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是,我爸今天回来的有点晚。"钟大娃道,"娘,我先把饺子端出去。" 宋招娣:"等一下,把小地锅点着,我做两碗鸡蛋酱。" "鸡蛋酱是什么?"钟大娃好奇。 宋招娣:"豆酱加炒鸡蛋就是鸡蛋酱。" 钟大娃不信。 宋招娣舀半碗豆酱倒锅里,随后加很多水和一点葱花,搅拌均匀,就把之前炒好的鸡蛋倒里面。钟大娃连忙问:"这就是鸡蛋酱?" "是的。"宋招娣把鸡蛋酱盛出来,加一点她也不舍得用的芝麻油,"好了,咱们吃饭。" "三娃说你今天做很多好吃的,都有什么?" 宋招娣转过身,看到钟建国在门口站着:"韭菜盒子,豆腐饺子和蘸酱菜。"指着案板上的两碟饺子,"端出去。" "今天什么好日子?"钟建国下意识问。 钟大娃:"庆祝和姥姥一家断绝来往。" 钟建国的手停顿一下,忍不住笑道:"是该好好庆祝庆祝。不过,这样的庆祝偶尔一次就行了。"对大娃说,"别把你娘累生病了。" "我倒是想连续庆祝几次。"宋招娣把筷子递给自立,鸡蛋酱递给大娃,端着韭菜盒子和豆腐皮出去,边走边说,"可惜滨海那边这辈子是断不了。 钟大娃不明白:"为什么?" "因为你爷爷是你爸爸的亲爹。"宋招娣道,"你爷爷老了,你爸爸可以不伺候他,可以把他扔到医院里,但是不能不认亲爸。除非你爷爷犯个很大错误。" 钟大娃想一下:"那我以后没事就诅咒爷爷犯错。" "你怎么诅咒?"宋招娣好奇。 钟大娃道:"当然是老天爷求求你了,让我爷爷犯错误吧。" "噗!"自立笑喷,强忍着笑问,"姨,你也是这么诅咒大娃的亲姥姥一家吗?" 宋招娣脸上闪过一丝不自在:"不然呢?" 自立噎住:"挺好。以后我帮大娃一起诅咒。" "好兄弟。"钟大娃放下鸡蛋酱,拍拍自立的肩膀,"以后我的写字本和笔,你随便用。" 宋招娣瞥一眼俩孩子,就夹一点生菜、小葱、白菜丝、香菜和鸡蛋酱放在豆腐皮上面,随后把豆腐皮卷起来递给钟建国:"尝尝味道怎么样。" 钟建国张大嘴。 "真懒!"钟大娃吐槽。 钟建国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接过来又沾一点鸡蛋酱才塞嘴里:"味道不错。"咽下去就问,"怎么想起来做蘸酱菜?" "突然想吃了就做了,没有为什么。"宋招娣道,"你们几个,一人吃三个饺子,再拿豆腐皮卷菜。钟大娃,没听见我说的话是不是?" 钟大娃连忙把豆腐皮放下:"为什么?" "先吃点热的,喝两口汤。"宋招娣道,"不听话,我以后都不做了。" 钟大娃连忙喝一大口热汤,往嘴里塞三个饺子,就去拿豆腐皮。 宋招娣见状也没数落他,只是把三娃叫到跟前,给三娃卷一个菜就不准他再吃了。 三娃看着哥哥们两口一个,很是不乐意。 宋招娣和钟建国不给他卷,他就打算自己卷。然而,菜和鸡蛋酱放在桌子正中间,豆腐皮在钟建国手边,三娃不敢拿豆腐皮,也够不到生菜和鸡蛋酱,便走到自立身边:"自立哥哥,蘸酱菜好吃吗?" 自立的嘴巴停顿一下,看向三娃小心翼翼的问:"你觉得呢?" "我不知道啊。"钟三娃盯着他手上的菜,"自立哥哥,给我吃一口吧。" 宋招娣险些呛着,抬头看去,便发现自立一脸懵逼,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三娃会这么回答。 "你刚才不是吃了吗?"自立问。 三娃思索一会儿:"我吃太快啦。自立哥哥,我吃一小口,一小口,我就不吃了。" "姨,给他吃吗?"自立向宋招娣求救。 