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危机初期 柏林危机的不仅仅是美苏两大集团对西柏林的争夺,而是双方针对中欧领导权展开的较量,深刻地改变了欧洲政治,对东西方联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作为两次大战的发起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早在 1943 年,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提出旨在彻底解决德国问题的去工业化战略,使之退回到农业时代,手段是"拆除或者摧毁德国一切可能用于战争的工厂和设备,销毁所有重工业,只保留必要的生活消费品。" 这种反文明的行为自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后几经修改,对德国的惩罚有所降低。战后,原反法西斯联盟瓦解,冷战逐步加剧,美国将苏联视作头号敌人,出于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的双重因素考虑,美国认为应避免因过度削弱德国,这样会使得德国投向对方怀抱。因此,美国在制裁德国的同时"留有充分余地,以便将来在与共产主义对抗时可以充分利用德国,可以修改政策。 1947 年,东西方对抗更为加剧,彼此强化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影响力。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与英国合谋合并占领区,将一个相对强大但又反对苏联的西德推向抗苏前线。1947 年 1 月 1 日,美英签署《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该协议规定,"两个德国的被占领区就任何经济目的而言,应该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两个月后,杜鲁门主义开始实施,冷战正式开始,接下来的马歇尔计划自然而然地将德国西部作为援助重点之一。美国为取得法国支持,加强了对法国的经济援助并将萨尔地区并入法国,法国遂支持西战区合并。1948年 2 月至 6 月,美英法等外长提出"伦敦建议",要求占领区合并,共同制定宪法,成立联邦德国,并将新成立的联邦德国纳入到欧洲复兴计划当中。 3月 20 日,德国苏联占区军事长官索克罗夫斯基在盟国管制委员会上发表声明,称伦敦会议是西方的一次"秘密勾结", 3 月 25 至 30 日,苏联方面一再加强西柏林与外界的交通限制,3 月 26 日,斯大林在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皮可谈话中称,"让我们一起试试,也许能赶走他们。" 6 月 7 日,西方在公布了组建西德政府的《伦敦议定书》后,苏联开始对西柏林实施部分交通封锁。6月 23 日,美英法三国宣布将西方占区的货币改革进入西柏林并发行 B 记马克,苏联迅速做出反应,6 月 22 日发行 D 记马克,24 日全面切断西柏林与西占区的水陆交通,停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的水煤供应,停止对西柏林的粮食供应,只保留三条空中走廊。柏林危机正式爆发。 对抗日益加深 危机走向高潮 英法最初的妥协立场没有换得苏联让步,危机全面爆发后,出于巩固西方阵营,威慑苏联的目的,英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妥协立场,联美抗苏的态度比之前相对坚决。贝文在与美国驻英大使的会谈中建议:加强协调,在伦敦建立关于德国问题的交流机制;邀请法国,在《伦敦决议》的框架下,三国将柏林危机与军事行动统一考察;加强空运,将供应对象扩大到普通公民;在欧洲集中B‐29 战略轰炸机,向苏联示威。 英国不仅在口头上回应,还采取积极行动以表明立场,6 月 26 日,英国向苏联递交公函表示抗议,这是柏林危机爆发以来,西方首次向苏联表示正式抗议;。 6 月 28 日,英国批准了向西柏林的大规模空运计划,不仅自身派遣战斗机护送运输机队,而且请比利时和荷兰政府考虑空运事宜。 美国对英国改变态度相当满意,马歇尔表示,西方应当保持既不挑衅,又坚定留在柏林的立场,三国应继续考虑联合向苏联进行交涉,并加强三国在柏林的地位。 7 月 1 日,苏联军政府宣布退出柏林四国城防司令部, 7 月 3 日,柏林美英法苏四国军政府代表召开会议。正如美国先前估计的那样,苏联的目的并非单纯解决柏林问题交通问题,而是与整个德国问题密不可分。 7 月 6 日,美、英、法向苏联发出照会,对苏联予以强烈谴责,表示愿意在《联合国宪章》33 条的前提下讨论柏林问题,并暗示如果协商没有结果,将会提交国际法院甚至联合国。