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何不通过下毒来灭了皇帝?溥仪我压根没吃过一口热饭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或组织,对皇帝进行或刺杀,或下毒的方式取皇帝性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真如我们想的这么容易吗?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为了权力、家国大义、或其他缘由对皇帝进行刺杀。荆轲刺秦便是代表。
战国后期,诸侯割据,战争惨烈,各国格局、势力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秦国在各国之中拔得头筹,实力雄厚。
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秦国本身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逐步向外扩张。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增,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超其他六国。
公元前247年,太子嬴政继位上任。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同时也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准备统一六国,一统天下。
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
燕国在七国之中,实力较为弱小,其辉煌时期也早已成为过去式。到燕王喜时期,国力更加衰弱,后由其儿子太子丹亲政,主持朝政。
太子丹在秦国做过一段时间的人质,后几经周折,又逃回燕国。继位后,太子丹想要秦国还回侵略的土地,并保证以后不再侵略,通过先生引见,结识了荆轲。
而荆轲则是卫国人,是一个沉稳的有学识的人,卫国灭亡后,一路漂泊流荡,到达燕国,太子丹给予荆轲极为优厚的礼遇,最终决定帮助燕王刺杀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作为使者,被派遣去往秦国,并携带燕国的督亢地图以及大将军樊於期的首级一同前往,去朝见秦王,并在易水为荆轲准备了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一行不禁令人心生敬佩,此去一别,是生是死,听天由命。
荆轲携厚礼到达咸阳后,秦王拿着地图缓缓打开时,荆轲拿起手中的刀具向秦王刺去,然而事与愿违,秦王挣脱逃开了,而荆轲也死在了秦国的武士刀剑之下。
这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也许有人问了,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选择刺杀皇帝,不仅需要考验刺杀者的忠心,还要求刺杀者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胆量。
为什么不选择直接给皇帝下毒不就行了吗?既省事,也不会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然而下毒真的可行吗?
从秦朝开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因毒物而死的仅仅只有二十位左右。可见,在等级森严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给九五之尊的皇帝下毒并非一件易事。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宫殿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宽敞明亮,大部分的宫殿空间都是非常狭小的,仅仅容纳一到两人并排散步走,宫里的房间也只是够容纳两人休息的空间。
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图谋不轨的人躲在皇宫的各个宫殿之中,既减少了侍卫搜查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皇室的安全。
严格的制作工序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皇帝的饮食更是重中之重。
普通老百姓吃上一口热乎饭,只需自己动手起锅烧火,简简单单的;而皇帝的饮食却有着极为繁琐多样的流程和工序。
皇帝的饮食一般要提前一天开始准备食谱,从选择菜品时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经过严格的把控挑选,提前派专人把要准备的菜品运输到宫中,然后再经过宫门的重重检查后,最终进入宫中御膳房里面。
一般来说,皇帝及宫中的膳食,都由专门的厨子来制做,在此之前厨子并不知道是给谁做的菜,还会有专人来监督检查菜品,还会有人专门记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菜里加了什么调料等一一记录在册,并进行备份,以便后续最快找到责任人。
门外还有士兵把守,且都是皇帝信任之人,一环接着一环,环环相扣,想要在这个牵连甚广的方面下手投毒,并不容易。
严谨的传膳流程
从膳食做好,到传到皇帝身边进食,还需要一长串的工作流程。膳食做好后,要在每道菜旁边写上厨师和监督者的名字,以便追踪问题来源以及打赏之类的。膳食准备好之后,宫女太监们排着队把膳食拿到皇上用膳的地方。
送膳期间,宫人们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传送,恪守自己的职责,确保膳食安全无误到达地方。
饭菜到达用膳的地方后,并不能马上到皇帝嘴里。而是先由身边的人检验一下有没有毒。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银针验毒,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古代的技术还不够发达成熟,所以制作出来的毒物比较粗制,这种粗制的毒物里面含有硫,而硫在遇到银之后会变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用银针试毒。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银筷、银碗、试毒牌试毒等。
除此之外,便是由侍膳太监以身试毒。这是距皇上使用膳食最近的一步了。侍膳太监是由皇帝最信任的、最忠诚的大太监,经过背景、家庭、身体情况、有无犯罪经历等层层调查、选拔才挑选出来的人,十分严格。
侍膳太监试用过膳食一段时间,身体并无大碍后,皇帝才开始品尝膳食。而经过这一系列漫长又复杂的流程后,饭菜早已凉了,过了火候。
这么一圈下来,皇帝吃的饭菜还不如侍膳太监吃的新鲜呢!现在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溥仪说自己压根就没吃过一口热饭。
看来高高在上的皇帝要吃上一口热饭,还真是不容易啊!也不知这是幸事还是不幸。
想要在如此繁琐复杂且严谨的过程中给皇帝下毒,几乎是不可能的
1949年后,溥仪在全新的改造中,最终洗心革面,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过着平平谈谈的生活,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不用提心吊胆,也终于可以吃上热乎饭了,也可以吃的饱了!