宋招娣:"三娃,过来吃饺子。" "可是我想吃一口,自立哥哥卷的菜。"三娃抓住自立的胳膊岿然不动。 宋招娣瞪着眼睛:"我不想让你吃呢?" "那就不吃了。"三娃快速跑到宋招娣身边坐好,"娘,我吃饺子。" 钟建国顺口说:"三娃真乖。" "爸爸,我很乖的。"三娃道,"我可以吃一个卷菜吗?爸爸。" 钟建国噎住:"不可以!" "幼儿园老师说,听话的小朋友有奖励。"三娃道,"我很听话,爸爸,我要奖励。" 钟建国看向宋招娣,真的? 真的!宋招娣点一下头。 钟建国:"那爸爸奖你两个饺子。" 三娃傻眼:"爸爸,奖励没有饺子。" "爸爸没有别的东西。"钟建国道,"或者奖你一半韭菜盒子?" 三娃噎住了,好一会儿才指向他手边的豆腐皮:"爸爸可以奖励我一个那个。" "要不要顺便奖励你一点鸡蛋酱、生菜和小葱?"钟建国问。 三娃连连点头:"爸爸最好啦!" 02
钟建国嗤一声:"想的真美。"拉下脸,"赶紧吃你的饺子,再不吃,我就叫你娘把所有东西都收起来。" 三娃打个寒颤,不敢再惦记卷菜,却忍不住小声嘀咕:"人家就想吃一小口。" "这样的话也就你自己相信。"钟建国道,"钟三娃,少在你爸面前耍小聪明。" 三娃看一眼钟建国,嘟囔道:"我没小聪明。老师说,三娃最聪明。" 钟建国噎了一下,转向宋招娣:"幼儿园的老师?" "三娃整天跟一群大孩子玩。"宋招娣指着大娃他们四个,"耳濡目染,也比一般的孩子懂得多。不信你自己想一下,你像三娃这么大的时候会不会翻花绳。" 自立跟着说:"关键还比我会玩。" "什么叫比你会玩?"大娃不忍心说他,"明明是会玩你。" 自立苦笑:"大娃,你刚才还说我是你的好兄弟呢。" "我现在也没说你不是啊。"钟大娃不明白,"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宋招娣解释道:"你把自立当兄弟,还说他被玩,有你这么当兄弟吗?" "可是我说的是实话啊。"钟大娃道,"难道要我说自立没玩过翻花绳,不会玩才一直输给三娃?明明是自立笨,三娃独赢。" 自立无语:"大娃,我不笨。" "好吧,你的手笨。"大娃看向宋招娣,"娘,我这么说可以吗?" 宋招娣:"你问自立,我又不是自立,没法替他回答。" "自立,是你笨还是你的手笨?"大娃问。 自立不想跟他说话,夹一个饺子塞嘴里。 宋招娣挺意外,转向钟建国,这小孩知道发脾气,使性子了? 钟建国也没想到,递给宋招娣一个韭菜盒子:"吃饭,再不吃就凉了。" 宋招娣掰一半还给钟建国:"我吃不完。" "娘,五个饺子吃完了。"钟三娃扯扯宋招娣的衣服,"我还饿。"不等宋招娣开口,"我不喜欢吃饺子。" 宋招娣:"那我给你泡一碗奶粉。" 钟三娃傻眼,他家什么时候有这么多吃的? "我也不想喝奶粉。"钟三娃连忙说,恐怕慢一点宋招娣真去了。 宋招娣从善如流:"那你的奶粉给哥哥们喝吧。" "不行。"钟三娃脱口而出。 宋招娣经常在孩子面前念叨,牛奶对身体好,年前出去置办年货,就买了五包奶粉,五个孩子一人一包。 三娃不想喝奶粉,因为岛上像他这么大的小孩都不吃了。可他想长高,不但很宝贝属于他的那包奶粉,还总想法子弄一点哥哥们的奶粉。 在三娃看来,哥哥们喝的少,他喝得多,他长得比哥哥们快,过几年就能长得跟哥哥们一样高了。 三娃的小心思,宋招娣和钟建国很清楚。发现大娃由着三娃骗他的奶粉,他们当父母的也没出面干涉。 宋招娣也是知道这一点,才特意扯出奶粉:"那就吃点韭菜盒子。" "娘……"三娃扑向宋招娣。 宋招娣连忙伸手搂住他:"嗯,我听见了。" "娘,我要哭了啊。"