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是多灾多难的一段历史,旧中国的百姓们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战火和混乱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如何冲破桎梏?如何昂首挺胸?如何安定平和?好在中国共产党给了大家一个答案,那就是要战斗,要反抗,要不屈服于命运,要誓死守护民族大义。 抗争的过程是光荣的,亦是惨烈的。在这其中不单单是个人参与革命,更是一个个家族参与革命,福建的儒商梁氏一族就是其中之一,父亲梁绳基,哥哥梁披云,弟弟梁灵光都曾奔走在救国道路,今天我们着重来说梁灵光。父子三人心存大义 梁绳基是清朝末期的秀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是他并没有被陈旧的封建制度所束缚。他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教书育人,一件是经商致富,梁绳基从商还是因为外来企业的入侵导致国内企业生存艰难,为了民族发展才开始做生意。 他有头脑,有毅力,事业也逐渐壮大,他不仅在家乡和邻近城市发展,还将生意做到了上海及国外。他对于百姓们心存善意,常做好事救济百姓,所以梁家在当地颇有名望。 梁绳基的长子梁披云早早就参加了革命,并且一生都不忘父亲遗志,致力于发展教育和公益。梁灵光年少时父亲去世,母亲曾想让梁灵光退学经商继承家业,但梁披云反对母亲的想法,在他的坚持下,梁灵光来到了上海名校立达学院。 梁灵光在这里接触到了先进思想,并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无畏战斗建设地方 梁灵光毕业后因参与革命活动受到了反动派"围剿",在哥哥梁披云的帮助下,他到了东南亚躲避追捕,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才回到了祖国。梁灵光一回来就马不停蹄投身到革命斗争中,他的积极与行动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顺利成为了其中一员。 他刚开始在江苏活动,负责根据地开辟建设工作,之后开始活跃在战场上,曾经一个月就参与过大大小小战斗四百余次。在解放战争期间,梁灵光曾任华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29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为我国解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梁灵光担任厦门市市委书记,当时的厦门百废俱兴,而且厦门临海,是非常重要的港口,所以厦门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梁灵光在艰难时刻挑起了重担。 这一待就是十八年,厦门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民生等多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特殊时期的到来使他遭到了身心的双重迫害。年过花甲再挑重担 1980年,梁灵光平反,恢复了声誉。在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关键时刻,广东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阅历丰富的梁灵光被中央调往广东担任市长,而这一年他已经64岁了,年过花甲却再次挑起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重担。 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也是他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在他的努力下,广东迎来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吸引外资,扶持民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建立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设想,并将设想变成了现实,这些举措使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头羊。 1983年,梁灵光还兼任了暨南大学校长,不仅锐意改革还争取教育经费资源,将生存艰难的暨南大学从困境之中拯救出来,正是有了梁灵光的付出,暨南大学才能发展到现在的模样。 2006年,梁灵光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为党为民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