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劲爆消息挺多的,熬夜更一期。 1.0 拥有一个亿用户,电话花了75年、手机花了16年、互联网花了7年、Facebook花了4.5年、Apple App Store花了2年,而ChatGPT仅仅只花了2个月。 有人这样形容chatGPT的诞生: 如此强劲的人工智能的产生,也让很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毕竟,微软引入chatGPT后,已经开始裁员了。 理性分析,AI能取代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网叔今天也在琢磨,分享几点看法: 人工智能可能擅长解决的问题: (1)信息(知识)调研和整理类工作。 事实上,互联网诞生之后,靠脑子死记硬背的通才的价值就已经大大折扣了。 AI一旦成熟,叠加上底层逻辑和算法之后,一些信息调研类工作,估计也要走向销声匿迹。 人在AI辅助下的工作效能,也将大大提升。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如果AI能解决以上问题,网叔愿意付1万1年的年费。 (2)基于逻辑模型的分析和应用类工作。 一切有迹可循的方法,理论上这鬼东西都能用到"炉火纯青"。大部分时候,我们解决简单的问题,无非对于方法了然,知道抓几个核心变量,然后去做透。 而这个,实际是可以写成公式的。 只要有公式,AI学习之后,理论上都可以毫无障碍地答题式应用。 那么,哪些它可能不擅长呢? (1)更好的解决方案。 只要有迹可循,AI能做对一件事,但在很多领域,它未必能做好一件事,做得极致状态。 尤其是一些社会性命题。 在没有产生自我意识之前,AI理论上不可能像人脑那样对于极致性进行追求。 (2)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艺术。AI能写诗,AI能画画,AI也能写小说。但是AI只能模拟人类的情感,不可能拥有人类情感,更可能人类对于万事万物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见解。 事实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AI作品,都很匠气。 缺乏因"人"存在的深刻性和艺术性。 2.0 今天还有一个劲爆的互联网消息,就是抖音要做外卖了。 个人以为,对美团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我们平时点外卖,最大的问题是"今天吃什么?" 对外卖和外卖平台,其实忠诚度并不高。并且,就点外卖这件事,也是非常轻的决策行为,不会深思熟虑,不会反复比较。 这个时候,视频+算法推荐,可以预想对于菜单模式的美团是一场大屠杀。 除非这个人不用抖音…… 所以理论讲,抖音即便干不掉美团,也会让美团掉一大块肥肉。 跟人工智能对很多工作的替代一样。 在互联网时代,干死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异业的降维打击。 这个世界不是平的,而是立体。同样需求,并不会固定一个唯一的解决方案。 这个时代的垄断会越来越难…… 1970年以前,美股上市公司有92%的机会在未来5年内存活下来,但是到了2000-2009年,只有63%的机会才能活下来。 3.0 最近,美丽国强劲的就业数据,又勾起了大家对于美联储持续加息的担忧。最近几日,外资的净流入也放缓了,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A股又开始震荡回调。 有两位大佬,对当前的市场提出了一些看空的观点。 一个是东北证券的首席分析师付鹏, 他在2月5日长白山高峰论坛上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1)美联储利率不会跟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国经济一下行就开始降息,会维持高利率很长时间。他觉得,过去40年一有问题就加杠杆降息的游戏,未来不会继续玩了。 (美国短期不会停止加息) (2)我们的消费难以短期快速恢复。现在的提前还贷已经让资产负债表衰退了。 (国内经济短期恢复充满挑战) 并且在提问环节,主持人问他今年的高点是多少? 他说,掐指一算应该是这几天。起码一季度的高点已经过去。 另一个是在10月中旬提出"站在牛市的起点"的半夏资本的李蓓女士 ,也开始发表保守性观点: (1)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刺激比较克制,立足长远有可持续,但不是短期大力度。 (国内经济短期不会太理想) (2)美国就业市场和通胀韧性极强,过去三个月美元的弱势有可能面临阶段性逆转,对全球风险资产的价值将构成压力。 (美国短期不会停止加息) (3)市场总体会在震荡中重新上移,而非单边牛市。风格有可能从大盘价值切换到小盘成长。单边做多性价比下降,我们减少了权益类净多仓到中等水平。 看了一下李蓓最近几个月的仓位情况: 2022年10月,李蓓的仓位是47.5%;12月,李蓓的仓位是87.8%;2023年1月末的仓位是43.2%。 真是雷厉风行。 不过总体来讲,中国的经济复苏和美联储降息大势所趋,只是什么时间的问题。 无非是2023年环境向好,还是2024年环境方向?当然,也有悲观的认为是2025年。不过即便是2025年,春江水暖鸭先知,2024年股市也会大方向转好。 这个时候,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讲,我们没有择时能力,核心是择便宜的优质资产,然后死死拿住,不要乱动。 4.0 最近冯明远、王宗合、曲扬这些明星经理卸任了好多基金。 注意,是卸任,不是离任。 (1)冯明远 信达澳亚基金的冯明远2月3日卸任了1只基金: 信澳先进智选股票型 ,由齐兴方接管。 卸任之后,冯明远的总管理总规模,从199.95亿降到了183.27亿。 (2)王宗合 鹏华基金的王宗合在2月4日卸任了两只基金: 一个是鹏华成长价值混合 ,由梁超接管。 一个是鹏华优质回报两年定开混合 ,由王璐接管。 卸任之后,王宗合的总管理总规模,从314.08亿降到了256.68亿。 (3)曲扬 前海开源基金的曲扬,1月13日卸任了一只基金: 前海开源医疗健康 ,由范洁接任。 卸任之后,曲扬的总管理总规模,从281.79亿降到了261.62亿。 至于卸任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减负(管理规模过大是对业绩有影响的),或者更加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 但是从规模变化看,似乎并没有大到质变。 当然, 最最重要的事, 如果发现自己买的以上三个基金经理的基金,原经理已经卸任,就赶快去研究一下新基金经理, 看看似乎要马上调仓。 毕竟买主动基金,就是买人。现在人去茶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