三娃望着宋招娣,眼里没有泪水,尽是狡黠。 宋招娣道:"你哭我也没办法,豆腐皮都被你哥哥吃完了。" "吃完了?"三娃愣住,意识到她说什么,猛地扭头,碟子里干干净净,他大哥钟大娃正夹着饺子蘸酱,"娘!" 宋招娣:"你就是想吃凉的,我知道。但是,钟三娃,你才三岁,肠胃弱,吃了有油的韭菜盒子,再吃太多生的菜会拉肚子。等你长大了,想吃多少,娘给你做多少。" 钟三娃想说,长大也不吃。 钟建国咳嗽一声,小孩连忙回去坐好,把碗推给宋招娣。 宋招娣给他夹三个饺子:"够吗?" 钟三娃瘪瘪嘴,不甘不愿的点一下头。 宋招娣无语,也没管他,省得他以为撒撒娇就能达到目的。 翌日,农历正月十三,钟家也没蒸饭炒菜,早上和晌午把昨儿包的饺子吃了,晚上喝点菠菜汤,吃点韭菜盒子,一天就过了。 宋招娣已经答应孩子们,元宵节做红烧肉,正月十四那天就没去副食厂买肉,一家人吃青菜和腌菜对付一天。 正月十五,早上,宋招娣带着一串孩子,到副食厂门口就引起众人侧目。 有的人眼中是同情,有的人眼中是佩服,有的人眼中是幸灾乐祸……宋招娣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也懒得管外人怎么看她。 宋招娣前世因有贵人帮助,圈里圈外的人都嘲讽她有金/主。后来她帮恩人的儿女设计衣服,圈里的人看出她背靠大树,关于她有金/主,爬老头子床的恶语才消失殆尽。 跟前世比起来,今生那些复杂的眼神,在宋招娣看来就是这群人眼睛有病。 话说回来,要不是因为她穿越到农村,还是六十年代农村,哪怕钟建国的三个孩子智商破表,可爱到爆,钟建国本人是师长,她也不会嫁给钟建国。 不过,这么一说就扯远了。 03
宋招娣走到猪肉摊前,拿出五斤猪肉票和钱递给卖猪肉的男人。 男人下意识说:"宋老师,这个月还有十天呢。" 今天阳历二月二十,对于他的提醒,宋招娣说一声谢谢,就说:"几个孩子要一次吃完,那就一次吃完,省得他们天天惦记。" "你,你真宠孩子。"男人以前听同事说过,小宋老师会宠孩子,他当时也不信。可钟建国和宋招娣三天两头过来买鱼和鸭子以及大骨棒,副食厂的职工想不信都不行。 这几年上面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副食厂主任也跟工人们开过"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座谈会。但如今日子不宽裕,有人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宋招娣对钟建国的三个孩子好,又在外面捡来两个孩子,副食厂的工人聊到钟家的事,心疼宋招娣,更多的是佩服。 卖猪肉的男人便是其中之一。 趁着别人没注意,男人拿起称随便称一下,高声道:"刚刚好,宋老师,拿好。" "谢谢。"宋招娣不认识称,但她知道秤杆是平的就代表刚刚好,秤杆往上翘,说明东西多了。打眼一看,便知道人家又多给她一点猪肉。怕眼尖的人看出什么,宋招娣把猪肉扔到背篓里就抱起三娃去买鱼。 钟大娃攥着五毛钱,带着哥哥弟弟们买蔬菜。 半个小时左右,一家六口在门口集合。 片刻,钟建国开着吉普车来了。 下车看到地上的背篓里面全是菜,而大娃身上还背一个小背篓,钟建国惊讶:"你们怎么买这么多?" "因为咱们家人多啊。"大娃指着更生和二娃,"你们跟爸爸和三娃回去,我们还有点事。" 二娃问:"去买吃的吗?" 宋招娣微微颔首:"是的。" "那你们去吧。"