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却仍灯火通明。秋去冬来,时光流转,我已从初入军校的懵懂学员转变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准军官。打开尘封的记忆,回忆一瞬间涌现而来。 我生于江西瑞金,伴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长大。仰望着于敏、钱七虎等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英姿,我暗下决心:携笔从戎,为我军锻造更多的"钢"! 高考之后,我如愿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准备一展抱负。可是新训期间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让我喘不过气来,较为薄弱的身体素质更是让我苦不堪言。新训结束的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 之后,我被分在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恰逢学校选调一批干部,就这样,我与李胜炼教导员不期而遇。在他的带领下,我渐渐明悟,想要锻造更多的钢,首先就要锻造自己的气,只有气多了,钢才能多。 还记得那次李胜炼教导员的入职演讲,别具一格,他没有泛泛地谈自己的过往,而是讲起了自己在边疆的一些经历。 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仿佛也被代入了那艰苦却又充满回忆的边疆。浓厚的战友情,寒冷恶劣的环境,与家人的聚少离多,一切都是那么地扣人心弦。 "从前,我们上山都得骑马才能上去,只有一条一米宽的小道,左边是悬崖,右边是绝壁,到最窄处连马都不愿意走,只能牵着马一点一点地过。" "边疆的战士们怀着一股最朴素的情感,那就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也是我军一路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以前,我们钢少气更多,现在钢多了,我们的气应该比以前更多" 李胜炼教导员的话,就像这束光芒,照亮了我。一扫之前新训时额阴霾,回到宿舍后,我将"钢多气更多"写在水壶上,无论是在艰苦的训练场,还是繁复的专业学习,"钢"与"气"的较量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入伍初心。 之后,时常能听到教导员讲述在边疆时的感人故事,甚至视频连线他以前所在的连队,请战士们现身说法,让我们对一线部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一个个亲身经历深深地触动着我,边疆军人扎根边疆,坚守雪域高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流淌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满腔赤诚,"甘当祖国的界碑"的坚定信念,在我思想懈怠的时候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不断前进。 安时默默奉献守万家灯火,战时冲锋陷阵忘个人安危。今年,我将从国防科大毕业,奔赴基层一线,继续保持着"钢多气更盛"的斗志,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作者 | 杨子毅 配音 | 巴科尧 编辑 | 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