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武冈州志之笔纪第十六章1692年武冈成为国家重点教育基地
一,原著,如图一和图二。
图一
此图中"改武冈为大学",放在文章后面重点分析。
图二
二,断句和使用简写字。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
诏蠲赋有差通志。
三十一年申(1692年),改武冈为大学。
三十八年巳卯。
诏蠲免三十九年地丁杂税银有差。
四十年癸未。
诏蠲免四十三年地丁钱粮府志。
四十四年乙酉。
诏蠲免四十五年地丁钱粮旧欠并停输纳府府志。
五十年辛卯。
诏蠲免五十一年地丁银并旧欠有差府志。
五十二年癸巳。
诏自康熙五十年以后,审增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通志。
五十七年戊戍。
诏蠲免带徵地丁民卫钱粮府志。
六十年辛丑。
诏蠲免旧欠钱量有差。
三,解释。
输纳:缴纳。输: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审增:财务会计术语。审核统计后的数据多于原来的数据,叫审增;审核统计后的数据少于原来的数据,叫审减。
带徵:明清征收赋稅钱粮,把另立名目加收或将累年积欠一并征收叫带徵,也称带征。徵:本意为征召,引申为征收。
四,重点分析"改武冈为大学"。《武冈州志》在后文中有句与此句结构一模一样的句子:"(雍正)四十九年甲辰,改武冈州为繁、疲、难兼三要缺。"笔者对两句进行对比,并查阅了许多以"改"字为句子开头的经典古诗中的诗句,就认为可以把它简单译为:更改武冈为大学之地;把它详细译为就是:更改武冈为国家重点学习研究和传播教授的基地。
"改"字置前,突出了这种改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突出了这是上级决策的作用。
古文中的"大学",一是指西周时期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一种学制。二是指"四书"中的《大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三是指聚在固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团体。四是指学习研究和传播教授的书院。久享盛名的岳麓书院,在过去,就是大学。
武冈历朝历代是湘西南地区军事战略要点和政治文化中心,历朝历代都汇聚了不少文人骚客,风流雅士和文学泰斗。在清朝康熙王朝之前,就至少先后出现了四所著名书院。
宋淳熙年间(约1174年左右),在武冈紫阳山修建了紫阳书院,因是宝庆地区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名进士,后官至谏议大夫的周仪在此读过书,便也称谏议书院。
同年,还创办了武冈邑庠(书院),位于当时的武冈城内。
鳌山书院,创办于1564年,位于今曰的武冈古城内的正骨医院,曾在明崇祯年间的战乱中毁于一旦,后重建。儒林书院,创办于1313年,位于现在的城步。
这四所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最重要的机构,集中体现了武冈历史上一直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人才荟萃,人文鼎盛。
1692年,"改武冈为大学",标志着武冈从此成为清一代国家重点教育基地。以后,从咸丰到光绪王朝,武冈地区先后至少创办了六所书院:
观澜书院:创办于1835年,位于今洞口县高沙镇云峰村。
经正书院:创办于1864年,位于现在隆回县县城。
双江书院:创办于1884年,位于现在洞口县石江镇。
襟江书院:创办于1885年,位于现在洞口县山门镇。
青云书院:创办于1864年,位于现在洞口县高沙镇。
硖江书院:创办于1871年前后,位于现在洞口县洞囗塘。
武冈这些学院,在近代培养出无数杰出人才。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搬迁到武冈时,这些学院为军校输纳了许多有丰厚文化知识的青年才俊。
武冈地区的书院与湖南地区的书院,其兴起是同步进行的。岳麓书院也创办于宋朝。这充分证明武冈一直是湖南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武冈焕然一新。发展到今天,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歌猛进。2018年4月20日,新落成的武冈都梁书院揭牌,标志着武冈承前启后的文化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果。下图,便是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