二娃对吃的东西不感兴趣,反正父母不偏不倚,他不争不抢,该是他的也不会跑进他哥肚子里,拉着更生就往车上爬。 钟建国提醒道:"大娃,把你的背篓也给我。" "我背篓里什么都没有。"钟大娃摆摆手,"爸爸,你们快回去吧。" 宋招娣笑道:"我们去供销社,不是去干什么坏事。" 大娃胆子大,他要去海边捡海螺和螃蟹,自立怕他一个人偷偷跑去,趁着大娃不在,自立就把这事告诉宋招娣。 宋招娣也怕大娃个贪吃鬼去海边,今天早上做饭,大娃帮着宋招娣烧火,宋招娣就说,回头领他去渔民家里换海螺和螃蟹。 油票、布票和肉票稀缺,宋招娣不舍得用这些票,就去供销社买一斤糖放背篓里。随后,领着俩孩子去名声比较好,大娃也认识的渔民家中。 岛上的渔民三天两头出海,家里最不缺海螺和螃蟹。宋招娣的运气也不错,到渔民家中就看到一盆扇贝和一盆螃蟹。 宋招娣很惊讶,细问之下才知道,为了今天的元宵节,岛上的渔民昨晚出海了,今天早上才回来。 宋招娣一边把糖拿出来,一边说明来意。 这个时代不准民众私下交易,但允许民众以物换物。 渔民也不缺那一点点海产,宋招娣诚意十足,渔民想着自家小辈经常跟钟家的孩子玩,便给宋招娣十来个螃蟹,一半扇贝,还要给宋招娣一条带鱼。 宋招娣说孩子小,不能吃带鱼,他们家买鲈鱼了,渔民才把鱼拿回去。不过,四五斤扇贝,和十来只冬蟹,还是让宋招娣吃了一惊。 晌午,宋招娣清蒸螃蟹,炒了扇贝,做了红烧肉,做个鲈鱼炖豆腐,又炒个山药。一家人吃饱喝足,宋招娣就让大娃再去渔民家一趟。 大娃下意识问:"娘,还换东西?" "别做梦了。"宋招娣道,"晌午这种吃法,一年最多两次。柜子里有两盆腌的蒜瓣和胡萝卜菜,你和自立给人家送去。" 大娃不动弹:"娘,你自己都不想吃的东西,叫我给人家送去?我不去,要去你去。" "我什么时候不想吃了?"宋招娣瞪着眼睛,"快点!" 钟大娃岿然不动:"不去。" "大娃,听话。"钟建国揉着肚子站起来,"岛上的渔民三天两头出海,在海上的时候都是蒸点米饭,吃点自家腌的东西对付一下。 "咱们今儿早上还吃过蒜瓣和胡萝卜丝,算不上把咱家不吃的东西给人家。再说了,柜子里的胡萝卜丝和蒜瓣是你娘晌午捞出来的,又不是咱家吃剩的。" 钟大娃:"娘早上还说不想吃了。" "你娘说不想吃,是因为吃一个冬天了。甭说腌的菜,就算吃肉也吃腻了。"钟建国道,"自立,去把菜端出来。" 自立拉一下大娃:"走啦。" 钟大娃还是不动弹:"娘,你让我摘点青菜,我就去。" 宋招娣笑道:"你看哪棵生菜长得大,哪棵菠菜长得好,你自己拿着锄头砍。想砍多少砍多少。" 钟大娃一喜,突然想到:"也不能砍太多,咱家还得吃呢。" 钟建国突然觉得大儿子很烦,很想一脚把他踢海里,"要砍菜的人是你,不舍得的还是你。你去不去?不去叫二娃去。" "去去去,现在就去。"钟大娃叫自立去端菜,他拿着小锄头砍菠菜和生菜。 半个多小时,钟大娃回来,放下背篓就躺在椅子上。 宋招娣见他有气无力,神情萎靡,又注意到背篓往外滴水,瞬间想到他怎么了,故意问:"大娃,怎么了?" 钟大娃摆摆手:"别跟我说话,我不想说话。" "哥哥,有人欺负你?"钟三娃跑到大娃跟前,"跟我说是谁。" 宋招娣问:"你帮你哥收拾人家?三娃,给我过来。" "大哥一定是生病了。"二娃猜测,"自立哥,楼上抽屉里有药,给哥吃一片,哥就好了。" 钟大娃抬腿一脚把二娃踢开:"你才有病,滚一边去。" "你才滚一边去!"二娃踉跄了一下,抬脚给大娃一下,就躲到更生身后。 眼瞅着孩子要打起来,宋招娣不敢再继续看戏:"自立,背篓里面是扇贝还是鱼?" "是海藻。"