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公元960年,赵匡胤于"陈桥兵变"之时被拥为新帝,改元"建隆",称宋太祖皇帝。 赵匡胤观史,认为唐朝覆灭的原因为军权、财政和司法的权利外移。所以在他称帝之后,加强中央集权成了治国的重点。 "杯酒释兵权"威逼利诱高阶将领交出兵权;"重文轻武",广纳文人,重启旧官员,不再重用武将;划立三司使管理天下赋税及国库,管辖盐铁、人户及地方开支。 杯酒释兵权 北宋沿用唐朝司法制度,设立御史台为司法最高权威。 在北宋初期,这些举措恢复了五代十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战争重创,使国家渐渐走向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局势也渐渐发生变化。后世君主盲目奉行这几点,不思变革,导致军力薄弱,不堪一击。而"重文轻武"所带来的后果,则是官员们做事效率低下,国库资源花费不少却收效甚微。 "冗兵"、"冗官"、"冗费"三点导致北宋虽富却不强,引得其他民族及政权觊觎。而"三冗"问题,也成了后世研究北宋历史时讨论最多的问题。 赵匡胤像 "冗兵"量多而力寡 北宋建都开封,并不像汉唐两朝所立都城长安,有着天然的防守优势。 北宋空有富饶都城开封,却无有力的国防。因此,北宋周边外敌诸如辽、金、夏等,均对北宋虎视眈眈。 赵匡胤曾率兵攻击,却发现进退不能,反而将军队立于危墙之下。 因此,朝廷便紧锣密鼓地开展防御部署。可因地理位置所困,朝廷只得以人数弥补地理位置上的不足。 主力军队一直守于前线,并在后方设立禁军、厢军等多个军机部门。朝廷实行的"募兵制",可使士兵在军中一直待到六十岁。但在战争角度来看,士兵在二十至三十的年龄区间中可发挥个人的最大战力。 "募兵制"之下,每个士兵剩余的三十年则成了军队的负担。况且在北宋初期,朝中并无战事,服役士兵整天无所事事,精神倦怠。 北宋地图 再则,为了防止高阶将领造反,军中设有枢密院掌握兵权,进而再次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没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军队,只能广招年轻男性,妄图以数量代替质量。 因此,到太宗朝,禁军人数就达到了三十五万八千人。仁宗时期,因为需要对抗西夏,军队人数更是水涨船高,足足有百万之数。 军队数量庞大,所需的费用也成了天文数字,占了所有赋税收入的七成。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军中人员日渐懒散,年龄偏大的士兵越来越多,又无法裁退。 久而久之,整个军队便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使得骄堕之风盛行。所招募的士兵,多为农民及闲散人员,进入军队不过是混得银两度日。 制度僵化,训练不当,战斗力呈断崖式下跌。宋真宗起,天子不事兵法,每有战况则举棋不定白白失去战机。 加之"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之举,导致主将不了解部下的人品素质。更遑论麾下士兵人数、军备物资是否充足,平日训练频率。 若遇到战事,几位主将就必须与其他分别掌管不同方面的都统、辖军官员商讨。 《清明上河图》 "动相牵制,不许便宜。"致使太宗时期大败于辽国,真宗时期被迫与契丹签署"澶渊之盟"。 太祖时期,北宋便启用文臣治理军事,文武不通的情况下又时常调换官员,导致各地贪腐严重。 厢军包揽了各地的运输、建设及杂役,遂有不少官员利用此道牟利。仁宗宝元二年,曾有上疏言厢军之祸,更有贫困出身之士兵,打算反抗。征兵任务繁重,导致许多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被迫参军。 