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武则天祖宗辈发迹史,官二代的身份,起步就比别人高
引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历朝历代的皇帝加起来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是女皇并不多见。武则天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纵观古今,女性为帝为王者,她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思想长时间居于主导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等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被统治者大加推崇,女子不得抛头露面,不得同男子一样去私塾读书等,诸如此类的条条框框,处处都在给女性制造枷锁,对女性进行捆绑束缚。那么,武则天出生于这样的时代,在如此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她是如何在宫廷之中崭露头角,并一跃成为一代女皇的呢?
首先我们知道,武则天出生于唐朝,而且是盛唐时期。当时的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气势恢宏,万邦来朝,可谓"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俨然是一个泱泱帝国。唐朝在这样的盛况下,社会经济也空前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女性作为手工业者,小商品经营者等身份逐步走出家门,这也是唐朝风气开放的原因之一。
武则天生于这样开放的时代,自然不同于其他封建时代的女子,这也为其在后来大展宏图创造了社会条件。
其次,武则天的家庭背景,早年经历为其性格的塑造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早年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后又从商,史书记载他"乐于交结",积累人脉,善于经商,因而发家,至于武家当时富裕到什么程度,已不可考。可是武士镬并不满足于自己"只富不贵"的社会地位,所以后来参与高祖起义,投资于破隋建唐,又在大小战役中屡建功勋,以至于后来唐朝建国,高祖李渊对其大加封赏。且他在李渊未发迹时便多次宴请,二人经常彻夜痛饮,通宵达旦,甚至让李渊乐不思蜀。由此可见,武士镬不仅人情练达,而且慧眼识人。武则天作为她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得精明聪慧,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这也就为她日后进宫,封妃立后,奠定了重要基础。
记得武则天初进宫时,还是以宫女武华(武则天进宫前的名字)的身份面见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当时的大内首领太监魏顺安负责培训新进宫的一批宫女,武则天就在其列。李世民听说武士镬有个女儿长相非同一般,特意问道:"你们哪个是武士镬的女儿啊?"武则天立刻起身施礼回答道:"奴婢武华叩见皇上。"李世民让她抬起头来,仔细端详了一番,赞叹道:"果然不同寻常。不过武华这个名字不适合你,朕看你容貌娇美妩媚,便赐你一名,就叫媚娘吧。"武则天非常机灵,立即谢恩道:"武媚娘谢圣上赐名。"李世民满意地笑了笑。武则天的聪慧和反应速度,至此可见一斑,毋庸置疑,这是她在日后致胜的法宝之一。
说完武则天的父亲,我们再看看武则天的母亲。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本是隋王室的宗亲,身份尊贵。其兄杨雄和其父杨达都是与隋王室有血脉关系的至亲。后来唐王朝建立,武士镬作为这个王朝的新贵,才得以迎娶杨氏。武则天出生时,武士镬已得封为定国公,按理说这样的父亲和家庭背景应该给予武则天一个吃穿不愁,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武士镬虽为唐王朝戎马一生,战功累累,可天不假年,五十九岁那年,他便撒手人寰。他的离世,也是武则天母女不幸的开始。
早在杨氏嫁给武士镬之前,武士镬便与原配妻子有了两个儿子,且武家宗亲甚多,家族势力庞大,他们把武则天母亲这个续弦的妻子当做"外人",自然想以绝对优势碾压她们,这对于庞大的武家人来说,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不难得出,武则天自小遭受这样的家庭变故,加之武家兄长和族人对她们母女的欺辱,给她的内心深处埋下了自卑,自强又倔强的种子。她深知,所谓的族人不可靠,唯有自己拼搏努力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观也为她后来在深宫中铲除异己,心狠手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直到武则天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她的母亲杨氏也功不可没。虽然处境艰难,可是杨氏始终为了女儿的事情四处奔走。
立后之时,高宗年纪尚轻,先帝为他留下的六位辅政大臣可以说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随时可以左右朝堂的大事小情,甚至可以干扰当朝皇帝的杀伐决断。面对这样的朝堂形势,杨氏唯恐女儿被立为皇后,朝野不服,人心动荡,对女儿在后宫中的地位稳定造成威胁,于是她四处奔走,甚至多次造访长孙无忌的府邸,登门拜访,史书记载杨氏曾"诣无忌第,屡有所祈",可见她为此做了不少努力。除此之外,杨氏还为武则天打探前朝消息,不惜一切为她排除异己。当她从袁公瑜口中得知,裴行俭说:"立武昭仪为后,国家之祸必自此始"时,就立即向女儿汇报。不久后,裴行俭就"坐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也算是为武则天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
武则天封后一段时间之后,杨氏的外孙女魏国夫人开始在后宫兴风作浪。由于身为外戚,魏国夫人时常出入宫禁,再加上年轻貌美,善于取悦皇帝,渐渐地"亦得幸于上",而武则天作为皇后的地位受到威胁,而且占有欲很强,自然对此感到"深恶之"。杨氏颇有爱女之心,对武则天尤甚,于是后来"以鸩除之",用毒酒除掉了自己的外孙女,为武则天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诸如之类之事,数十年来数不胜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母亲杨氏在武则天称帝改制的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后来武则天发迹,对杨氏大加封赏,各种尊荣财物赏赐数不胜数。
除了周围人的襄助,武则天自身的资质和能力也非常硬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吟诗对句,信手拈来,谈史论政,无一不通。这样的才学放之古代乃至于现代社会,都是非常惊艳的。有一次李世民在校场命令士兵演武,演武结束后他问在场的大臣还有当时的太子李治说:"天朝太平,朕今演武所为何事?"
在场的大臣众说纷纭,有为太宗歌功颂德的,也有称赞贞观之治的,又或许是猜测太宗宏图之志,欲征服天下的,就连太子也未曾猜中他的心思。此时太宗又问武则天:"你以为朕意欲何为?"武则天答道:"如今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圣上命士兵校场演武,乃是为了震慑四方,扬我国威,使太平永驻天朝,使我大唐臣民永享安乐。"李世民微笑着赞许道:"媚娘若不是女儿身,必为我大唐社稷之栋梁啊!"武则天一代女流,却能洞察太宗之心,又见识非凡,胸中韬略不让须眉,这也是她能够临朝称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卓越的才能之外,出众的美貌是武则天的又一个优势。前文提到过,武则天初入宫时面见太宗,其容貌已获得太宗的嘉许。后太宗驾崩,武则天作为他的才人,按照宫规应前往感业寺为尼,按理说应该是此生再与尘世无缘。可是因为她姿色非凡,先帝在时便让还是太子的高宗魂牵梦萦。
尽管武则天出家为尼,仍然让高宗李治念念忘,直至后来李治在循例前往感业寺进香之际,借机与武则天会面,又看了武则天的"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一诗,这才使得武则天后来有了出寺入宫,为妃为后的机会。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就算是今天,"美貌加上任何一个特长都是王炸"这样的说法也非常具有说服力。如若武则天没有出众的美貌,恐怕很难让高宗对她恋恋不舍,不顾朝野上下反对将她立为后妃,而没有高宗的襄助,武则天就很难有后期的成就。
结语:
武则天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她能够成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无疑是和自身的优秀品质,不断努力以及亲人夫君的襄助是密不可分的。她的成功经验和处世哲学,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武则天女皇之路》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