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一户居民在家里吃年夜饭(图文无关)。(新华社 赵永章/图) 结婚后的第三个春节,我和先生继续留在都市里的"小家"过年。 2023年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在老家的爸妈打来电话。例行的年货置办、年饭准备寒暄后,老爸再次强调,"好好过年,要知道,家和万事兴。" 我是北方人,先生是南方人,结婚后定居在了南方以南的广东。南北迥异的风俗习惯常常让爸妈担忧,远嫁南方的女儿能否过好一个新年。于是,"好好过年"变成了每年例行的叮嘱。每逢春节临近,三地迥然不同的年味悄然交织、碰撞,也不断融合、变迁。 从猪肉水饺到毛芋圆子 我的老家在河南乡村,小时候的春节记忆中,总飘着猪肉水饺的香味。 那时候的天气总是特别寒冷。每当过了腊月小年,老爸就开始张罗买五花肉、大葱和白菜,然后冒着寒风把它们一车车拉回家。随后几天,每次天刚亮就听到厨房砧板上响起菜刀"笃笃笃"的剁馅声。很快地,不锈钢菜盆迅速就被油汪汪的饺子馅填满。 接下来的几个中午和夜晚,一家四口分工明确,开始围炉包饺子。 老爸老妈是绝对的主力,我和弟弟则是不合格的"猪队友"。每当包出不合格的"露馅"饺子,就会被爸妈反复唠叨数落,顺带扯出诸如"考试不利、选错专业"等陈年旧事。直到看到饺子填满了冰箱的三层抽屉,我们姐弟二人的"艰苦历劫"才会结束。 虽然我和弟弟多次劝说爸妈,不必为了吃个饺子如此辛苦,完全可以通过购买速冻饺子来代替,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只要是我和弟弟在家的日子,这场"包饺子大会"都会成为春节保留活动。 高中毕业后开始到南方求学,自此开始了在南方十多年的漂泊。面食越吃越少,米饭越吃越多。只有在忙碌间隙,看到街边"东北饺子馆"的餐馆招牌时,才偶尔回想起猪肉水饺的香味。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轨迹。大年三十那晚,我和男友各自退掉了回家过年的车票,而他的老家湖北正处在疫情风暴的中心。在出租屋里,我们一边在社交平台刷着混乱冗杂的资讯,一边惶惶不安地迎接新年。 2020年春节后不久,我们两人迅速领证、结婚,似乎寄希望于在失控的世界里抓住可控的稻草。三年来,多次春节返乡计划被疫情打乱,但家人都平安健康,熬过了各个难关。唯一遗憾的只是不能在春节团聚,只能远程视频拜年、遥送祝福。 先生老家在湖北,和河南的过年风俗有诸多不同。 比如,依照湖北风俗,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非"腊月二十三",大年三十要吃年午饭而不是"年夜饭";年午饭不能吃完,要留一部分到正月初一当早饭吃,这样才能"年年有余"等等。 其中,毛芋圆子是春节年午饭里的必需品,其地位约等于北方年夜饭里的饺子。据他说,不管穷人富人,年午饭上一定要有毛芋圆子汤,象征"团团圆圆"。这些风俗对我来说,自然是十足的新鲜事。俗话说,"入乡随俗"。结婚之后,每年准备年货时,搓圆子的任务落在我的肩头。 原料通常是新鲜的芋头,放进高压锅煮熟压烂成泥。加入干燥的苕粉调匀,然后搓成弹珠大小的小圆球。约莫一个小时左右,百余粒"圆子"即可成形,煮熟后口感爽滑、外观弹性有光泽。 疫情三年来,我和先生一起度过了两个春节,圆子也成为年饭的主角。有趣的是,每次都因原材料采购过多而导致成品"超标",最后只能装入保鲜袋内,然后冷冻在冰箱中。看着粒粒滚圆的圆子摞在一起,不由得想起当年被"包饺子"支配的恐惧。 变化里的年味 2023年春节前夕,得益于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公婆两人从湖北老家赶来广州过年。他们的行李箱里,装满了层层垒高的年货:其中有土鸡蛋、腊鱼、腊肉和腊鸡。 年午饭上,一家人难得围坐在一起。先生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每道菜都有各自的好意头。 除了象征团圆的毛芋圆子汤外,还有寓意"清白平安"的青菜豆腐汤、"大吉大利"的炖鸡等。和湖北风俗不同的是,年午饭上多了两道菜,分别是象征"福寿双全"的"佛跳墙"和寓意"生财好市"清炒生菜。 正如湖北味年饭上的粤菜一样,在广州定居三年来,广式年味也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 逛花市是广东地方民俗,粤语中又称"行花街"。春节买花也有好意头,比如银柳寓意"有房有楼",红桃寓意"大展宏图",百合寓意"百年好合"等。再加之华南天气温暖,春节前到花市买花、赏花成为一大乐事。 和往常一样,我和先生今年春节也到花市"寻宝"。腊月二十九下午,我们来到广州市黄埔公园花市。这里热闹十分,到处可见熙攘的人群。两三米宽、数米深的花店小铺里,层层叠叠摆着数百盆鲜花,汇成一片"花海"。花市种类繁多,粗略估计,桔树和桃树最多,另外还有杜鹃、菊花、兰花等鲜花。 每家花店定价不一,买主需要货比三家。花市里,砍价声此起彼伏,"老细,几钱"(老板,多少钱),"平10文得唔得"(便宜十块钱好不好)。依照我们的经验,露天市场里的花总是更便宜些。经过一下午的挑选,我们在公园附近的丰乐市场花市里看中了一盆金桔和几株银柳。 新年派发"利是"也是广州风俗之一。所谓"利是",即为红包。过年期间,亲朋相见、公司开工都可以派发。内包多少纸币不拘一格,少则5-10元,多则20-50元不等。因为金额小,图的就是彩头。派的人没负担,收的人也无压力,双方都兴高采烈。 派利是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大人给小孩派利是、领导给下属派开工利是、已婚人士要给未婚同事派利是等。作为已婚人士,我和先生也自觉入乡随俗。每逢春节,我们都要从银行取出数百张崭新的5-10元纸币,提前封入红包备用。遇到邻居家小孩,也可以笑眯眯送出几封。就连花市买来的金桔树,也会黏上几封"利是"红包,寓意"大吉大利"。 从河南、到湖北、再到广东,三地的年味各不相同,也随着时间悄然变化。 随着我和弟弟长大离开家乡,爸妈终于放弃了"手工猪肉水饺"的传统。对日渐年老的他们来说,手工置办年货成为一项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家门口的超市、便利的网购渠道等也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各式各样的菜肴融入春节年饭中,饺子也不再成为年饭必备。 对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来说,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传统年味逐渐变淡,过年有了新的意义——比如看春节档电影、抢拜年红包、出门爬山踏青、和三五好友聚餐旅行等,享受忙碌一年的年终犒赏。 也许过年最重要的就是,珍惜当下、和爱你的人一起享受难得假期。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