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过:"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自我。然后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以,我们与其去感叹生活的诸多不如意,不如努力去寻找自我,活出自我。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籍。这本《回到生活原点》其实是一本人物合集。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汲取人物的智慧,编辑把《人物》杂志中16位大师的人物报道集中到了这本书里,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大师们的人生智慧和生活艺术。 如果你的人生也处于忙碌不堪,却感觉无所作为的状态,不妨停下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他们的故事细密而扎实,读完后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忠于自我。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书中的大师们,一起寻找自我,活出自我。 心存敬畏,一生只做一件事 朱光潜在《温和的修养》一书中曾经说过:"‘敬’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向善向上的情感。"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内心觉得一个事情很可贵,值得自己努力去追求,那你对这件事也会多存有一份敬意。 陈佩斯对待喜剧就是这般的态度。 身为中华文化人物的陈佩斯,对待喜剧表演并不是一开始就多么天赋异禀。小时候的他,甚至对表演心生厌恶。学习表演都是因为家境所迫。 哪怕后来慢慢熟练了,表演也只不过变成了一种谋生手段,谈不上什么喜欢。 再后来,作品慢慢有了,看到台下观众被自己的表演征服,前仰后合的热烈反应,才开始慢慢地喜欢上喜剧表演。 功夫不负有心人,30岁那年,陈佩斯迎来了自己的人生红利。和朱时茂搭档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一炮而红。随后还创作出了《警察与小偷》和《主角与配角》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旦爱上了,就再也没有能够停下来。对于陈佩斯来说,喜剧理论研究是心之所系,更是天命使然。对于喜剧表演,他其实也想过要"躲",但是总是歪打正着又回来。所以对待喜剧表演也就多了一丝敬畏,觉得这是使命,要做得更好。 他的生活除了喜剧,基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将近60岁的他,还坚持要开办喜剧学院,因为他要把喜剧研究发扬光大,让喜剧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生短暂,这个世界上值得追求的东西太多,但是成功一般都属于那些心存敬畏和满心专注的人,因为他们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浇灌自己的作品。 所以不要着急,生活就是如此,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去听取别人的人生建议,兜兜转转,老天自有安排,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命,做好自己,一生完成一事,足矣。 坚持自我,你的人生终将光芒无限 每个人都想要活出自我,但是真正敢于坚持自我,活出自我的人却很少。 2014年,曾梵志的首个法国回顾展在巴黎市当代美术馆落幕。馆中展览了曾梵志创作的39件作品,可谓是无限风光。作为一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他风光的背后却显得没那么的容易。 曾梵志的出生比较普通,父母都只是印刷厂的工人。他从小还特别内向,不爱说话,老师的提问他基本都答不上来。所以曾梵志从小就讨厌上学。 初中毕业后,不管父母怎么劝阻,他都不愿意继续上学。迫于无奈,父母只能让他去印刷厂帮忙。 在这段时间里,他非常幸运地遇到一位大他十来岁的邻居。这位邻居因为考取湖北美术学院落榜,所以没事就会教他画画。曾梵志受他的影响颇深,没过多久就不愿再去印刷厂工作了。 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梦想,他想跟这位大哥一样到世界各地游历,想进艺术殿堂修炼。 因为文化课不好,他考了四年都没上榜。23岁那年,曾梵志才如愿考上了湖北美院油画系。 但曾梵志习惯了自由自在,说话做事都要坚持自我。跟学校的教学标准显然不合,他就连平时的自我创作都会被批判为"带有启示性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 到了大三,老师们对他的偏见更深了,年迈的老师统统给他打了很低的分数,只有年轻的老师才欣赏他的作品。 心情郁闷的时候只能自己默默呆在画室里作画,对着自己的作品发呆。老师让大家去西藏、黄土高原等地采风,他也不去,他坚持要待在武汉,画他熟悉的街道和生活,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捕抓到生活中动人的细节。 对于创作,曾梵志始终有自己的坚持。毕业分配的工作他不喜欢就果断辞职,哪怕自由创作不赚钱,他也坚持画。 最后他终于得到了老天眷顾,他的画作被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的撰写员看上。从那以后,他的人生才是真的开了挂。