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萨日娜,第一时间想起的是电视剧《人世间》里慈祥的母亲,还有她那句情深义重的话:"周家保证永不负你。" 生活中,萨日娜身边也有这样一个"永不负你"的人,那就是她的丈夫潘军。 出道以来,萨日娜斩获白玉兰奖、飞天奖和金鹰奖"大满贯",同为演员的丈夫潘军却息影在家,当了多年"全职煮夫"。 他告诉萨日娜: "虽然我喜欢舞台,但是明显你现在更好,那我就必须得守在孩子身边。" 这对"男女错位"的夫妻,曾经不被看好。 谁能想到,他们如今成了夫妻携手成长的范本? 相恋时 她是他成就自己的"后盾" 潘军和萨日娜同一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入学3个月后,潘军因为视力不合格被退学。 同被退学的另外两个学生,一个大哭,一个崩溃。 萨日娜问潘军:"你怎么没反应?" 潘军淡然地说:"事已至此,哭也没用。" 他坚信只有成绩和能力可以证明一切。凭着这股劲,潘军破例作为旁听生留在上戏。 按理说,萨日娜原本可以不与他产生交集。父母是导演、编剧,演艺资源优渥,要是她大学期间铆足劲发展自己,未来会前程似锦。 可是,她却选择"托举"潘军。 只要有舞台作业,她就拉上潘军,两人搭档演出,削尖了脑袋拿第一。 只要可以让潘军表现自己,她不惜牺牲形象扮演"女混混",哪怕被烟熏得直咳嗽,也一定要练出好效果。 好在,努力没有白费。毕业那年,学校破例给潘军颁发双证,还把他和萨日娜都分配到总政话剧团。 潘军铭记萨日娜的功劳,感激地说: "如果没有她,我坚持不了多久。也许1年,也许2年,但绝对撑不过4年。" 这称得上是对伴侣最高的评价:你为我做的一切,在我心里都有回响。 萨日娜的支持,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这对互帮互助的伙伴,终于意识到了对方在自己心里的重要位置。 潘军有了和萨日娜结婚的心思,萨日娜也感觉到了。 某天逛街,她拿着一枚8块钱的戒指,羞答答地告诉潘军: "买了送给我,你就可以娶我了。" 潘军二话不说,当场买下戒指求婚,并去民政局登记结婚。 潘军和萨日娜成了一家人,但早在结婚之前,他就从萨日娜身上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爱,内心深处早已决定和她共进退。 婚后,潘军逐渐在演艺圈崭露头角,不但颇受话剧专家赞赏,还获得了话剧界最高成就"金狮奖"。 萨日娜却因为长相不够明艳动人,几乎无戏可拍。 她看着青云直上的潘军,心想:做贤内助也挺好,为他相夫教子,让他安心发展事业。 万万没想到,几年后,命运拐了个弯,把两人的发展"互换"了。 结婚后 他是她追求理想的"拐杖" 一方给予的支持,会让另一方得到滋养。 一段共进退的亲密关系,往往也伴随着改变和成长。 做了很长时间潘军的"后盾",萨日娜整整6年接不到戏,她想转行做文秘,方便照顾家庭,潘军却不同意。 他说:"我娶的是上戏的高才生,不是保姆!"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萨日娜心里炸出了回响。 她从小就热爱演戏,说甘心退居幕后,那是骗人的。 潘军看出了她的口是心非,在精神上推了她一把。 不久后,剧团向萨日娜发出邀请,要她演一个粗俗丑陋的暴发户。 丈夫的支持,让萨日娜决定:不但要接,还要演到极致! 为了吃透"暴发户"的心理,温雅的她开始烫头、搓麻将、说脏话。最后呈现的演出效果,让全部工作人员都鼓掌叫好。 同年,萨日娜又接到电视剧《牛玉琴的树》的邀约。为了把演"活"牛玉琴,她放下家庭,来到遥远偏僻的农村当"村姑",迎了一个多月的大太阳、夹沙风。 图源:电视剧《牛玉琴的树》 潘军决心支持她,看到她为了演好角色吃苦受罪,那句"回家吧"在喉咙里打转,始终没说出口。 心理学家斯诺克认为: "婚姻中互相依赖的亲密关系,会随着年龄增长动态变化,充满依赖和信任的夫妻更靠近幸福。" 他把这称为互赖模型,并用它来说明:随着依赖程度增加,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夫妻之间,越是依赖信任对方的支持,自身越能得到成长和蜕变,在配偶的帮助下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就像萨日娜的支持,给了潘军成就自己的力量。如今潘军也用这份力量,来滋养萨日娜,推着她走上走。 之后,《牛玉琴的树》播出后反响不俗,斩获"飞天奖"短片电视剧一等奖,"萨日娜"这个名字也变得烫手。 与此同时,"潘军"这个名字却渐渐销声匿迹。 