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点燃49盏灯,表面是为续命,实则暗含两大毒计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智慧人物的代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高风亮节加之三国演义的加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诸葛亮在百姓心目中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其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五丈原禳星等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诸葛亮的智慧与才干一直让百姓赞不绝口。
的确,诸葛亮具有儒家忠君爱国、匡复济世的情怀,法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的素养,道家清心寡欲、超然物外的风采,兵家统筹全局、善于应变的谋略。
就算在临终之前诸葛亮依旧鞠躬尽瘁,借用点灯"续命"之由,为蜀汉谋划。 出身官家 长于乱世
东汉末年,宦官当道,朝廷腐败无能,各地军阀割据,战祸连年,民不聊生。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降身于此,面对着哀鸿遍野的乱世,诸葛亮哀叹自己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但"乱世出英雄",也是这乱世,给了他施展才能一展宏图的机会。
诸葛亮先祖诸葛丰在西汉曾受汉元帝赏识,晋升为光禄大夫,后因性格刚直,弹劾朝廷重臣被陷害最终丢了乌纱帽成为庶人。
诸葛亮之父诸葛硅,字君贡,曾任泰山郡的郡丞,即协助太守处理有关行政及司法方面的事务。
因此诸葛亮不是同他自己所说那样"本是布衣",而是出自官宦世家,可惜家道中落。
良好的家世并没有给诸葛亮提供避风港,诸葛亮从幼年开始便四处躲避战乱生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东汉末年的混乱也让诸葛亮失去了自己的家人。
大约在八岁时,父亲也染上疾病离开人世。
父母的去世,对还是孩童的诸葛亮是个沉重的打击。
随后,诸葛亮一家来到豫章投奔叔父诸葛玄。
然而,没过多久,朝廷命朱皓接任诸葛玄的太守职位。 朱皓刚上任便和诸葛玄展开了权利之争。
朱皓从南方并借来了大批军队向诸葛玄施压,想要逼走诸葛玄,成为豫章的地方之王。
诸葛玄为了家人的安全,最终决定带领全家离开豫章。
他们一家辗转流徙前往荆州,去投奔他的旧交刘表。
刘表热情地接待,并让他们安心住下,就这样诸葛亮一家便在隆中定居下来。
当时荆州一带局势相对来说也比较平稳。
隆中是个小山村,四周被隆山环抱。隆山松柏参天,鸟啼幽谷,景色宜人。
诸葛亮在隆中期间,除参加田间劳动之外,余下的时间多数用于读书学习。
隆中十年,诸葛亮一边"躬耕陇亩"维持生计,一边博览群书,增长学识。
他与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诸葛亮在隆中期间结交了大量的名士,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也为之后出世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诸葛亮的"卧龙"称号就是出自当时的氏族大家——旁氏庞德公之口,并在之后声名鹊起。
建安十二年,在众多名士的极力推荐下,刘备得知了诸葛亮的存在,之后刘备"三顾茅庐",拜访隐居隆中的"卧龙"诸葛亮。
就在这间简陋的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
与诸葛亮交谈之后,刘备大为惊叹,深山中竟有如此人才,刘备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一统天下。
刘备的"三顾茅庐"也让诸葛亮感受到了这天下的大势所趋,最终诸葛亮决定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理想。
此举也开启了诸葛亮的一代名臣之路。
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光复汉室
诸葛亮出山之后,尽心效力于刘备,诸葛亮治蜀,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中明确地提出: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也成为了诸葛亮一生的奋斗目标。
刘备去世使蜀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诸葛亮危机之时承担起了巩固政权、平稳局势的大任。
自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再到白帝城皇叔托孤,最后秋风五丈原,诸葛亮为蜀国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执政期间对外与孙吴重修关系回复联盟,对内推动政治整合,确立"宫府一体"。
最终蜀汉不仅获得了难得的安定环境,还采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恢复农业 。
因此蜀汉综合的国家力量大大增强,蜀汉一度凭借一州之力同北方强敌曹魏抗衡。
蜀汉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休养生息,韬光养晦,逐渐恢复了生机,随着蜀国实力的增强,诸葛亮开启了在他执政下的军事之路。
诸葛亮更重视"智谋战",即将帅思维力的较量,强调作战之前,要仔细周密的谋划。
而后诸葛亮依靠自己的智谋征南蛮,定西蜀,东和北拒,将他的政治军事手段展现的淋漓尽致。
出兵北伐临终续命,客死五丈原
人们崇拜诸葛亮,神化诸葛亮一是因为他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另一方面是崇拜他品性,佩服他"鞠躬尽瘁"的忠心。
而人们对诸葛亮抱憾而终的结局又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同情他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坚强决心,并为此作了毕生的努力。
但最终诸葛亮只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悲剧结局。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开始了第六次北伐的征程。
诸葛亮率大军从斜谷出发,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军队对峙。
在与魏军对峙百余天后,诸葛亮感觉自己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神机妙算的蜀国军师诸葛亮,又怎会不知,如果这次在战场上无法战胜司马懿,在他死后天下必将归属于曹。
为了不留遗憾,也为了蜀汉,诸葛亮在临终决定再次一搏,在军帐中点燃49盏灯,为自己续命。
诸葛亮修习黄老之道,有一道法名为"七星续命灯",若是功成自可延命。
七日内主灯不灭,可增加寿命一纪",如灯灭,则必死矣。
很多人不理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会相信这虚无缥缈的之术?