表面的用膳形式
经过前面那么多的用膳流程之后,皇帝终于能吃上饭了!然而,皇帝的吃饭也是非常讲究的。
皇帝正餐一般两次,每次就餐时,"食不过三",每道菜皇帝都只能夹三次,就算是再爱吃,也不能超过三次。身边侍奉的太监时刻关注着皇上的动态,随时准备撤菜。
看来就算是皇上,也不能多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啊。这也是为了防止居心不良的人猜测皇帝的口味,保护皇帝的安全的无奈之举啊。
频繁更换的用膳地点
翻阅清朝内务府档案,我们可以知道,皇帝的用膳地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变动的,且变化十分频繁。皇帝的一天三顿饭都是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宫殿里进行的,这也避免了有人根据皇上的行踪,提前埋伏,进一步保障了皇帝的安全。
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严苛的刑罚。
皇帝的安全不容有半点疏忽。御膳房的职位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一般也都是在朝中有背景关系的人,才能在俸禄优渥的御膳房工作。
进入御膳房后,还会有专门的人来培训做菜的步骤和流程以及各种注意事项,方方面面非常详细且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就会惹祸上身。
其次,不管皇帝的膳食哪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所有与膳食有关的宫女太监都要受到严厉的刑罚,甚至可能丢了性命,最可怕的是施行连坐,株连九族。
祸及家人和亲邻,搞不好整个家族的命都会折掉,所以伺候膳食的人也是慎之再慎,一般不会为了一点小小利益,而把整个家族的命都搭上。所以想要从这之中下毒,也是难之又难。
宫里的膳食虽是山珍海味,但不一定都是美味的。膳食最重要的是保证安全,其次是速度,美味排在最后。为了保证皇帝能够及时用上膳,一般御膳房都会提前把膳食准备好,在火上煨着,以便随时传用。
最后,为了保障皇帝的决定对安全,每次上膳都会准备一百多道菜,而这一百多道菜,皇帝并不是每一道都吃,而且也无法有效猜到皇上的喜好,所以在菜肴里下毒效果甚微啊!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皇室极致奢靡,为了安全考虑,一顿要做上百道菜时,又有多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露宿街头,甚至挨饿冻死,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讽刺至极啊!
