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夏天,高温似火点燃了整个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再是专家们略带悲观的预测,而是人们每日高温中煎熬的现实……极端天气的出现,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了过度的碳排放带来的严重现实后果,双碳战略已从国家层面的高瞻远瞩,变成了每个公众都关注的话题。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各方务实高效的行动。但何为"务实高效的双碳行动"? 为确保"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2021/2022)"能够更加符合现实需要、对企业双碳战略的实施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独立开发了企业双碳行动力模型及指标体系。 借鉴社会学中研究个人行动力的维度,项目组重新定义了企业双碳行动力:企业双碳行动力是以双碳战略规划为引导,以双碳行动策略为路径,以资源投入和创新研发为动力,以低碳文化和绩效考核为支撑,以双碳治理和管理机制为根基,是企业对双碳目标从雄心到行动的整体落实,是对企业双碳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打造。 基于此定义,双碳行动力模型细分为双碳领导力、执行力、加速力、协调力和凝聚力五个维度,共包含53个指标。调研对象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在华企业中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企业,共计230家。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得出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十大观察。 观察一:75%的企业处于起跑阶段,外资企业表现较好 (梁淑怡/图) 调研自2022年9月启动,历时4个月。经过问卷调研、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和分析等流程,最终产生了"南方周末-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100强"。100强企业平均得分为53.9(百分制),其中,双碳领导力表现最好,平均得分为75.4分;双碳执行力和双碳加速力表现较差,平均得分为44.8分和43.3分。 从五个维度得分情况可以清晰看出,调研企业重视双碳承诺、双碳沟通和传播,通过彰显气候雄心塑造双碳领导力,但绿色低碳转型力度、双碳投入、低碳转型成效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企业的气候雄心。 (梁淑怡/图) 根据得分,将企业双碳行动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双碳领跑者(80分以上)有4家企业,跟跑者(70-80分之间)有4家企业,追跑者(60-70分之间)有17家企业,起跑者(60分以下)有75家企业。可见,中国企业虽然意识到双碳议题的重要性,但绿色低碳转型刚刚起步。 从企业类型看,生产制造型企业双碳行动力表现较好,上榜企业数量和平均得分均优于服务型企业;100强企业中,外资在华企业占43家,苹果(中国)和施耐德(中国)位列榜单前两名。 观察二:77家企业公开碳中和承诺,仅31%的企业承诺范围包含价值链 2015年《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达成了关于气候治理的协议。此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企业、金融机构的净零承诺不断增加。 根据净零追踪数据库(Net Zero Tracker database),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地区设置了净零目标,这些国家/地区占全球GDP的91%和全球人口的80%;在福布斯全球2000强中,有702家企业设置了净零目标。可以说,实现净零/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 制定并公开碳中和目标可以为企业带来多重优势,比如公开披露有雄心的目标,可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提高品牌声誉;可以激励企业培育创新能力,开创行业领先的商业实践;增强企业业务的气候韧性,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等。 可以说,向社会公开兼具雄心和科学性的碳中和目标,为中国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塑造绿色品牌形象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调研发现,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77家向社会公开了其碳中和或净零承诺。 (梁淑怡/图) 企业设定碳减排目标,既要彰显雄心,又要与国家/国际层面气候变化治理行动保持一致,还要考虑自身的资源、技术等因素。在公开碳中和或净零承诺的77家企业中,有38%的企业将碳中和/净零目标设定在2050-2059年,其中以钢铁、水泥、化工、能源等生产制造型企业居多;有17%的企业将碳中和/净零目标设定在2030年前,其中以互联网科技企业居多。 根据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观察,中国企业中设定碳中和目标最为"激进"的是通威集团。2021年2月1日,通威集团宣布全面启动碳中和规划,推动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并计划于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先于国家目标37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既定,但是否实现了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该目标,从公开渠道尚未查询到通威的碳中和路线图和详细计划。 (梁淑怡/图)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业务边界和脱碳程度,企业的气候承诺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按业务边界可分为产品层面、运营层面和价值链层面;按温室气体类型可分为碳中和目标、净零目标和气候中性目标。 (梁淑怡/图) 调研发现,公开碳中和或净零承诺企业中,35%的企业设定了碳排放强度(包括单位产值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等)下降目标;70%的企业在运营层面设定了碳中和/净零目标;仅有31%的企业在价值链层面设定了碳中和/净零目标。 观察三:企业需进一步细化碳中和路线图 仅有碳中和目标承诺是不够的。跨越气候雄心与务实行动的鸿沟,企业需要制定碳中和路线图、详细的减碳计划。 2022年9月,国资委以视频形式召开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要求中央企业"一企一策",2022年底前必须完成碳达峰方案。 