7 月 14 日,苏联回复了三国所提照会,表达了苏方的强烈立场,指出正是由于西方发行新马克,组建新的西德政府和破坏共管机制才酿成今天的结果。 苏联不反对协商但是必须将柏林问题看作是整个德国问题的一部分才能加以解决。 杜鲁门认定,苏联的封锁行为是最近苏联在南斯拉夫,意大利等问题上遇到挫折之后的反攻,企图将西方赶出德国。 美国 7 月 15 日国家安全会议结束后,华盛顿宣布,B‐29 轰炸机将派往英国本土皇家空军基地。此项举动既是对苏联的巨大威慑,又更够增强对盟友的影响能力,马歇尔更是直接地说:"派遣轰炸机到欧洲,不仅能够表达美国的坚定立场,更可以避免英法两国做出更加糟糕和绥靖的举动来。"除派遣轰炸机实施威慑,美国也积极尝试武装护送和空运物资的具体计划,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分析,空运只是权宜之计,建立陆路通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是风险也是最高。联席会议确认了武装护送的表条件:其他手段都已经穷尽;有详细的、可行的护送计划;愿意冒战争的风险;利用充分时间为战争做准备。最后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新建议是:空军继续扩大空运;陆军为撤出非军事人员做出计划;联合英法,主要是英国商讨武装护送的计划。 这时苏联则步步逼近,宣布向柏林提供 10 万吨小麦,马歇尔认为,这一举动既能使得苏联赢得民心,又能使得苏联借机控制这座城市。 最初英法的妥协,没有换来苏联让步,苏联在封锁力度方面逐渐加大,至苏联退出四国柏林市政系统达到高潮。苏联态度的强硬,也使得西方联盟更加巩固。美英法越来越倾向采取强硬立场,美国做好了使用原子弹的准备,英法也都支持将问题提交联合国,与苏联关系的紧张也使得建立大西洋军事同盟的步伐越来越快,苏联企图通过封锁离间西方关系,使德国回归苏联怀抱的打算落空,结局正好与最初设想相反。 转机突现,危机结束 突然之间,转机在 1949 年初露出了光芒。1 月 30 日,斯大林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称,"苏联政府不认为取消封锁有什么障碍,只要西方同时取消对苏占区的封锁。" 这是整个封锁期间苏联首次做出正面回应。是什么原因使得斯大林做出重大调整呢?除苏联 1948 年经济状况恶化,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欧受挫,西方的空运基本上解决了封锁带来的物资匮乏问题,阻止西德建立已不可能等原因外,最重要的是西方大国的关系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西方大国在组建军事的联盟方针、安全原则、成员筛选和防御地区等关键缓解逐步达成一致。法国在鲁尔、萨尔问题上与英美德达成妥协,正在组建鲁尔国际管制机构,西方的团结使得苏联利用柏林作为筹码逼迫西方在德国问题上让步变得更为困难。 苏联提出召开的外长会议,西方是什么态度呢?英国苏联态度表示谨慎,宣称最主要的事情是积极投入到组建西德政府的工作当中去,即使外长会议召开期间也应如此。法国外长舒曼强调不要落入苏联的圈套,与英国的态度十分接近。贝文坚持应该在美英法三国起草的会谈公告中声明,西方将在西德继续行动,在外长会议举行的同时不要对组建西德政府有什么异议。北约组织成立也打消了英国的后顾之忧,英国财政大臣达尔顿在日记中写道,"终于把美国人给缠住了。" 西方的军事联盟在制止苏联的潜在威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 月 26 日,苏联塔斯社发表宣言声称如果双方就外长会议时间达成一致,对柏林的通信和贸易方面的相互制裁将在会议之前解除。对此,西方给与了正面的回应。5 月 4 日,四国驻联合国大使就解除封锁的程序达成协议,1949 年 6 月 20 日,巴黎外长会议结束,四国确认了之前 5 月 4 日达成的和解危机的协议,封锁就此结束。 总结 通过考察单极体系下维持现状和改变现状两种联盟的安全困境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单极体系下,这两种联盟的安全困境问题依然存在,符合格伦·斯奈德所论述的,同时存在被抛弃和被牵扯两重难题;联盟内部的互动与联盟外部互动紧密相关,一方问题改善总要以另一方的恶化为代价。维持现状型联盟内部由于意图判断较为清晰,利益重合度较高,联盟困境表现的并不强烈,不存在很突出的被抛弃和被牵扯的风险;改变现状型联盟内部由于意图判断不甚清晰,利益重合度较低,联盟困境相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