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埃及和古希腊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亚历山大作为马其顿王国的国王,曾经师从亚里士多德,并且有着出色的军事水平,在位期间一统希腊全境。 之后亚历山大继续入主埃及,希腊的文明被广泛传播,希腊文明与埃及文明共同交织融汇在同一片土地之上。 一、乳水交融,希腊与埃及文化的浪漫碰撞 希腊一词最早出现于荷马史诗的《伊里亚特》,是古代色萨利的一个地名。大概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希腊人开始用希腊指代他们的国家。 传统意义上我们用"希腊化世界"这一名词指代被亚历山大征服并且希腊文化传播到的所有地区。 且不论希腊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的东方文化的元素,就东方各文化来说,无论是古埃及文化还是两河流域的文化,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他们在与亚历山大带去的希腊文化的碰撞中,更多的是保留其精华,弃其糟粕,从来没有失去其本土文化的内核。 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征到罗马帝国灭亡托勒密埃及,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为止的三百多年的时间。 在三世纪初,作为希腊文化载体的马其顿-希腊人开始东征,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开始。 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并在孟菲斯称王,为亚历山大城选址,然后向西进入神圣之地向当地的神庙请求上天的指引,据说因此得到了统治埃及的权力。 当亚历山大离开埃及继续远征的时候,埃及人的拥护伴随着他,因为它帮助埃及人卸下了自从大流士入侵埃及以来强加到他们身上的担子。 在亚历山大时期,由于某些地理原因和军事原因,埃及是被包含在亚历山大帝国之内的。 后来由于亚历山大去世,在他的部将之间爆发战争,直到托勒密埃及时期,希腊化埃及的空间范围才相对稳定下来,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仍有些许变化。 在王朝最强盛时,它的疆域包括埃及本土、昔兰尼加、安纳托利亚南部、科埃莱、爱琴海的塞浦路斯岛、南部达努比亚地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埃及人、希腊人、波斯人等。 作为世界历史上的首次文化全球传播的时期,也是希腊城邦转化为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并且在罗马帝国衰落分解之后的各个独立的国家,对之后的世界格局至今仍然产生在巨大的影响。 并且当时的各国文化以及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以及处理各种冲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根据当时埃及希腊化历史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将这整个时期划分为亚历山大时期和托勒密时期两个主要时间段。 二、四大名将之首——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辽阔。在这个地区内,生活着很多的民族,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想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必须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异。所以亚历山大在征服的同时,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推动民族融合了。 他进军各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希腊文化继续在东方广泛传播。故而亚历山大在行进过程中,每到一个驻扎地点都会在此宣扬他们的需腊文化,以此加深人们对其的印象从而将希腊文化传播在此。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为了争取波斯贵族,稳固刚刚建立的帝国,他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推动马其顿希腊人和东方人通婚。亚历山大想通过举行婚礼,调节作为统治者的马其顿-希腊人和被征服的波斯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为了彰显对东方民族的尊重和树立他博爱的形象,亚历山大采用东方人的礼仪制度。比如他经常身着混合马其顿人和波斯人文化因素的服饰,并且奖励在民族融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官员。 亚历山大的这种行为推动一部分马其顿希腊人开始主动与东方人接触,为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起到一定的作用。 再次,亚历山大建立一支以东方人为主的军队,使之与马其顿希腊人构成的军队处于同等地位。 由于亚历山大采取的一些政策遭到马其顿希腊人的反对,所以军队中对亚历山大的不满情绪增加,一部分人公然反对亚历山大,为了对这些希腊人进行制衡,亚历山大招募大量的波斯人入伍,并且用马其顿的军事方式进行训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听命于自己,由欧洲人和亚洲人共同组成的军队,维护他的统治。 另外,他还曾经让数万名波斯男孩去学习希腊的语言和马其顿武器的使用,希望依靠这种方式打破东西方之间的界限。 亚历山大采取这些政策是希望实现民族和文化的融合,进而缩小帝国各部分的差距,以利于他的统治。 