如此一来,农户多以老弱为主,导致务农劳动能力下降,不少田产土地荒废。 就这样,朝廷还从这些老弱农户中抽取部分人员来充当乡兵。 被招进队伍的人手臂刺字,为的是标记众人以充边防。"主司欲多媚上……虽老幼不得免。"内忧外患之下,北宋犹如一块巨大的肥肉,惹周边其他国家蠢蠢欲动。 而天子却不自知,仍沿袭旧制,不思改善,官员见此不免从中牟利贪腐。 宋仁宗像 "冗官"蠹虫若砂砾 北宋官员分级繁琐,各部机构臃肿不堪,官员于官场如砂砾于沙滩。官员之滥,于太祖时已初见端倪。真宗之后,官员人数更加膨胀,科举制度所选取之官员更多。 例如真宗于咸平三年,亲选举人、进士及士子一千八百余人。这些中举之人皆被充入各级官员行列,享受朝廷俸禄。除却科举之外,更有皇室宗亲、世族显贵因身份便宜而蒙阴。 仁宗时,皇室宗亲出生即有官位爵位承袭,庆历七年,只皇帝宗亲授官者便达千余人。 "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各地文官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的官职高低,荫其子孙。若遇天灾,各地若有肯出资赈灾的乡绅地主,可以其出资多少来授予官位。 冗员日益增多,等待官职的人数以万计,平均每个官职之后便有三人等待着。曾有上疏报,定官之外有无限人等待,官职比之从前更扩五倍之多。 滥官之风严重,管辖之力涣散,更有甚者,天子盲目服从旧制,对于官场"重赏轻罚"。 北宋科举 北宋初期,太祖皇帝为获得后周官员及世族支持,允诺不杀臣子。后世天子便标榜其为"祖宗法制不容侵犯",宽容以下。 除却谋逆之罪,汴京官员犯罪,不过贬黜至地方,继续为官,俸禄依旧。 正因如此,官员之间养成了互相包庇之风,无视法纪。 官员互相勾结,贪污腐败之风日重,众官不以为然,甚至以此为荣。真宗时宰相丁谓,被发现其贪腐严重,勾结宦官,骄奢淫逸,于是被贬黜崖州继续任官。 北宋历代,如丁谓之流多不胜数,汴京城纸醉金迷,穷奢极欲,华丽之下是蠹虫若砂砾。 宰相之下,地方官员贪污受贿者不胜枚举,隐隐有"天高皇帝远"之意。地方官员向汴京官员行贿,结交权贵,办事则无往不利。 贪腐之风盛行背后,百姓苦不堪言,官员行贿则需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就算有人曾被朝廷授予"清白"之号,也不过是将贪污所得归还百姓。 各地军机有"公使库",默许利用职权牟利以作官员俸禄。 北宋军队 更开多库,贩卖药物、行典当,更有官员经营商户,强买强卖。大批官员借以行贿贪腐,富甲一方,田地财富无数。 因为贪腐严重,北宋各官员机构死气沉沉,多数事件皆以制度为由敷衍了事。 各部官员以资历为尊,行推卸责任之风。若有事发生,则逃避责任,甩于胥吏办理,并循旧制。 大部分事情被官员互相推诿,而不了了之,但如果有起义事件,则畏缩于人后,不担责任。 北宋官员制度中,有三年一次的考核,只要在此期间无错便可升迁。 所以各地大臣秉持但求无过的想法,尽量讨好御史等人。这些御史可凭"风闻"来弹劾官员,于是官员们习惯于循旧制,生怕被弹劾。 朝野上下,众生皆维持现状,贪腐受贿,不思考国策建树,只等三年一次升迁。官员数量膨胀,紧接着便是地方地主乡绅的膨胀。 官员们购置田地铺子为家当,为了年来之后有所依仗,子孙可继续锦衣玉食。 宋真宗像 然而田地之数有限,便有官员大肆侵占民田,使"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仁宗时期,官员侵占民田数量激增,直接影响到国库。北宋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之中又分为官户和形势户。 形势户为官员、胥吏和地方豪族,享有免税免徭役等特权。而官户,则是官员的后代及亲属,同样拥有各种特权。 