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为何没讲田忌赛马后续?愚蠢的胜利,预示悲惨的结局
从古至今,当下属的锋芒就不能盖过领头老大,唯有收敛锋芒,才能万事亨通。
在古代,为臣者,切忌功高盖主,锋芒胜过君王,否则结局必定以悲剧收场,田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必各位耳熟能详,从中也学到了不少道理,然而课本中为什么没有完整讲述"田忌赛马"的后续呢?下面就由小编揭开这背后的真相。田忌赛马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吞并其他国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能够一举歼灭他国,"兵强"是制胜的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则是"马壮" 。
马的军事战略地位在冷兵器时代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小的秦国能在战国七雄中迅速崛起,最后一统天下的原因。
此时的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当属齐国,作为齐国的第四任君王齐威王不仅在文治武功上颇有建树,他还有自己的"小爱好",那就是赛马。
作为一个大国,齐国上至君臣,下达百姓都有赛马的爱好。
这天,齐威王又找来田忌和自己赛马。
田忌作为齐国的大将军,好马自是不在少数,再好的马与君王的马比起来也是相形见绌。
因此,在和齐威王的赛马中,田忌无一胜绩。
与马为伴的将军,居然输在马上,这让田忌心里很不是滋味。此时,他刚收入麾下的谋士孙膑给他提出了一个制胜之法。
等到赛马的那一天,田忌使用孙膑教他的办法,以劣胜优,以优胜劣 。
出乎意料的,田忌获得了这次赛马的胜利。齐威王心中虽有一丝不快,但是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他还是慷慨地赏赐田忌黄金万两。
事后,齐威王询问田忌是怎么想到这制胜之法的,田忌就将孙膑引荐给齐威王,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齐威王先是大赞了一番孙膑的才干,之后将他委以重用 。
田忌赛马让田忌出尽了风头,"田忌赛马"的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齐威王知道后也不恼,反而更加重用田忌,一时间又有"君王贤明,不妒才" 的话语在民间流传。两战成名,危机暗藏
"田忌赛马"仅仅算是个开胃小菜,此时的齐威王对田忌还没有那么忌惮。
时间来到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遭魏国包围,情急之下,赵国派遣使者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知晓后,连忙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到底救不救赵国。
邹忌首当其冲,持反对态度选择不救,而段干朋和田忌选择救赵。段干朋给出的解释是,救赵既可以削弱赵、魏两国,同时也可以提高本国实力 。
齐威王对段干朋的建议表示赞同,随即任命孙膑为主将。
孙膑深谙官场之道,他婉拒齐威王,表示自己受到过膑刑,身体有缺,不便为一军统帅。
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一路向南,救援赵国。
邹忌见田忌和孙膑得到齐威王的重用,满腔嫉妒,他知道齐威王喜欢任用贤能,自己一介琴师也能受到齐威王的赏识,然而他始终没有机会被委以重任。
这样扭曲的心理,让邹忌将自己心中的不平转移到田忌身上,只要除掉田忌,齐威王重用的将会是自己。
此时魏国攻破已经占领赵国都城,田忌和孙膑率领大军到达齐、魏两国的边境。
田忌想快刀斩乱麻,一举向魏国发起进攻,这样莽撞的想法被孙膑制止,孙膑认为魏国的主力军都拿来对抗赵国了,此时发起进攻必然不占优势。
现如今魏国的主力都用来进攻赵国,国内兵力定然羸弱,采取声东击西之术尚可一战。
田忌采取孙膑的建议,向平陵进军,由镇守平陵附近两城的都大夫直接向平陵发起猛攻,他们迎接的是魏军的主力,果不其然,大败。
孙膑要的正是这样的结果,他让田忌派出一部分轻甲战车,直接向魏国都城进攻,迫使魏国将领庞涓连夜赶往都城,又让田忌带领一小部分军队佯装与庞涓队伍交战,然后逃跑,让庞涓轻视齐国军队。
随后,孙膑率领齐国主力军在桂陵设下埋伏,最后一举擒获庞涓。
"桂陵之战"的精彩兵法,之后也被记载到了《三十六计》之中,"围魏救赵"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桂陵之战并对魏国来说无伤大雅,赵国都城邯郸依然被魏国占领,魏国国君为了休养生息,向齐国、赵国抛出橄榄枝,签订了止战协议。
几年后,魏惠王企图效仿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当时的诸侯国除了齐国和韩国的国君没去,其他的都去了。
魏惠王很生气,于是派兵攻打临近的相对弱小的韩国。
韩国国君见势不妙,连忙向齐国求助,齐威王满口答应,心里盘算的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韩国得到齐威王的允诺,军心大振,奋力抵抗魏国军队。
然而弱国不敌强军,经过五战五败,韩国国君再次向齐国求援,齐威王见两国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才派遣田忌、孙膑救援韩国。
