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散文墨水瓶煤油灯
晚上在单位赶写材料,偶遇停电,于是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照明,不由得想起了学生时代的墨水瓶煤油灯。
那时候,农村还没通电,更没有电灯。供销社有蜡烛卖,但比较贵,普通人家不舍得买。因此上晚自习课,我们多用墨水瓶煤油灯照明。
记得那时老师批改作业,常用一种蘸着墨水的笔。笔尖部分较长,其上有"笔肚",用来储存墨水。学生也多用钢笔写字。一个学期,墨水少说也能用掉五六瓶。空的墨水瓶,就被我们拿来制作煤油灯。
起初,我尚不会做煤油灯,拿着空瓶回家,让爷爷帮着制作。他取下瓶盖,用烧红的火钳从正中间钻一个铅笔粗的孔。找来布头、棉絮之类的什物,捻成能够穿过瓶盖孔的灯芯,然后用牙膏皮类的薄皮把灯芯包好,上下留出少许,往瓶子里灌上半瓶煤油,墨水瓶煤油灯就做成了。
同学们的墨水瓶煤油灯各式各样,方的圆的,大的小的,在教室里也是一道风景线。
灯芯点亮后,一缕小火苗不停地跳动,终于能看清书本上的字了。风稍大些,火苗会摇摆,偶尔还能听到"啪啪"的微弱声响。
教室里有四五十个学生,几十盏灯的威力不可小觑。晚自习时,灯光点点,照亮了一张张小脸。灯到底是烧煤油的,烟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煤油味。一节课下来,大伙都成了熊猫眼,就连鼻孔里也黑乎乎的。同学们黑眼睛、黑脸蛋,牙齿却透白,取笑彼此是小黑人。
天不冷时,上晚自习课教室的门窗通常打开着。有时,为防止风大吹灭火苗,我们就找来薄薄的白纸,糊成筒状的灯罩,罩住灯体。可风再大点,灯罩仍会被吹歪,碰到火苗,随即燃烧起来,于是连忙用书本拍灭。那场面想来还是有点狼狈。
一次晚自习,几个顽皮的男同学在教室里嬉笑打闹,把我的课桌撞歪了,我急忙按住自己的油灯,可同桌女同学的灯却被摔碎了,煤油洒了一地,女同学伏在书桌上大哭。老师闻讯赶来,批评了那些"肇事者",并让他们赔了女同学一盏新灯……
书上"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启发了我们。夏夜,我们四处捕捉萤火虫。捉到许多只,小心翼翼地放进墨水瓶里,勉强也能照明。但是时间久了,萤火虫就闷死了。看着失去生命的飞虫,终觉不忍心,只好继续用廉价的煤油灯照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几年里,我的小油灯也更换过三四盏。那样的小灯,陪伴了我小学和初中时代,助我走上更远的求学之路。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身边也有了各式照明灯具,但艰苦岁月里那一盏盏简陋的墨水瓶煤油灯,却照亮了那个不大的课桌,照亮了我这个农村少年奋发进取的心,也在我的军旅路上跃动闪耀、熠熠生辉。
作者:武华民
播音:李晔成
文稿来源:火箭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