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1127年,北宋爆发"靖康之变",当朝皇帝宋钦宗被金人抓走,北宋宣布覆灭。 在世人将北宋的灭亡之因归到金人来犯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北宋是否在自取灭亡。而除了宋钦宗昏庸无能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即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变法中的权力内斗。 图源网络 要知道,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以"商鞅变法 "开始秦国的崛起之路,最终一统六国,稳坐霸主之位。 可见"变法"初衷是为了国家繁荣昌盛,但是,北宋时期的变法,却成了加速其灭亡的罪魁祸首。 司马光与王安石各有什么样的不同主张?又是如何导致北宋帝国的衰落呢?先来后到,同为变法者却主张不同 图源网络 如果说北宋时期的变法,大多数人们都会说出"王安石"的名字,但是,司马光却在他之前,已经在朝中主张"变法"。 另外,两人所在时期的北宋皇帝宋神宗 ,也是第二个支持变法的皇帝,而宋仁宗 则是第一个提出的皇帝。 那时,正是宋夏战争后期,国库亏损,甚至到了宋仁宗不得不自掏腰包贴补三司支出的程度。无奈之下,只能由范仲淹与欧阳修担起改革的重任,"庆历变法"就此开始。 图源网络 然而,变法一开始,范仲淹与欧阳修率先内斗起来。 范仲淹提出"精简官员队伍、降低官员福利、严格控制新进官员数量" 等减少"冗官" 现象的发生,后又改募兵制为府兵制,抑制"冗兵"。 虽然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国家赋税的收入,但是由于损害了不少达官显贵的权益,自然也受到不少反对的声音。但是,谁也想不到,欧阳修会调转枪口,"炮轰"御史台和两制官。 图源网络 用现在思想来理解的话,相当于国务院宣布改革,但中央办公厅与最高检察院却成了第一批被调查的地方。而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内斗 ,也导致不少改革的中坚力量就此流失,连范仲淹都遭贬,再无重回朝廷的道路。 图源网络 因此,宋仁宗时期的改革变法,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的结果。而宋神宗上位后,心怀天下,想要文治武功,走向国富兵强的盛世,但是,空空如也的国库,却如一盆凉水,浇灭他准备大展拳脚的信心。 司马光(画像) 彼时,司马光 作为宋仁宗时期就高中进士的谏官,早早地看出大宋的财政困境,虽然不如范仲淹与欧阳修那般声名显赫,但也向宋仁宗递了无数道札子,说:"臣恐国家异日之患不在于他,在于财力屈竭而已矣。" 可是,宋仁宗的改革念头并不坚定,见边境战事逐渐停歇,财政情况也得到些许缓解,直接大手一挥,停下了支持改革的举动。而司马迁满怀改革之法,却无处可施展。 司马光(雕像) 宋神宗时期,他又上书奏明自己主张的改革之法 :一是停止官家滥赐;二是由上自下地实行勤俭之法;三是减少冗官冗兵,肃清贪官污吏。 这一套经济改革之法,完全撞上了宋神宗的改革心思。很快,司马光被提拔到御史中丞的高位上,正式担起改革变法的主持者之任。但是,他的文人性格也由此暴露无遗。 对于司马光,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聪明才智可见一斑。但是,他过于清高,甚至多次拒绝宋神宗推荐的理财能人,还否定皇权推进变法。 图源网络 这天,宋神宗再次耐着脾气,对司马光说:"朕旦有任命,朝野议论不止,恐非好事。" 意图加强中央权威,巩固皇权后更好开展改革变法。 然而,他却一如既往地反对:"尧舜尚且难以知人善任,陛下新登大位,若任用奸邪绝非社稷之福。" 司马光(画像) 要知道,宋神宗变法的目的是解决财政危机,而司马光虽有改革之法,但无理财之能力,而且羞于谈钱,更是拒绝宋神宗提出的一切协助之法。他的行为,令宋神宗直呼:"百无一用是书生。" 宋神宗不再信任司马光的改革后,转眼搜罗起主持变法的新人选 ,很快瞄到了王安石的身上。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 也是一名在宋仁宗时期要求变法而名声大噪的人。不过,最让他出名的是高中进士后在地方为官,从未因职权谋利,而且多次拒绝朝廷为他安排的"肥差"。 有些人说王安石此做法是为了沽名钓誉,但是朝廷内有欧阳修与范仲淹等一众改革名士,他洁身自好,不想加入任何派系之争,因此选择韬光养晦。 终于,王安石等来了机会。在好友韩维的举荐下,他进入宋神宗的视线里,得到召见。 图源网络 "如果让你执政改革,你会怎么做?" 面对宋神宗开门见山的询问,王安石毫不犹豫地回答:"变风俗,立法度。" 