企业如何制定可信、可行的双碳目标和路线图也成为这两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021年格拉斯哥第26届气候大会上联合国宣布将成立一个专家组来解决非国家实体的净零目标"过度混乱和缺乏可信度"的问题;2022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成立了非国家实体净零排放承诺高级别专家组;2022年11月,在第27届气候大会上,古特雷斯发布了第一份专题报告《诚信至关重要:企业、金融机构、城市和地区的净零排放承诺》,报告呼吁企业必须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过渡计划来推动实现净零承诺;此外,管理层必须对兑现这些承诺负责。 (梁淑怡/图) 调研显示,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95家企业制定了双碳规划;其中,61家企业对外公开了碳中和路线图,但部分企业的路线图仍属于框架型方案,没有很好衔接远期、中期和近期的减碳目标和行动。 观察四:低碳转型成效尚未显现,近1/4的企业碳排放强度上升 公布碳中和承诺是低碳转型的第一步。企业制定双碳目标后,要制定详细且具体的行动计划,寻求系统的"绿色"解决方案。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企业可在研发、采购、生产、产品/服务、运输物流、消费等生产运营全流程进行碳减排,也可以在行政办公等辅助系统领域发挥作用助力碳减排。 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制造环节是企业降低碳排放的重中之重。2021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的目标;2022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梁淑怡/图) 然而,与政策的要求、社会的期望和企业的气候雄心相比,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迟缓,低碳转型效果尚未显现。调研发现,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2021年有近四分之一的企业碳排放强度(生产制造型企业采用万元营收碳排放指标,服务型企业采用人均碳排放指标)上升。虽然部分企业(以服务型企业居多)因调整碳排放统计口径造成碳强度上升,但该指标依然显示了未来中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的困难和压力。 观察五:企业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21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量均居世界第一。 能源结构调整是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内容。2022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商务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消费绿色电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外向型企业较多、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地区逐步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例。 部分地方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如2022年6月10日江苏省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高耗能企业电力消费中绿色电力占比不低于30%"。 (梁淑怡/图) 调研企业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84%的企业在调研期开展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采购绿电等行动。但是,统计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且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逐年提升的企业仅占29%;向社会公开承诺未来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仅占10%。可以说,中国企业虽然意识到使用新能源的重要性,但能源结构调整并未纳入企业系统的低碳转型规划中。 观察六:供应链减排未受到应有重视,超六成企业未披露范围三碳排放数据 (梁淑怡/图) 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可分为三个范围。其中,范围一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指企业所消耗外购电力、蒸汽或热力(冷气)而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三指企业上游和下游价值链中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对企业而言,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源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而范围三更难控制。 难以控制,但却是企业碳减排无法回避的部分。尤其是对于许多面向消费者提供终端产品服务的品牌企业来说,范围三排放往往占其总排放比重很大。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企业供应链平均排放是企业运营环节排放的11.4倍,企业范围三的碳排放量远超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量。 在促进供应链减排方面,苹果公司是先行者。苹果公司的目标是到2030年包括供应链和产品使用在内的全部碳足迹实现净零,整个产品供应链转用100%可再生电力。截至2022年3月,已有213家供应商承诺使用可再生电力制造Apple产品。 调研发现,部分企业的气候雄心并未传递到其供应链。调研发现,对生产制造型企业而言,98%的企业均有相对明确的绿色采购/责任采购制度。但传统的绿色采购/责任采购制度仅停留在环境合规层面,对供应链的要求较低,并不能有效推动价值链减排。企业需要在核算范围三排放的基础上,对供应链提出量化的减排要求,并利用自身资源和碳知识为价值链碳减排提出支持。 调研发现,仅有42%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披露了范围三的碳排放数据,在服务型企业中,披露范围三数据的企业仅占32%;仅56%的企业对供应链减碳提出明确的考核要求,54%的企业对供应链开展绿色低碳相关培训,供应链碳减排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观察七:66家企业将双碳纳入董事会监管职责,半数企业制定双碳考核制度 将双碳议题纳入公司治理体系,是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保障。企业首先要将双碳议题纳入董事会议程,让董事会在双碳议题中发挥监督作用;其次,要培育企业内部对双碳的共识,确保从董事会到员工均对企业双碳工作有准确理解,对企业的双碳实践和现状清晰掌握;第三,要建立针对双碳的考核激励机制。 (梁淑怡/图) 调研显示,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66家企业将双碳议题纳入董事会监管职责;45家企业在内部建立了双碳相关部室、团队、双碳研发机构等。 