自立说着话不由自主地停顿一下,"姨怎么知道背篓里有东西?" 宋招娣看钟大娃一眼,笑着说:"这个混小子太客气,人家不好意思收啊。一旦收下,肯定会给你们海产。" "娘知道?!"大娃翻身坐起来。 宋招娣没有回答,而是问大娃:"离咱们比较近的渔民有三十多户,你为什么建议我去姓曲的渔民家里换螃蟹?" "他家人好。"大娃脱口而出。 宋招娣:"咱们用一包糖,换人家那么多东西的时候,我就看出曲家人好,而且还厚道。这么厚道的人,好意思要你那么多菜吗?自己想想。" "好像不太好意思。"钟大娃仔细想了想,忍不住说,"娘为什么不提醒我?" 宋招娣反问:"你会听吗?" 大娃噎住:"……不会。"呻/吟一声,后悔不听宋招娣的话又气自己自以为是,躺在长椅上跟一条咸鱼似的一动不动。 二娃第一次见他哥这么没精神,推着更生走到大娃跟前,戳一下他的脸,迅速缩回手,发现大娃纹丝不动,不禁眨了一下眼,转向宋招娣:"娘,哥怎么了?" "心里堵得慌。"宋招娣道,"你们别理他,让他静静,一会儿就好。自立,姓曲的那家渔民有没有跟你们说海藻怎么吃?" 04
自立:"他们说给咱家的海藻里面没有泥沙,直接放在锅里飞水,然后凉拌或者跟面条一起拌着吃都可以。" 宋招娣拎起背篓,不禁惊呼:"这么多?" "是挺多的。"自立说,"那家人说咱们家人多,就多给咱们一点。大娃不愿意要,那家人说他们也不要咱们的菜。"顿了顿,"我要帮大娃拎着,大娃不让。是大娃自己背回来的。对了,姨,他们还说我们以后想吃海藻,就去他们家拿。" 宋招娣看着钟大娃,笑眯眯道:"以后听话吗?" "听话。"钟大娃说出来,抬手捂住脸,"娘,别说了。" 宋招娣看到他这样很想笑,可是见大娃很在意此事,也就没嘲笑他。把海藻倒洗菜盆里,宋招娣又往瓷盆里添点水,打算中午做饭的时候再收拾。 从厨房里出来,宋招娣便跟自立说:"把你们的书包都拿下来,我看看还缺什么东西。" 自立是一九六零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出生,大娃是一九六二年农历一月十一日出生。更生和大娃是同一年的人,但两人差了整整十一个月,更生是农历腊月初七日出生。 宋招娣之只记得七七年恢复高考,具体什么时候,她也不清楚。把自立带回家,宋招娣建议自立和大娃一个班,钟建国不同意,他觉得自立比大娃大挺多,一个班不合适。 宋招娣就跟钟建国说,即便让自立上三年级,待他初中毕业后,自立未满十八岁也没法入伍,也得在家闲几年。随后又问钟建国,难不成让自立上山下乡? 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钟建国心底不赞同,但他从未对别人说起过。宋招娣提到"上山下乡",钟建国都没经过思索就说不行。可是不下乡,供自立选择的职业并不多,便同意自立和大娃一起上二年级。 钟家户口本上面,自立和更生是钟建国的儿子,明儿一开学,两人便可以去部队子弟学校就读。阔别学校半年之久,自立和更生非常兴奋。 宋招娣话音落下,哥俩就跑到楼上,拿着四个书包下来。 三娃看到,就抓绣着大熊猫轮廓的书包。 钟二娃伸手夺走:"书包是我的。" 书包带勒到三娃的手,又见到手的书包没了,小孩瘪瘪嘴,啊呜大哭起来。 宋招娣顿时觉得脑壳痛:"二娃,书包给弟弟玩一会儿。" "给他,他就不给我了。"钟二娃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他很想要我的书包。" 