其实不然,这七星续命灯的背后暗藏了诸葛亮的两条"毒计",是为了永绝蜀汉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施法之前,故意派人给姜维传话,告诉他自己要续命,闲杂人等不得打扰。
谁知得知消息的魏延在诸葛亮施法之际,不顾姜维阻拦入帐,碰翻了主灯,七星灯熄灭,诸葛亮续命之法也没有成功。
姜维看到此情此景怒斥拔剑就要斩杀魏延,诸葛亮却阻止了,并说: 生死有命,休怪文长。
其实这续命七星灯也验证了诸葛亮的猜想,那就是魏延有反心。
魏延,字文长,能征善战,是蜀汉建立政权的功臣之一,他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诸葛亮一直怀疑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在关羽收复长沙时,归降刘备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便要斩魏延。
刘备见诸葛亮要斩魏延,急命止之,问诸葛亮: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诸葛亮为何非要杀他?
诸葛亮说: "食君俸禄,忠君之事 " ,而魏延生活在长沙太守韩玄的领地上,受其恩惠俸禄,却倒戈献上土地,是不忠不义。
从表面看魏延杀了韩玄成为了诸葛亮杀魏延的重要理由,因为魏延是个不忠不义之徒。
但是实际上,诸葛亮诛杀魏延的本意并没有这么简单,至少不是表面这个原因。
其实诸葛亮前半句不忠不义只是一方面,而之后诸葛亮表示"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才是重点。
因为诸葛亮认为有反骨者" 久后必反,故先斩之,"才能以绝后根。
因此诸葛亮才在临终前那七星续命灯还试探魏延,没想到魏延果然中计。
验证猜想后,在之后的出兵中,诸葛亮安排让马岱上场。
在上方谷之战,马岱受诸葛亮之命假意与魏延亲近,使魏延相信马岱是可以相信的战友。
诸葛亮去世魏延便背负灭七星灯,害诸葛亮命丧五丈原的骂名。
之后魏延又因不满杨仪烧了栈道,就在准备与杨仪交战之时,假意示好的马岱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指示一刀斩下了魏延项上的人头,从此结束了魏延悲剧的一生。
诸葛亮运用"七星续命灯"解决内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死亡解决了外患。
诸葛亮命不久矣的消息传出,司马懿便派人打探虚实。结果线人回报,诸葛亮正在祈福续命。
司马懿一听诸葛亮并未殒命,便不敢贸然进攻。
而司马懿的犹豫,正中诸葛亮下怀,给了蜀军充分撤离的时间。 待司马懿发现,蜀国大军早已离开。
司马懿夜观星象确认诸葛亮已经归西便开始率军追击,面对司马懿的追击,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要求正面迎战。
大将姜维迎战时,司马懿看到姜维身边一辆马车旁围绕数十人上,马车上坐着一人,身形就和诸葛亮一样,司马懿以为诸葛亮并未离世,便吓得立马掉头,就连百姓也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临终前的诸葛亮依旧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竭尽忠臣之志。
只是北伐战争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而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被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谥号为忠武侯,蜀的命运也随之沉入历史。
结论:
孟子曾说过:"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如果是为了起全体老百姓而杀了一些 罪民 ,百姓们是不会怨恨这些决策者,这也是统治者执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而诸葛亮治蜀,正是践行了孟子所言,所以才会"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也正是如此,诸葛亮人格魅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百姓心中封忠封神,即便自己奄奄一息,却仍为国谋划解决处理内部隐患迷惑对手, 在其死后多年也被"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