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百岁的母亲 今年是母亲期颐之年。人活百岁实属不易,母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她奋力将好多梦想变成现实。这是母亲崇德向善、宽厚仁慈、顽强拼搏的结果,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和骄傲的!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有些话久贮心海,三言两语无法表达;有些情深埋心扉,非到不可难以开启,于是一拖再拖,一直没能成文。今年,恰逢母亲百岁华诞,面对慈祥的母亲,我心里除了喜悦和自豪外,也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一是以此来祝贺母亲百岁华诞;二是铭记母亲养育之恩;三是教育范氏后人,弘扬传承母亲的高尚品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家人们,更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积极向上,团结和睦,守望相助;都要秉承、践行和弘扬"孝、勤、仁、俭、容、责、义、谦"家风家训,做到"开枝散叶旺百年琪瑞,结蒂连子昌五世祥合"!于是,我怀着对母亲80多年来为范氏大家庭子孙后代的辛勤付出的感动和感恩,真实地写出我的母亲! 因我从记事起,母亲已经将近40岁了,以我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这篇文章。为了写出更全面、更真实的母亲,我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他们助了我一臂之力,对此我深表谢意!另外,我也向母亲详细了解她的过往,力求写得更完整些。 时光久远 记忆难忘 母亲范张氏,一九二二年农历九月初七出生于河北省涉县。父亲范志远一九二一年农历九月十一日出生于河北省涉县。母亲的娘家距父亲家有十里来路。母亲比父亲小一岁,共生下三男五女。 河北老家人多地少,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不够吃,难以维持生计。1959年秋,大哥范青云18岁,按照父亲的安排,肩负起父母的嘱托,带着家人的希望,只身一人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投奔表叔,开始为家人探寻新的生活出路。工作和生活刚安顿下来,就写信给父母,说这里生活条件比老家强,家人们可以来此安身立命!于是,1960年夏天父亲带领我们全家来到正蓝旗。从此,家里工作生活总算是有了头绪和转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被错误地划为地主成分。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父母不得已便领着兄弟姐妹被遣返回原籍,地主成分和贫穷一精神一物质两大压力叠加给我们一家人身上,我们在老家艰难地度过了十几年,困境中,父母用双手和脊梁把儿女撑出生活的谷底。1976年,正蓝旗派人到河北老家搞外调,澄清了事实真相,父亲的成分得以纠正,还了父亲一个清白。正蓝旗给父亲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公职,工龄得以连续计算。阴云终散去,全家人在为之高兴之余,重整行囊又先后返回正蓝旗,到现在已经50年了。 七岁以前,我的记忆是比较模糊的,清晰的记忆应该是从七岁开始的,因为那时候,我在燕寨子村燕西大队已经上小学。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为人和善,勤劳节俭、通情达理,对父亲百依百顺,对儿女呵护有加。我从小到大都很依恋母亲,小时候不管是和伙伴玩游戏散伙回家,还是放学回来,进家门第一声先喊"妈---",如果母亲答应的声音响起,我一定是欢天喜地。相对于威严的父亲,母亲是温柔的,有什么心里话我都愿跟母亲说。 母亲出身贫寒,勤俭持家,刚强能干,她殚竭心力把八个子女抚养成人。在岁月的长河里波折不断、历尽磨难,但她厚德仁慈、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印在我心中。母亲的经历犹如一部精彩的人生教科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珍藏。 现在我也是做爷爷的人了,我深深的体会到母亲对子女那份不图回报的爱。所以我想借助这篇一直想写的文章告诉母亲:我们永远爱您!永远牢记您的谆谆教导,永远学习您的高尚品德,崇德向善,福泽后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