宋招娣把三娃抱到腿上,叫大娃去拿毛巾,给三娃擦擦眼泪:"赶明儿娘去市里买到碎布头,给你做一个大耳朵狗狗的书包。" "大耳朵狗狗?"三娃停止哭泣,"什么样?" 宋招娣随手翻出一个练习本,拿出一根铅笔,也没在意是哪个儿子的本子,在上面画一只趴在地上的比格犬:"好看吗?" 三娃看了看他二哥的书包,又看了看宋招娣画的犬,满脸嫌弃:"丑。" 二娃勾头看看:"没有熊猫好看。" 宋招娣瞪一眼二娃,你闭嘴。 随即,宋招娣画一只布偶猫:"这个呢?" "好看。"二娃道,"娘,我喜欢。" 宋招娣看向他,笑眯眯的:"把你的书包给弟弟,我再给你做个新书包。" "不给!"三娃并没有看出布偶猫比熊猫好看,但他隐隐知道他们全家,他二哥最臭美,潜意识认为能被他二哥看上的东西,一定非常好。不待二娃伸手,三娃就紧紧抱住宋招娣手里的本子。 宋招娣乐了:"好好好,不给他。你乖乖听话,我买到碎布头就给你做。" "好的。"三娃伸出小手指,"娘,拉钩。" 宋招娣无语,小孩子怎么都喜欢拉钩:"好,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松开三娃的小手,发现自立和更生盯着她,宋招娣下意识摸摸脸,"我脸上有什么?" "姨,你很厉害。"自立指着本子上的猫,"画的跟真的一样。" 宋招娣听出来了,于是就故意问:"然后呢?" "可以教我们吗?"自立小心翼翼的问,"我和更生想学。" 宋招娣笑道:"当然可以。别说你们想学画画,想学做衣服,只要你们不嫌小伙伴们说你们跟个女孩子似的,我也教。" "娘,教我。"二娃大声说,"你教我做衣服,以后不让你帮我缝书包,我自己缝。" 宋招娣接道:"然后一天一个样,是不是?" "不是。"二娃道,"我是怕娘累生病。" 宋招娣:"你哥要学做饭,你要学做衣服,你们哥俩是打算把我架空啊。" "架空是什么意思?"大娃有一点明白,但又不太明白。 宋招娣:"家里有我没我都可以。" "不行。"钟大娃道,"家里必须得有娘。" 自立跟着点头:"有爸有妈才是家。" 宋招娣心中一动,看向自立,颇为意外,但她没表现出来,而是笑着说:"算你们有良心。钟大娃,去把小黑板拿来,小宋老师课堂开课了,今天教画画。" "好的。"钟大娃跑到楼上杂物间找黑板。自立、更生和二娃把小方桌拉出来。 三娃看到哥哥们的动作,伸出双手:"娘,我的笔和本子呢?" "你也学?"宋招娣惊讶。 三娃反问:"娘不教我?" "教啊。"一窝孩子愿意安静下来学东西,宋招娣求之不得。 晚上,钟建国回到家,发现家里格外安静,心下纳闷,小宋老师发火,皮孩子们不敢调皮捣蛋了? 走到屋里,发现五个孩子趴在小放桌上写东西,钟建国更加好奇:"明儿就开学了,怎么还在写作业?" "爸爸,看看我画的小鸡。"三娃举起手里的本子,"好不好看?" 钟建国弯腰看了看,鸡没发现在哪儿,倒是很像个鸡窝:"挺形象,继续努力。"说着话往大娃和自立那边看看,见两个孩子也在画东西,"今儿不学英语了?" "劳逸结合。"宋招娣从厨房里出来,"偶尔也得歇歇,不能天天学习。你来的正好,烧火,我煮面条。" 钟建国眉头紧皱,脱口道:"又做面条?" 宋招娣不高兴了:"什么叫又做面条?你说清楚,我今年做过几次面条?" "我记错了。"钟建国极度不喜欢吃面条,"我是想说下次别做面条了。" 宋招娣:"看心情吧。"转身回厨房,边走边说,"你不想吃,大可回营区吃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