太兴四年,元帝"以刘隗为镇北将军,戴若思为征西将军,悉发扬州奴为兵,外以讨胡,实御敦也"。 扬州奴也就是中州遭战乱被俘获而分配到扬州的奴隶,元帝下诏" 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 "这些俘虏就在此被收编充军。 二、 赦免释放 在魏晋征战不休的背景下,能够将俘虏赦免释放无疑代表了战胜方将领的仁慈和宽宏。这种处置方式可以博得仁慈之师的美名,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以算是一种"千金买马骨"的做法。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关羽在与曹仁之战中俘获了于禁及其率领的三万步兵、骑兵。 后来孙权派遣吕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举城投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吕蒙安抚在江陵的年老体弱者,并将关羽囚禁的于禁释放。 魏明帝景初年间,司马懿与自立为燕王的公孙渊的襄平之战后,下令"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认为按照古例,讨伐反叛时杀其顽固凶恶的人就罢了。 赦免襄平之战中公孙渊所连累的人。中原人有想回中原的就让他们回去。晋怀帝永嘉年间,一群强盗从长安东下,所过之处大肆掳掠,李矩派部将击败他们,俘获得盗贼抢来的一千多位妇女。 李矩的部下都认为这些人不是李矩管辖区域的人,想将她们留下。李矩说:"俱是国家臣妾,焉有此彼此!" 于是把这些妇女全部遣散放还。 是否要释放俘虏,如何释放,释放后如何管辖,这都与当时的政治情况和战争形势有关。 一般情况下,衡量这些问题的准则是利益最优。 三、 迁徙安置 有的俘虏被释放后返回原籍,有的俘虏要考虑如何安置。 为了防止战败的俘虏再次聚众起事,有的会将俘虏打散迁徙至治下各地,久而久之他们受到当地的影响,敌我观念上会有所转变;还有的将俘虏迁徙至本国管辖地区,作为劳动力发展当地经济。 有人建议将驰援司马诞的孙吴军士悉数坑杀,但司马昭认为不可。 为了安抚孙吴民心,除了元恶,他将其余的东吴军士全部赦免,又担心他们返回江南作乱,就迁徙到河内、河南、河东三郡(今山西、河南交界一带)安置,安抚民众,彰显其仁慈宽宏,以收拢民心。 魏明帝太和元年(227),投降曹魏的蜀将孟达据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反叛,发挥城池三面围水的优势,在城外加木栅防守。 司马懿渡水而至,攻破栅栏,直逼上庸城下 。围城六天后孟达的外甥和属下都开城门投降,于是司马懿斩杀孟达,将他的首级传送至洛阳,并俘获一万余名俘虏,才班师回宛(今河南南阳)。 后来"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将俘虏异地迁徙。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江陵之战中,杜预在攻克江陵之后,凭借军威,将俘获的将士和屯田戍守之家迁徙至长江之北,以充实江北户口。 晋灭吴之战后, 晋武帝将孙吴战亡将领的家属迁徙到寿阳(今山西晋中),并承诺将士渡江而来的免十年租税,百姓和手工业者渡江而来的免二十年租税。 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76)春,司马曜下诏赦免俘虏,赏赐财货,并对他们进行迁徙安置。西秦宣烈王更始二年(410),乞伏乾归攻克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南安(今四川剑阁县)、陇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三郡。 将其中二万五千户人家迁徙至西秦都城苑川(今甘肃榆中县)、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南),这样大批的迁徙安置俘虏不仅便于监管,还可以增加西秦的人口及赋税,繁荣其经济。 俘虏中也有着有才能的人,有资金的人,有兵力的人,还有诚心依附的人…… 战胜方任用俘虏中的有识之士,以礼待之,拜官封侯,一方面可以扩大资金优势和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唯才是举、仁义之师的名声,正如司马彪在《战略》中总结的:" 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 " 四、 纳降封官 曹操素有知人善任的名声,这与他不计前嫌礼遇降将有关。张鲁割据汉中(今陕西汉中、南郑、城固等市县),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 张鲁有归顺朝廷的意愿,但为了避免被认为是围城被迫称降, 于是决定避开曹军,离开阳平关,临行前将其财产都妥善封存好,并没有损毁。 曹操对张鲁的行为深加赞许,认为张鲁本有善意,派人慰问他。后张鲁携其全部家资和家属来降,"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子富嗣。" 曹操对他极为优待。 张鲁推行五斗米教,在部下和百姓心中的声望和地位很高,曹操封侯张鲁风险小,所获得的利益远比斩杀他要高得多。汉献帝延康年间,吕岱接替步骘为交州刺史。 高凉郡(治恩平县,今广东恩平北)贼寇首领钱博请求投降,吕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 在建安年间寿春一役中,诸葛诞反,东吴派文钦、唐咨等支援诸葛诞。后唐咨投降,曹魏为安抚吴人,将他封为安远将军,其余副将也都授予军衔职位,吴人心悦诚服。 司马昭与诸葛诞寿春之战中,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投降司马昭,有人建议将之斩杀,司马昭并未采纳,反而留用二人,且将二人拜官封侯,极大瓦解了敌方反抗意志,同时彰显了他的仁德。 这些投降后得以拜官封侯的将士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有所依仗,或者手握财权,或者深得民心,或者颇有才干。 战胜方无论是为了壮大实力,还是为了安抚民心、招揽人才,吸纳优待是最好的选择。 五、 选拔任用 魏晋时期不乏慧眼如炬、目光长远的帝王将相,能够在俘虏中发现可堪一用的人才,不拘一格提拔重用。 魏种被曹操举荐为孝廉,深受曹操信任。汉献帝建安年间兖州叛乱时,曹操曾感叹:"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等到曹操听说魏种逃跑时,曹操非常恼怒,发誓不会放过魏种。 直到攻下射犬(今河南博爱县东),生擒魏种后, 曹操又怜惜他的才能,替他松绑并继续任用他 。晋武帝太康元年,孙皓携棺投降,孙吴归顺晋室。 晋武帝为了促进晋室与孙吴旧国人民的融合,下令"吴之旧望,随才擢叙",提拔任用了一些吴国素有声名的人。 太康年间,武帝下诏说:"伪尚书陆喜等十五人,南士归称,并以贞洁不容皓朝,或忠而获罪,或退身修志,放在草野。主者可皆随本位就下拜除,敕所在以礼发遣,须到随才授用。" 诏令南方士人一致称道的这十五人的主管部门量才任用,其中陆喜在这次起用中被任命为散骑常侍。 晋室和北方割据政权都有在俘虏中拔擢人才的做法,北方割据政权中最终被任用至高官的较少。刘殷博通经史,在永嘉之乱后被刘聪所俘,"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 刘群、卢谌和崔悦有才名,石虎灭辽西后,他们沦落至胡人之手。 石虎对他们礼遇有加,任命刘群为中书令。 石勒和石虎俘获的公卿士人,被拔擢任命、位至高官的也只有"河东裴宪,渤海石璞,荥阳郑系,颍川荀绰,北地傅畅及群、悦、谌等十余人而已"。 对于俘虏的不同处置方式取决于对战双方的政治关系、经济状况、声望民心,也会被将领个人情况、俘虏的特殊情况所影响。 左右最终处置方式最大的因素无疑是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军事上的,也可以是名誉上的,还可以是情感上的。战胜方更偏向于选择获取利益最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