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经典中时时提醒我们要"少欲知足",要我们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获得自在、安乐。 尼珈玛西提舍生于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且在那长大。出家后,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托钵时,就到原来居住的村庄,随缘接受亲友或村民们的供养。 平时他不喜欢参加大型的庆典、仪式,连给孤独长者与波斯匿王举办的大型布施大会,他也没有参加。但他的托钵习惯渐渐受到其它比丘议论,有人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参加大型布施与他人结缘。 后来就有比丘向佛陀报告此事,佛陀于是召唤尼珈玛西提舍前来,让他向大众解释清楚。他说虽然他常回家乡托钵,但不管食物可口与否,只要食物足够了,他就离开。 听完他的说明,知道尼珈玛西提舍并没向亲友化缘可口的食物,佛陀就当着其它比丘的面前赞许他,并告诫诸比丘们:"少欲知足的生活,才符合一切圣者的教诲,所有的比丘都应该向尼珈玛西提舍效法学习。"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如果想要生活得更自在、安乐,就必须做到两个基本原则:"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我们才不会如饥似渴地追求各式各样的欲望,也才不会怨天尤人,埋怨外在的环境总是不如人意。 但是少欲知足的意义,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现实的生活。虽然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对他人仍然要努力的付出,奉献我们所有的智慧和能力。为了对别人付出,就要尽量成长自己,不仅要使身体健康、智慧增长,同时也要增强帮助别人的慈悲心。 一个拥有帮助别人慈悲心的人,就不会太过于重视自我欲望的满足,才能做到少欲知足,从而拥有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