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 【注释】:尧:传说中上古时的一位贤明的帝王,五帝之一。传说是帝喾之子,名放勋,被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又称唐尧。尧统治天下的时候,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据说他还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晚年的时候,尧把帝位让给了舜,由舜继承天子之位。 舜:传说中上古时的一位贤明的帝王,五帝之一,颛顼帝的后代,尧帝的女婿。他是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接替尧成为天子之后,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惩治流放了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用贤良的人帮自己管理天下,比如让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的时候,他把帝位让给了大禹。 禹:远古时夏部落的首领,古典籍中认为他是夏朝的开国之君,是一位贤明的帝王,也被称为大禹、夏禹。他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人称道,是古代的三王之一。 汤:商王朝的开国之君,是一位贤明的帝王,以仁义著称,成语"网开三面"和他有关。亦称天乙、商汤、成汤。后来,商汤也成为"三王"之一。 晋:公元266年,司马炎取三国魏帝曹奂而代之为晋,建都洛阳,历史上也叫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人刘聪建立的前赵灭掉。之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一带)又建立了新的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宋:指南朝的宋,它是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后所建立的国家,首都亦为建康。至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时期。为了区别后来赵姓所建立的北宋和南宋,故将南朝的宋称为刘宋。 隋:隋朝是公元581年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公元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中国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公元618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杨广被杀,只持续了37年的隋朝灭亡。隋朝虽然很短,但是在此期间,它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开始推行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兴建大运河等等举措,对后代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唐: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在经历了武则天称帝的波折之后,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安史之乱后,唐朝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公元907年藩镇将领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覆亡。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这一串君王朝代,表达的是历史演替的关系。 奇花对异卉(huì),夏日对秋霜。 【注释】:卉:百草的总名。奇花异草原意是指稀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出自 [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白马寺》:"庭列修竹,檐拂高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 八叉手,九回肠。地久对天长。 【注释】:八叉手:叉手,两手手指相互交叉,因双手拇指竖立,只有八指交叉,故名八叉手。这是一个典故,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4说,唐朝的温庭筠才思敏捷,考试作赋,双手互相交叉八次就写好了,当时的人称之为"温八叉"。后代便以此作为才思敏捷的代称。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和李商隐并称为温李,他也是"花间派"的主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九回肠:回,也写"廻"。愁肠反复翻转。比喻忧思郁结难解。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九"在这里是虚数,形容很多。另外,还有很多古诗文中有"断肠"这个词,用来形容悲伤到极点。唐刘禹锡《望赋》:"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宋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之二:"红手素丝千字锦,古人新曲九廻肠。" 地久对天长:有成语"天长地久",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常形容爱情永远不变。[唐]白居易《长恨歌》诗云:"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 【注释】:一堤杨柳绿: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中筑堤,把湖分成内外两湖,人称"苏公堤"。堤上建桥六座,夹堤杂植花柳,故有"六桥烟柳"之称。 三径:此联由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贤人交往的小路将近荒芜,但松树菊花还生长着)变化而来。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西汉末,王莽专权,时任兖州刺史的蒋诩辞官归隐,在院中开辟了三条小路,只与求仲、羊仲来往。故三径指隐居而只与贤人来往的小路。 闻鼓塞兵方战斗,听钟宫女正梳妆。 【注释】:鼓:古人行军作战以鼓为号令,击鼓则进军,鸣金表示收兵。 塞兵:守卫边塞的士兵。 听钟:《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载,齐武帝萧赜在皇宫内的景阳楼上放置了钟,宫女们听到钟声就要开始梳妆打扮。 春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早朝初退,衮(gǔn)衣微惹御炉香。 【注释】:纱帽半淹邻舍酒:这是根据《世说新语·任诞》,讲的晋代名士阮籍的故事。阮籍的邻居开着一家酒店,阮籍和好友王安丰常到该酒店饮酒。饮毕,歪戴着乌纱帽,醉醺醺地回家。淹,浸湿。 衮衣:指古代帝王及公侯所穿的上绣有龙的礼服,此处指官员上朝所穿的官服。成语有"衮衣绣裳",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借指显宦。这是唐代诗人贾至"朝省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中"剑佩身随玉墀步,衣冠犹惹御炉香"的情景。 御:古代指与皇帝有关的。皇帝用的东西叫作御用。 【译文】: 琴唐尧对虞舜,夏禹对商汤。晋、宋两代对隋、唐二朝。 奇特的花对别致的草,夏天的太阳对秋天的寒霜。 "八叉手"是说诗才敏捷,"九回肠"是说忧思郁结难解。大地长久对天空高远。 整条大堤上的杨柳开始长出绿叶,院子的三条小路旁的秋菊已经开出黄花。 保卫边疆的士兵,听到战鼓才开始打仗;钟响的时候,皇宫中的侍女正在梳妆。 阮籍春日饮酒才回来,帽子上浸透邻家的酒渍;早朝刚退,官袍上沾染了皇宫里燃烧的香料的味道。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