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修行,有的人愿意将自己定义为沿途的旅客,总是在观望,永远也活不出自己的精彩。但是有些人,他们选择了觉醒,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不畏世俗的目光去勇敢追求,最后找到自我,活出自我。 坚持自我,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只有那些找到自我,坚定意志,至死不变的人的人,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最后成就自我、圆满自我。 规矩人生,方得成全 《吕氏春秋》有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无规矩难成方圆,社会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场所也正因有规则、守秩序,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行。 都说现在的舞蹈艺术很难发展,也不赚钱。但"云门舞集"的剧场票却一票难求,甚至买了票都不一定能够看得上。 因为想观看亚洲第一当代舞团"云门舞集"的表演就必须遵守林怀民制定的一系列规矩。 观看期间不能拍照,不能有闪光灯打断表演。迟到了也不能临时进场,必须等到中场休息才可以进场。 对于林怀民来说,舞蹈表演是一门艺术。观众的任何的小动作都有可能影响舞者的注意力集中,让整个表演的呈现大打折扣。 所以哪怕得罪观众,砸了舞蹈家的饭碗,遇到剧场中有人不守规矩,他都会立马叫停表演,离开舞台。 当然,也正因为林怀民的这种极致要求成就了"云门舞集"。观看过"云门舞集"的人都异常守规矩。 2010年,"云门舞集"到杭州开展户外公演,演出当天观众有上万人,当地政府都担心场面管控不了。但现场秩序却出奇地好,近万人席地而坐,静静观看完表演,还顺手把地上的垃圾带走。这种效果不禁令人赞叹。 林怀民感恩于心,发誓绝不能辜负任何一个心系"云门"的人。 40多年来,"云门舞集"为大家呈现了近两百多出舞台作品,他们的武艺精湛,表演遍布全球,获得了各地关注和舞评员的一致肯定。 因此林怀民也收获了"终身成就奖"。 所以,想要在事业上谋求成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遵从并依赖于某些正确的原则,成功的几率显然会大得多。 内修功德,中守规矩,外造福德,这样的人更容易出大成绩。 林怀民是个非常固执的人。他觉得想要的舞台效果应该是由黑发舞者来展现的,所以"云门"的所有舞者都是天生喜欢留黑发的人。他觉得书法和舞蹈应该完美融合,于是就在舞集里开始书法课、打座练习等,让所有人都要坚持练习。 凡事都有规矩。一个懂得立规矩、守规矩的人,更容易被冠之以成功的花环。 不服输的人生不会输 这个世界不会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也不会以个别的失误判输赢。如果一个人没有持久优秀的表现,往往很难被肯定,而那些被肯定的人,也绝不会因为偶然的摔跤就被定义为失败。 在中国,摇滚歌手的发展一直都比其他歌手更具有局限性。平时要举办演唱会,抒情类演唱会的场地只要申请,没过半个月手续就能办通,但是摇滚音乐却没法做到。也正因为如此,摇滚音乐人崔健的一生都显得非常艰难。 25岁,崔健带着《不是我不明白》和《最后的抱怨》这两首歌参加了由孔雀杯全国民歌大奖赛。因为唱法不被当时的主流媒体认可,首轮比赛就被淘汰出局。 "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共同献唱,崔健也收到了邀请函,但因为他的音乐作品太富有个性,异于常人,彩排两次才勉强得到上台演唱的机会。 很多歌手都能借着翻唱而获得一些红利,而崔健却没有。26岁那年,崔健因为将歌曲《南泥湾》改唱成摇滚版,直接导致了他的所有音乐唱片被下架。而崔健本人也被北京交响乐团开除出团。 但出生在音乐之家的崔健,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潜心修炼,终于在两年后实现了崛起。他创作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一举拿下了双白金唱片奖。 在北京剧场举办"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演唱会,演唱会门票更是一售而空。 所以,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根本没有失败这回事。他们即使碰了钉子、吃了苦头,依旧可以爬起来再战。 只有放弃的人才会失败,在永不言弃的人眼里没有失败。每一步失败都是为了更好地接近成功。他们终将成长,也必将赢得胜利的果实,收获鲜花的簇拥。他们不服输、不认命,始终保持笑迎困难的姿态。 人生其实本来没什么意义,我们赋予什么,它就拥有什么意义。 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应该保有自己内心的一份坚守,因为有时候生命的意义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罢了。 对每个人而言,其实真正的职责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自我,然后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以,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艰难,都要迈步向前。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风雨颠簸,都要坚持自己的初心,这就是生命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