客户则是无产无居所的贫苦百姓。这些拥有田地的地主,利用制度的空子将田税转嫁至农民身上来逃避征税。 仁宗时期,租赋田数仅有二百多万顷。开垦的田地虽然在大幅增加,但租赋田数量却越来越少。 这一现象明显是官员地主勾结,利用身份的特权和欺压地方农户来逃避缴税。 朝廷赋税缩水,便只能继续盘剥农民,周而复始,阶级矛盾深重,朝廷便面临威胁。 北宋钱币 "冗费"奢靡引大患 "冗官"、"冗兵"现象严重,再加上后期对辽国等周边国家的岁贡压力,致使朝廷负担过重。 真宗朝开始独尊儒术,又崇尚修行,使得朝野上下无端多了许多蛀虫。而皇室内部又好奢侈之风,挥霍无度,国库资源日益枯竭。 北宋建国初期,沿袭后周人文习惯,所以南方佛教盛行。太祖为了北宋统治稳定,便对佛教呈保护态度。 通过对佛教的了解,太祖皇帝认为佛教有益于政治,便大肆修建庙宇,翻译经文。 僧侣人数因此翻了四倍,至真宗时更为提倡,并亲自为佛经注释。此时整个北宋僧侣激增至四十万人,寺庙数以万计。 除却佛教,道教也在真宗时期得到君主疯狂鼓吹,妄图以此"镇服四海"。 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与宰相王钦一同伪造所谓"天书",于十月使仪仗、令百官随行。至泰山举行所谓"封禅礼",其自导自演的"封禅"闹剧,耗资八百多万贯钱。 封禅祭祀图 真宗因此一事得百官吹捧称颂,心觉舒坦,又于三年后再次奉"天书"出行。此次出行过潼关,至汾阴,耗费一百多万贯银钱。后真宗于汴京修葺道观,作安放"天书"之用。 此道观内部塑像皆以金银所铸,耗费万两,又为了应所谓"天道",逼迫工匠赶工。 于大中祥符七年建成,此道观中屋舍两千余间,耗费财力无数,令民生叫苦。至仁宗时,又大肆以儒术为尊,大肆举办明堂礼。 每次祭祀之时,便使用上万人的仪仗,祭礼以奢侈之物为上,平均每次祭礼耗资竟高达一千多万贯! 耗资无数的玉清昭应宫 因为崇尚儒、佛、道,导致北宋社会多出不少寄生虫,又有不少寺庙道观占据良田,使百姓无法生存。 寺庙道观占据的土地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僧道成了拥有良田的地主。有了朝廷供养,僧道不再耕作,不再苦修,整日除了念经拜佛之外便无所事事。 渐渐地,这些红尘之外的人却成了朝廷的蛀虫,日日蚕食着朝廷的精髓。 除此之外,皇室之中奢靡成性,自真宗始便懒怠政治,日日享乐。仁宗晚年避于深宫,整日与嫔妃们寻欢作乐。 后宫嫔妃无数,动辄赏赐便以上万计,而对于朝事,皇帝却敷衍了事。 自此,太祖时原本充裕的国库几代之后便被挥霍一空,朝廷剥削日益严重。在北宋末年,国库亏空竟成几倍速度增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 祭祀图 结语: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为分化个人手中权力,以官治官可保社稷无虞。却未曾想过其官僚之风歪斜,影响全国的民生、政治和军事。 富而不敌,为官而不作为,鼓吹宗教……逐渐朽坏了整个帝国。 北宋政权的覆灭背后,"三冗"为最大弊端。封建社会中,此问题每个朝代都会经历,其原因如今看来则是国家财政出现了问题。 再则,通过此问题我们也了解到,不懂得变通而盲目遵循"旧制",更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软肋。 资料出处: 北宋"三冗"弊政述评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 刍议宋朝的"三冗"问题 参考资料: 《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 《通鉴长编记事本末》 《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