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大拜年#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聚餐。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那么,你家过年时有什么必吃的独特的食物吗?你对它们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1: 我翻了一下过去四五年的过年食物图。 发现我们当地的传统食物主要有腊肉、腊肠,猪肉圆和灶鱼。 这几样食物,甭管过年时去到村里哪户人家,饭桌上都会有一份。 此外,专门油炸过的大肉(大块带皮猪肉,油炸后一般以焖煮形式做菜)。 拿自家果园走地鸡烹制的白切鸡。 和腊月提前做好的黄酒。 这几样也是过年必吃的食物。 黄酒一般是提前放在做完饭菜的柴火锅里,锅里盛些净水,利用炉膛剩下的灰烬余热温着,有客人来了,要喝也很方便。 灶鱼是把鱼洽净,跟着切片挂糊。 油炸成两面金黄。 口感酥脆,拿来送酒当小零食,也是很棒的。 这是它们制作过程的一部分,挂糊状态。 老家地处粤东偏北,地近江西龙南。 岁末的冬天天气会冷一点。 做这类食物,常常手指冷的发红,确实需要一点毅力去做。 好处是,出锅后第一时间尝到的灶鱼味道,也真对得起前半天的冷冻和忙碌。 主材有猪肉(选肥瘦相间的),鸡蛋(家乡做法大致是一斤肉一个蛋),冬笋,葱头(不用叶子,也不能换成大蒜,不然味道较怪),江米。 此外是剁成馅的白萝卜,适量即可。 炸的时候用中火,习惯用猪油炸,非常香——不是夸夸词,这里的非常香属于一种写实手法,刚出锅的,气味尤其香。 都是老家腊月常常要准备的食物。 地方乡邻以前特流行养一头两头猪。 其中一头年猪,年头养到年尾,主要用途便有补给家用,做成腊肉、腊肠、猪肉圆等。 2: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开始大兜小兜的往家里办年货了。 过去家家人口多,办年货,猪身上的几乎全套都买上,心肝肺肚肠等等都有,还有鸡鱼必不可少。 现在人口少了,天南地北的精品也都能买到,因此人们也就不买那么多了,但是,像猪爪,猪肘子,鸡,鱼,海鲜之类的还是必不可少。 因为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猪爪象征着抓钱。 我今天出去买菜,顺便把猪爪,猪肘子和排骨都买了回来。 过几天看看出去把鸡,鱼,海鲜,牛羊肉也都一起买回来。 每年过年我们家都是做十二个菜,记得我婆婆说,十二个菜代表着十二个月,希望一年里,十二个月都平安顺利,健康快乐! 今年我还是准备做十二个菜,鸡,鱼,猪爪,猪肘子;牛肉,羊肉,大虾,四喜圆子;再来一个清炒,凉菜,排骨,猪皮冻。 十二个菜,祝愿我们十二个月都和和美美,幸福快乐每一年。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喜逢佳节来临之际,我们过年的气氛会越来越浓,愿疫情早日过去,让我们都欢欢喜喜过大年。 3: 虽然生活在别号「美食荒漠」的帝都,但家里几代亲戚来自天南海北,如果闲工夫多,他们会整饬一些有特色的传统美食。 今年,想必也不会特别例外。 在这儿放个往年的菜单吧: 主菜——京东北风干笋炖肘子; 炖肘子,经常要加笋干儿,不然不出味儿。 副主菜——旧上海崔家埠腌笃鲜(读作一啜(多)鲜); 一道最标准的「一啜鲜」,奶奶的做法与之稍有不同。 开胃菜——芥末堆儿; 名字挺唬人,其实就是白菜心儿配上芥末籽儿,稍微有一点儿辣口儿。 饮料——梨膏水; 用京白梨或者鸭儿梨、黄冰糖、陈皮、桂花、杏仁熬出来的很稠的梨汤,别号梨膏水。 点心——京八件儿: 就跟稻香村买来的,说是当点心,但都是当小礼物送各家拿回去吃了。 这里头最有说头儿的,当属奶奶传下来的腌笃鲜。 很硬的菜,在民国年间,上海十里洋场一带勉强能找到食材,也让奶奶从家乡学来的菜品手艺不会失传。 且容我在此多嘴说说这个腌笃鲜,具体为何,与寻常腌笃鲜有何区别。 却说「腌笃鲜」这个名字,也写作「一啜鲜」,来源于其主料咸肉、火腿、新鲜五花肉、百叶结、春(冬)笋,正好是「腌」肉、「鲜」味儿。 至于为什么读音为「辍」的「啜」被读成「剁」,奶奶给的说法是旧时人认字不多,将俩字混念,说法儿稍微有些可疑。 不过奶奶做的「腌笃鲜」有个别名「腌肚鲜」,倒可以稍微解释——里面的咸肉给换成了腌猪肚。 事先烧了高汤再煨的腌笃鲜,杭帮菜手艺,奶奶也做过一次。 听奶奶还在世时说,她生活的老家,在今天苏杭之地与上海市交界,硬要算,现在就跟崇明岛一个地位,也就是「乡窝宁」,有个村镇,名唤崔家埠。 顾名思义,崔家埠就是依托码头集散地的崔家村儿,根据奶奶回忆,当时家里人主要打鱼、摇船(摆渡)为生。 在水上讨生活,比在陆地上讨生活更难,而且水上卫生不好,时鲜食物不好保存,常常人吃不了几口,就便宜了水里鱼虾。 所以只好用咸盐,把能吃的都拿(腌)了,咸肉咸鱼臭酸菜,吃个一年,人人都咳得成了燕巴虎(蝙蝠)。 所以到了年底,挨家挨户的,有点儿条件,就攒下几个钱儿,把摇船时跟本帮、徽帮客商学来的菜式仿出来,用料就是手头有的,多加汤水,绝不放盐(以及味精)。 大凡腌笃鲜是吃春笋的春滋味儿,崔家埠的腌笃鲜却是相反。 主料是腌猪肚下水一副(或者光一个猪肚)、新鲜五花肉一方、金华火腿 3 片(手掌大)、冬笋 1 颗、百叶结一把(数量自便); 有时候肉凑不够,就挑大白菜心儿往汤里搁。 至于做法儿,跟现在常见的腌笃鲜本帮菜相比,大同小异:都是冷水浸泡腌肉/猪肚,然后烧一锅滚水,下了葱姜、切成片儿的五花肉焯水,倒花雕酒着色,再立即下泡好的猪肚、火腿,小火慢炖半小时。 到时间了,捞出猪肚沥干,切块儿,再去掉冬笋皮切滚刀块儿,跟百叶结、猪肚一起放进炖锅里,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一小时即成。 奶奶 12 岁跟着收留她的天主堂离乡,15 岁投奔大上海,但这道菜的做法儿,铭刻在她老人家的记忆中。 抗战年间,崔家埠被鬼子空袭,如今不存,老崔家人离散后融入周围村落。 但这道腌笃鲜还活着,如今已经是阖家欢聚时的必要硬菜。 一口鲜汤一口硬菜,再来一口小酒,往事尽付笑谈中,融进了新年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