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在征服中亚之后,分封其诸子,分封给诸子的封地被称为兀鲁思。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次子,封察合台汗,窝阔台是成吉思汗三子,封窝阔台汗。 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中,窝阔台系宗王担任大汗,察合台兀鲁思(兀鲁思:领地,封地的意思)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它统治地区的经济成为蒙古汗国经济的一部分。 第二时期中,察合台汗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海都的操纵,海都重视河中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时期中,察合台汗国摆脱各种束缚,经济独立发展。 在成吉思汗西征中亚之时,伊斯兰商人牙剌洼赤及其子马思忽惕伯从玉龙杰赤投奔成吉思汗,并且进献管制城市的策略,受到成吉思汗的器重,成吉思汗遂命他们与蒙古镇守官一起管理不花剌、于阗、可失哈耳等城市。 牙剌洼赤、马思忽惕伯父子在中亚的主要任务是为蒙古大汗朝廷征税。这种经济制度一直延续到塔剌思会议时。 第一时期: 窝阔台任大汗期间,窝阔台实施了一些措施以促进蒙古汗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如果没有察合台的支持是实施不下去的。在汗国的统治方面,窝阔台大汗颁布了《大札撒》,《大札撒》没有改变成吉思汗时期颁布的诏令。 窝阔台赦免了在他即位之前违反札撒的蒙古犯人;规定如果今后再违反札撒、法令者严惩不贷。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指定管理札撒的人,所以,这一命令的贯彻应该得到了察合台的支持。 在汗国经济方面,任用耶律楚材制定详细明确的赋税制度,其中包括蒙古牧民、中亚和中原汉地。在1230 年,窝阔台采纳耶律楚材建议,设立十路课税所,专掌征收钱谷。窝阔台的这些措施在中亚地区(即西域)的执行也应该得到了察合台的支持,否则,对西域的经济政策将无法实施下去。 第二时期: 察合台汗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海都的操纵,海都重视河中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位期间,察合台汗国经济开始走向独立。1260年,阿里不哥派自己的心腹察合台之孙阿鲁忽回中亚继承察合台汗位,阿鲁忽借阿里不哥之命并吞了大汗廷派驻在中亚的军队,取得了农业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为了获得阿鲁忽的支持,忽必烈又将中亚河中地区农耕和城郭地区的税收权转交给阿鲁忽,从此察合台汗国境内的所有税收均归察合台汗所有,察合台汗国境内所有领土都归察合台汗管辖。 察合台汗国逐渐成为一个经济上、政治上独立自主的汗国。 察合台汗国在经济上独立以后(从 1260 年起),河中地区的经济已经恢复了繁荣昌盛,或接近了蒙古征服中亚以前的水平。撒麻耳干一带农业经济的恢复,使得城市日趋繁荣,人口众多。 察合台汗国在依附于以海都为首的窝阔台汗国时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海都的操纵。向察合台汗负责的河中地区管理经济的官员马思忽惕伯一度效忠于海都,向海都负责。 此外,海都还十分关注河中地区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以此作为与忽必烈长期对抗的经济力量。海都在保持传统游牧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严禁杀戮、抢劫等野蛮做法。海都的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察合台汗国在依附于窝阔台汗国期间,由于海都在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扩张,察合台汗国的政治中心逐渐西移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成为察合台汗国经济来源的主要地区。统治中心的西移,促进了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商贸繁荣。 第三时期: 察合台汗国摆脱束缚,开始独立发展经济。统一了货币,注重发展商业和贸易。 为了规范察合台汗国与周边汗国的商贸,察合台汗以其西边的伊利汗合赞为榜样,在察合台汗国境内实施经济改革。 在察合台汗怯别(1318~1327 年在位)统治时期,他在河中地区进行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 首先,怯别仿效伊利汗国的税制改革,将河中地区划分成小的行政和纳税区,即土曼,并且规定了行政区内的税率和征税方法等。 其次,怯别进行了统一币制的改革。 他也是仿照伊利汗国的币制,规定了狄尔哈木和狄纳尔两种货币单位,并且统一了货币名称。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钱币并把它铸入钱币铭文之中。 再次,他还规定了铸币地点。 这些地点多为河中地区的大城市,如不花剌、撒麻耳干、讹答剌、忒耳迷等。怯别统一币制的改革对当时和以后一段时期的汗国境内(尤其是河中地区)贸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怯别的经济改革既反映了察合台汗国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察合台统治者意识到河中地区农耕地区税收的重要意义。 