萨日娜在事业上升期怀孕了,她打定主意要孩子,放弃事业。但她怎么可能舍得离开舞台? 潘军再一次看出了她的真实想法,告诉她: "你事业做得这么好,不能退出,我来照顾孩子!" 潘军果真息影了。曾被妻子推着更上一层楼的他,欣然接纳了"全职煮夫"的自己,也接纳了比自己强的妻子。 她曾在他最冷的时候,添了把火。他也要在她最难的时候,送一盆炭。 有了丈夫的支持,萨日娜的事业直线上升,荣登国家一级演员,把金鹰奖、金鸡奖、白玉兰奖……几乎拿了个遍。 一路走来,潘军和萨日娜一直在做彼此的"后盾"与"拐杖"。 好像人生路上遇到坎儿,他们轮流往上垒石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帮对方。 对方迈过去后再伸出手来,把另一半也拉到高处。 个体的更新换代,和亲密关系的美满紧锁在一起。就像一场接力赛,你方跑罢我登场。 夫妻本是同林鸟 他们却成了彼此的护林人 如今,萨日娜和潘军携手走过33个年头。 这对热爱读书的夫妻,开了一家书店,闲下来就一起徜徉书海,交流心得。 潘军也把"本职"干得很好,女儿小小年纪就是一枚学霸,在父亲的协调下,母女关系很和睦。 萨日娜在自创诗歌《一封写给儿女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孩子/你就是我们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成一棵大树 到那时候带着你的儿女回家来吧/我会告诉你的孩子/你会像我们爱你一样地爱他 也希望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你的骄傲 在萨日娜和潘军心里,最大的骄傲莫过于彼此。 他们珍惜伴侣的追求与灵魂,也实现了自我的浇灌。 那份对彼此的支持与肯定,也变成一种习惯,每每站在人生选择的岔路口,都成为他们互相依赖、扶持前行的力量。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三角形": 亲密感、激情和忠诚保持平衡,而亲密感,离不开支持与肯定。 然而,日常生活中,夫妻难免有观点不一致、习惯不一样的时候,该怎样稳固一段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先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同时察觉到对方的真实需求。 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对配偶的需求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每一个决定与选择,让对方感到: 无论现实如何打压我,家中始终有稳定的轴心,愿意给予我肯定,能够帮助我从幼稚过度到成熟。 其次,为两人的关系保留一定的空间。 进入一段关系后,由于缺乏安全感,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情绪和价值寄托在另一半身上,形成深度依赖,又或者过于独立,让对方没有"被信任"的感觉。 这两种模式都会像一座高墙,逐渐隔绝掉爱的沟通。 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独立的能力。 一个拥有自我的女人,她就是自己的靠山,不会患得患失,自然不会对伴侣施压。 在伴侣需要的时候,真心地付出;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大胆直接地表述自己的需求。 恰到好处地互相托举一把,就能经营出恰到好处的幸福。 图源:微博@萨日娜srn 最后,珍视对方的点滴付出,并为之叫好。 经营感情需要付出很大精力,伴侣为你做的任何看似微小的支持,实际上都费了一番苦心。 但是,当我们享受并习惯了一切时,往往会在心里拉高阈值,用更高的要求看待并挑剔伴侣。 所以,不要吝啬说"谢谢""辛苦了"。 日常生活中经常关心对方,别让交流只停留在"你做了什么事",也深入到"你的感受如何"。 深入内心的鼓舞能够滋养关系,同时也让感情润物细无声地升华。 南飞的大雁疲惫了,会靠在飞翔的伙伴身上歇息。 一对共进退的爱人,在人生路上可以走得更远更好。 愿我们在亲密关系里,都能得到肯定和支持的滋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本文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