魏惠王见齐威王三番五次从中作梗,决定先把齐国消灭,于是他立刻剑指齐国,将攻打韩国的魏军撤回,转向攻打齐国军队。
此时的田忌等人已经率领齐国军队深入魏国腹地,孙膑见庞涓率兵来势汹涌,敌众我寡,他再次向田忌建议,此战只可智胜。
魏国军队紧跟其后,孙膑利用魏军轻敌的特点,结合魏国地形条件,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桂陵之战相同的战略。
庞涓率领魏军接连几天追击齐军,发现齐军不仅战则逃,不战则避。
庞涓大喜,桂陵之战的耻辱将在马陵洗刷。连续追击了齐军三天,庞涓发现齐军自进魏地后,安营扎寨的数量不仅在减少,连生火做饭的灶都与日俱减。遂轻下判断,齐军"士卒亡者过半矣。"
庞涓有"士卒亡者过半"的错误判断全来自与孙膑的计谋。他让士兵挖的灶成倍减少,在古代军事作战中,灶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作战人数的数量。
一连几天追击下来,庞涓发现齐军的灶数锐减过半,因此他判断齐国军队胆小怯懦,齐军战力所剩无几,便舍掉步兵,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骑上快马,追击齐军。
等追到了马陵,等待他的将是早已准备好的埋伏。
孙膑看好了马陵地势险峻,丛林密布,适合伏击,在魏军未到之前,他就让擅于射箭的士兵埋伏好,看到林中有火光便放箭,他还命令士兵将树林中的树皮刮下,刻上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
庞涓到了马陵天色已暗,他便让士兵点燃火把,火光中庞涓看清了树上刻的字,他顿感大事不好,还没下令撤退,齐军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慌了马脚,死伤无数。
庞涓见败状已定,遂拔剑自刎。
齐军见庞涓已死,军心大振,田忌下令乘胜追击,生擒随后率军赶来的魏国太子申。
马陵之战让孙膑、田忌的名声大噪,魏国也因为失去庞涓这样的得力干将而一蹶不振。
最终以魏国向齐国俯首称臣而告终,自此齐国雄踞东方,成为名副其实的七雄之霸。 将军末路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让田忌和孙膑得到了各诸侯国国君的赏识,然而孙膑看到其中潜在的危险,深感不安。
现如今百姓拥护田忌胜过齐威王,这是为人臣的大忌,马陵之战结束后,孙膑好意提醒田忌, 最好不要解除武装回齐国,让军队里老弱的士兵镇守主地,定能以一当十。
再者田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齐国大权就尽在田忌手中,届时邹忌定然出逃,田忌才有可能安全地返回齐国。
然而田忌认为自己是齐国贵族,又是肱股之臣,齐威王定不会听信小人谗言,对自己不利。反观孙膑,有意挑起齐国内乱 ,田忌对孙膑有了嫌隙,没再重用他。
孙膑见状,觉得留下来也没多大益处,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
田忌没有听孙膑的话,他选择解兵返齐。齐威王率领一众大臣迎接田忌凯旋,并且为他加官进爵。
这一切被邹忌看在眼里,面对如日中天的田忌,邹忌如坐针毡,如芒刺背,他担心自己的地位有一天会被田忌取代,于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
邹忌找人冒充田忌的家臣,带上百两黄金,招摇过市,在齐国最繁华的闹市找人算命,他自称是田忌的家臣,想要知道田忌进一步谋划大事的吉凶。百姓听说是常胜将军田忌算卦,不约而同地聚拢过来,想要一探究竟。
等算命的人走后,邹忌就派人将此人抓起来,带到齐威王面前,让他把在闹市说的话复述一遍给齐威王听,果然齐威王信以为真。
田忌听到大街上的人在谈论此事, 担心齐威王听信小人谗言,想要面见齐威王当面向他解释,然而宫门的守卫早已经被邹忌收买,任凭田忌怎么说,守卫就是不让田忌面见齐威王。
这样干耗下去也不是办法,田忌迅速召集人马,准备迎战齐威王的抓捕军队,然而田忌的亲信之中也有背叛他的,无奈之下他在寥寥无几的护卫的保护中,被迫逃到了楚国。
这么拙劣的栽赃陷害,齐威王怎么会看不出来,事实是田忌确实功高盖主,齐威王对田忌也早有忌惮,趁此机会,齐威王借坡下驴,除掉隐患。
田忌出逃楚国,邹忌担心田忌依靠楚国的力量回到齐国,这时邹忌身边的一个客卿说自己有办法将田忌留在楚国。
客卿来到楚国,对楚王说 " 邹忌与田忌二人有不可解决的矛盾,如果你将楚国的江南赏给田忌,届时田忌不会返回齐国,邹忌又会在齐威王面前美言,这岂不是利于齐、楚两国修好的大好机会? "
楚王听后深以为然,果真将江南赏给了田忌。邹忌知道后,再也没有后顾之忧,整个齐国,唯有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驾崩,齐宣王继位。
齐宣王继位后,听说田忌请人算命卜卦一事乃是子虚乌有,他人栽赃,随即将田忌从齐国召回 。
邹忌害怕田忌回齐之后会对自己展开报复,于是整日里装疯卖傻,田忌见邹忌已经遭到了报应,就没有再追究邹忌之前对他做的那些事。
回到齐国之后的田忌官复原职,然而齐国早已物是人非,孙膑已不在左右,齐宣王重用的不再是自己,大将军一职已然成了空衔。
结语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田忌的下场就是在警示世人,为臣之道,重在藏巧,否则就会像田忌一样,戎马半生,到头来抑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