答儿麻失里汗(1331~1334 年在位)是察合台汗中最重视河中地区经济与对外贸易的一位统治者。他在察合台汗国内推行重商政策,下令善待商旅,给商旅种种方便和优惠。在他统治下,河中地区成为商业中心和贸易枢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当时在河中有一万多家客店,为行人提供食物和马料。由于答儿麻失里鼓励通商,发展贸易,使察合台汗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4 世纪上半叶的河中地区,其经济比蒙古人征服初期有了很大发展。 不花剌也有很大发展,沿瓦迪·粟特河(泽拉夫善河)两岸全是农田,面积约有八天的行程那么大,因此,在城堡上看到的是一片绿色的草原。 在这一时期,河中种植的粮食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而且还有部分剩余支援外地。当时河中的手工业和畜牧业也很兴盛。手工业中的羊毛、丝绸和亚麻品的加工、制作业以及矿产业都很著名。 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之间经济关系还可以从货币上反映出来。 在蒙古征服中亚以前,中亚东北部地区是西辽领地,西辽统治时代,该地区的白银是作为保值手段储存起来。纯银铸币在该地区市面上流通不多,流通的仅仅是镀了一层薄银的铜币。 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期及其后的 25 年中,由于蒙古西征军的杀戮和掠夺,中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原西辽领地和花剌子模的广大地区内,除中心城市还存在着不多的货币经济外,中亚的贸易已经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程度。 以后,随着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贸易交往的扩大,河中地区铸币的城市增加了。 察合台统治者为了加强与窝阔台汗国的商贸关系,还建筑了一些市镇,尤其是在察合台汗都哇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河中地区与天山南路可失哈耳等地的经济联系,他们修建了安集延城。到 14世纪,安集延城已经成为该地区内两汗国经济往来最重要的商业城镇。 在这一时期内,中亚铸币的城市也很少,目前发现的该时期钱币只有产自撒麻耳干和不花剌两城的铜币。从钱面中的铭文反映出,这些钱币仅限于当地使用。 随着蒙古人对中亚统治的稳定,蒙古贵族掠夺百姓财产的手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在对农业地区收取苛捐杂税的同时,也开始从铸币中获取利益。蒙古统治者大量铸造面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贱金属货币,并以武力强行推行之。 这种货币也曾经遭到中亚居民的抵制,但是这种抵制在武力面前处于失效状态。 到 14 世纪初,中亚开始使用银币。而且银币的使用时间一直持续到帖木儿时代。中亚从成吉思汗征服时代的以物易物,然后使用小铜币,最后发展到怯别银币的使用,可以推测,中亚商贸在不断地扩大,这种扩大应该是地域的扩大和交易的数额的扩大。 在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经济关系中,两国之间的商路十分便利。在古代,物资流通的商路和互通信息的驿道对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在蒙古帝国时期,商路和驿道基本上都是相吻合的,蒙古人继续推行驿站制度。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中亚时,蒙古汗国对驿站制度就有明确的规定。随成吉思汗对外扩张战争的需要,蒙古军队打到那里,道路就开通到那里,沿道路设置新的驿站。驿站中备有马、牛、骆驼、车等交通工具。 驿站设置的初衷是专为大汗或宗王的使臣服务,为使臣或一些官员的往来提供方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驿站不光为使臣服务,而且还为来往的商人服务。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都很重视与东西方贸易。 他们鼓励经商,并对商人给予很多优惠。中亚、西亚、印度、欧洲的商人到蒙古草原经商时,也得到商路沿线驿站的服务。在一些人口较为稠密的驿站附近自发地形成了贸易集市。于是,驿站周围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商品交换中心,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个经济中心。 驿道也是商路,在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之间的商路主要以撒麻耳干为中心,辐射四周并通向元朝。 察合台汗国与地中海周边的联系也是以撒麻耳干为中心,南下经铁门,抵达忒耳迷,从忒耳迷向南渡过阿姆河,再折向西可抵达伊利汗国、西亚、北非乃至东欧。 从商路的走向中可以看出: 在察合台汗国的内、外贸易中,河中地区处在中心位置。以撒麻耳干为中心的河中城镇又在其中起了纽带作用,在荒漠绵亘、丛山盘旋的中亚地区,商路正是靠这些绿洲城镇来连缀的。 总的来说,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之间的同盟关系对两汗国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