将企业双碳目标逐级分解,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是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51家企业建立了针对双碳的考核制度,其中有29家企业将双碳工作与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挂钩。 观察八:创新示范成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抓手 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成为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新赛道,先立后破、创新示范成为很多地区、行业和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务实选择。政府层面,部分省市出台了关于双碳试点示范的政策文件,如2022年12月底,上海市发改委印发《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等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开展首批100个市级试点创建,试点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园区、零碳供应链,重点区域、园区试点实施绿色工厂应建尽建、应改尽改。 企业层面,打造零碳工厂、研发碳中和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如施耐德、联想、远景科技等企业创建了"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等示范项目;伊利、百威、雀巢等企业先后上市了"碳中和产品";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试点建成多家"零碳网点";华为、微软、百度等企业推出了系列"零碳解决方案"。 (梁淑怡/图) 调研显示,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33家企业调研期内建成碳中和工厂/运营场所;有32家企业上市了碳中和产品/服务;有27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观察九:调研企业重视伙伴关系和低碳文化培育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企业参与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发起的气候相关倡议和活动,一方面可以获得相关资源、技术等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在网络中分享碳减排的商业实践,有助于提升双碳领导力。 调研发现,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75家企业加入了国际/国内双碳网络或平台型组织,其中,40家企业加入了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Science Based Targetinitiative)、可再生能源100%倡议(RE100-Renewable Energy100%)、交通电动化转型100%倡议(EV100-Electronic Vehicle100)、关心气候倡议(C4C-Caring for Climate Business Forum)、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等国际倡议或组织。 在加强外部沟通交流的同时,在内部培育双碳文化,培育员工绿色心智同样重要。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90家企业制定了绿色办公的制度或措施,有84家企业在调研期开展了低碳宣传/培训活动,有75家企业在调研期开展了绿色公益活动或绿色低碳相关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观察十:双碳行动报告成为企业碳信息披露新工具 企业双碳行动报告书或减碳行动报告书,通过测量、披露企业针对碳中和目标所采取的策略、管理方法、取得绩效以及未来发展计划,向利益相关方报告企业在碳中和议题上的意愿和行动,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工具。 (梁淑怡/图) 根据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统计,2021-2022年,共有65家中国企业及外资在华企业(仅指发布中国区报告且为中文报告)发布了碳中和白皮书、绿色低碳行动报告等专项报告。其中,国有企业发布报告数量略高,有30家企业发布报告。 部分先行企业创新性地发布了多层次的双碳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在总体层面发布了中央企业首份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国家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报告》,浙江电力公司(省级公司)发布了《国网浙江电力高质量"双碳"行动报告》,丽水供电公司(市级公司)发布了《国网丽水供电公司零碳发展专项行动报告》;建设银行在总行层面发布了《中国建设银行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21》,深圳分行也发布了《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2021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可以预见,发布双碳行动报告将成为企业碳信息披露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企业常规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一。 总结与建议 2022年12月18日,欧盟理事会、欧盟议会和社会气候基金就碳关税达成最终协议,预计2026年正式实施;美国等其他经济体也开始考虑将碳边境调节税纳入贸易议程,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低碳转型、碳足迹核算等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利润,并重塑高碳排放产品竞争格局。 在全球气候议题由达成共识、彰显雄心向务实行动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已经建立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此外,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对中国企业来说,如何将双碳承诺目标转化为务实行动,在识别气候风险和机遇的基础上,聚焦行动路径和减碳措施,切实转型为绿色友好企业,既是社会和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企业:1)行动为要,进一步细化碳中和路线图,绘制切实可行的双碳"施工图",并快速投身实践;2)先立后破,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以创新精神开展行业乃至全球碳中和首创行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3)完善治理,建立双碳治理体系以及考核激励机制,培育企业双碳行动的内生动力。 (梁淑怡/图)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