现如今,光是看这些繁琐复杂的流程,都觉得累,更别说要等那么久,还吃不上一口热乎饭。雍容华贵的紫禁城看起来是一个保护皇室的屏障,实际上也是困住宫里人的一道枷锁。
虽然已经有了如此严苛的制度流程,但还是有皇帝意外死于中毒。
清朝的光绪帝便是一个例子。关于光绪的死因,说法不一。其中说的最多的是与慈禧有关。
据说在慈禧病重时期,有人从慈禧宫里端出一碗塌喇,说是赏给光绪帝的。塌喇,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酸奶,据说光绪帝在吃完这碗酸奶之后,太医院宣布了光绪帝逝去,而此前光绪帝并没有任何急症。
还有一说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慈禧太后为了避免光绪复位后,推翻自己的一切,先一步下手,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
《诊治光绪帝秘记》中曾记载光绪死前三天的症状,"在床上打滚、肚子痛的大叫、面部发黑"等情况,疑似是中毒的症状。
在《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指出,光绪体内的毒物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而在考古中也对光绪帝的头发进行了鉴定,证实是中毒。
看来即使是九五之尊的皇上,整天提心吊胆的,提防各个方面,也不能完全避免人祸。
总结
我们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硝烟战火,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压迫奴役,我们能够吃的饱饭,穿的暖衣,可以身体自由、思想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古代苛刻的生存生活环境相比,今天的我们无比的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前辈们付出巨大牺牲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扬奋斗精神,发扬斗争精神,牢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散文我与秋风皆过客,且携秋水揽星河散文我与秋风皆过客,且携秋水揽星河作者子美秋日,阳光的午后,一盏茶上漫过光阴的丝滑,秋阳下,有一丝炙热,有缕缕热情的风在游走和私语,落在角落边上,发出琥珀色的光芒,这是秋韵里撩拨出
关于我的情感经历暂时停更的几点想法和感触前面发的文章风中的铃,开始因为不知道怎么发,就发布在微头条,后来转到文章这边来了。也许是文章写的很烂,让人感觉无滋无味,也许是见怪不怪的事情无人问津,让我苦不堪言,暂时不打算再叙了
疮之伤年过五旬的我,近段时间,回忆起很多往事,年少时一次次饱受疮伤,成为我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差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我一直都被漆疮困扰着。每年板栗成熟的季节,漆疮便准时降临在我身上。板栗成
人越是逆境时,越该心怀感激,知道为什么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会遇到挫折,面对逆境。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一切顺顺利利,顺风顺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开心快乐,如意幸福。然而遗憾的是,即便人生一切顺利,人们也总有
重阳节文案九九是重阳,登高祝安康头条创作挑战赛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上山祭祖,做一些敬老的活动。演变到今天,可能更多的是陪老人爬爬山,一起吃顿饭。今年的重阳节在国庆长假期间,刚好可
农村大席上为啥老板把这道菜端上桌,客人转身就走了?农村吃席怪象这道菜端上桌,客人扭头就走,桌桌如此,到底为啥?哈喽,大家好。我是大厨江一舟。今天又到了和大家分享美食的时刻了,你准备好了吗?我们国家最重视的就是礼仪之邦了,尤其是在我
黄豆发酵24小时,立马变成一道即将失传的传统美食,美味下饭黄豆发酵24小时,立马变成一道即将失传的传统美食,美味下饭大家好,我是大雄,前两天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在朋友那里学到了一道,黄豆的美食做法,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黄豆这种食物富
山西3大倒霉酒,辉煌时一瓶难求,如今却在超市积灰无人问津学会山西酒,腰无半文天下走。这句早在康乾时期就流行的俗语,足以体现山西酒在全国范围的巨大影响力。不仅如此,山西还是现代白酒的发源地,杏花村得造花香的汾酒更是被称为清香鼻祖。但底蕴如
多次回购的4款饼干,味美解馋又好吃,价格便宜,遇到别错过多次回购的4款饼干,味美解馋又好吃,价格便宜,遇到别错过好吃的零食不仅孩子喜欢,就连大人也抵御不住它的诱惑,不管是肚子饿了,还是追剧时嘴巴无聊,心情不开心时,都会选择用零食来陪伴自
挑选牛肉,买干的还是湿的?牢记3不买,不怕买到坏牛肉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家时不时就会改善一下生活,各种肉类也都变成了餐桌常见食材,尤其是赶上各种节假日,去晚了根本就抢不到。说到肉类,一定少不了牛肉,营养高味道好,应该没有人不喜欢吧,
搞懂这5个烹饪原理,让你厨艺大增,惊艳全家人,太实用了有时候感觉,厨师就像是个魔法师,把一些不能吃的生肉生菜,加上一些不知道是啥味道的调味料,放到锅里随便翻炒几下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美食。真到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又觉得好像差点啥,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