但是这个新的帝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非常大,欧洲的希腊、非洲的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个时候无论是农业、商业还是手工业方面的发达程度,是半开化的马其顿和处于半游牧状态的波斯东部地区所不能企及的。 亚历山大试图通过以上政策进行民族融合的尝试是行不通的。同时亚历山大的亲波斯政策遭到他的欧洲追随者们的强烈反对,以至于伴随着压力山大的突然去世,他的民族政策没有能够维系下去,很快归于失败。 另外,亚历山大时期的民族融合也是不全面的。这种融合主要在统治阶层中出现,而东方各国的下层人民的生活中却很少有希腊人的出现。 由于统治者在东方各国的总人口中的比例很小,再加上希腊人大多生活在东征过程中建立的希腊城市中,所以希腊人在广阔的东方各国显得十分渺小。 亚历山大的民族融合企图因为经济基础和文化的差异过大、大量马其顿希腊人的反对,加上他的溘然长逝,很快归于失败。在他之后,各民族的文化依然独立发展,没有能够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 三、我们与他们——托勒密时期 在托勒密时期,由于人口的长期混居,文化融合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融合仍只存在于统治阶层和社会中上层群众中,文化的融合只是微弱的,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埃及人没有参与到这种文化融合中去,不足以促进统一文化的形成。 传统上认为文化的融合首先出现在王室中。其中最明显的案例是托勒密时期的兄妹通婚的出现。 但是托勒密王朝的家族婚姻的出现,只是统治者模仿埃及传统,把自己装扮成埃及的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祗,以埃及法老的形象出现,从而神化自己的权力,获得埃及人的支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 这一时期的宗教方面貌似也出现了一定的融合。在埃及的神庙中往往同时供奉着埃及和希腊的神祗,很多为国王歌功颂德的宗教铭文也大多把国王描绘成埃及的神和希腊神的合体。 在埃及传统的神祗的神庙里,祭司基本上都是埃及人,而希腊人的神庙祭司基本上都是希腊人。 这一名字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托勒密埃及的埃及人和希腊人的宗教祭司可能是各自独立活动的。在埃及人聚居区,埃及祭司用埃及传统方式供奉自己的神祗,而在希腊人聚居区,希腊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祭拜自己的神。 这一时期最有利的文化融合的证据是出现了跨种族的婚姻和家庭。这种家庭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希腊移民的男女比例失调的结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失调是因为在希腊移民中军事移民占绝对优势,这就决定了这部分移民中大部分为男性,并且移居乡村的男性多于女性,这就使得这种跨种族婚姻中更多的是希腊男性娶埃及人妻子。 在这种家庭中,大约百分之九的希腊籍人的妻子有埃及名字,但是却没有埃及籍人的妻子有希腊名字。这种单向的婚姻形式是不利于形成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的。 由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这一时期各个民族是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的。 不只是在聚居区上是分开的,即使在民族心理上,希腊人和埃及人也是互相排斥的。他们被分成两个并存的实体,"我们"和"他们","征服者"和"被征服者"。 这种民族心理导致民族偏见的产生,这不只是希腊人对埃及人的偏见,而且埃及人长期以来的民族优越性心理,也使埃及人视自己以外的所有民族为野蛮人,这就使得交流进一步减少。 对普通的埃及人和希腊人,这之间是有着不可以逾越的鸿沟的,他们绝对不会把对方看成是自己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这也说明民族间的文化沟通的欠缺。 司法方面,当时的埃及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存在多套司法体系。无论是审判埃及人希腊人,适用的法律都是对方的法律,以此来最大化的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而当埃及人与希腊人中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最终的处理结果也是偏向于某一部分人。 在社会地位方面,当时的埃及存在严密的等级制度,埃及人和希腊人在社会地位上明显是不平等的。 在希腊化时期的埃及,希腊人具有至尊无上的地位。在当时埃及的皇宫里,职位最高的基本都为希腊人,埃及人大多都是平民百姓。 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是存在一定的融合的,但是这种融合只存在于统治阶层和社会上层中间,广大的下层百姓仍然遵从自己的传统,所以说即使在托勒密时期,这种文化的融合仍然是微弱的,不全面的。 但是"希腊化"的过程在托勒密埃及的本土人民中似乎是极小的,不能够影响整个民族间的交往状态。 结语 无论是亚历山大时期,亦或者是托勒密时期,希腊文化对埃及各个领域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但整体来说,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一直以来两种文化处于并立状态。 在有些地方虽有零星交流,但不足以引起整体文化的质变,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同质的统一的文化。 参考文献: 《世界历史》 《古代埃及史》 《希腊化文明》 《希腊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