其实,在司马光的变法上,虽为改革,但步子迈得太小,只要"小有成就"即可。但王安石不同,要求"大改",对翻天覆地的变化胸有成竹,而他的思想,正好呼应了神宗想要改革的强烈欲望。 王安石(画像) 没过多久,王安石在熙宁元年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还成立,置制三司条例司,彻底拉开变法的序幕。 第一把火是"均输法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类似于与现在的弹性税收。 当时的宋朝没有完成税收货币化,收税是基本上都是物品,比如马匹、粮草等等,因此,当百姓购买这些物品交税时,往往要花上比物品贵出几倍的价钱。 图源网络 而王安石的解决办法,是实物充沛时用物品交税,而实物不充沛就交钱。普通百姓该交应交的税,而国家也能收回更多的税,但原先赚差价的中间商却损失惨重。 而第二把火则是"青苗法 "。 图源网络 封建社会的阶级差距巨大,特别是农村中盛行"高利贷",而"利滚利"更是成为了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原因。因此,当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后,由政府出面,以田中青苗为"信用保证",贷款给农民,而贷款利息仅是"高利贷"的三分之一。 如此一来,国家利用贷款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而农民也能有田可种,避免走向破产的悲凉结局。 图源网络 另外,王安石还推出兵改、科举制变革等一系列的措施,对当时的国家事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是,他在学术上的造诣极高,给后世留下许多朗朗上口的诗词,但在改革目标上太过理想化,极易出现激进情况。 不过,搅动整个朝政的契机,是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那场著名争论。政见不同而争论,最终两败俱伤 图源网络 其实,王安石与司马光私交颇深,曾同在包拯的手下做官。但是,政见上的不合,让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特别是王安石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后,司马光一路遭贬,渐渐退出朝廷重臣的位置。 图源网络 但是,王安石过于激进的变法,侵犯到保守派的利益后拉开党争的序幕,而司马光也加入到反对王安石的行列中,还说:"王安石之改革,与桑弘羊者流蒙骗汉武帝时采用的伎俩无异。" 这里要作一下解释,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不能仅仅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来定义。因为他们都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希望国家富强,这也对历史的认知不是"非黑即白"的原因。 图源网络 而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原因,是看出了他变法必定会失败的结果。 比如"青苗法",风调雨顺时作为农民周转的渠道大有益处,但是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官府推责,只能由农民买房买地,偿还贷款;再加上有些官员中饱私囊,欺上瞒下,提高利息,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图源网络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司马光的猜想,很快被一一验证 。 起初,宋神宗看到王安石变法后的益处,不顾众人反对,支持其变法,直到一幅《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被递上来,上面描写的是王安石变法天理不容,才会有极端气候下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 宋神宗(画像) 更让神宗没想到的是,安排这一切的人竟然是背叛王安石变法的郑侠。 要知道,得民心得天下,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得放弃王安石。然而,前脚刚废新法,后脚就下起倾盆大雨,更坐实了王安石变法遭受天谴的言论,百姓纷纷奋起攻之。 图源网络 此时,政治局势再次洗牌,司马光重回朝堂,对王安石一派展开强烈的攻击。最终,王安石被罢相,黯然神伤地退居金陵旁,余生寄情山水,再不问政事,而宋哲宗继位后,贬司马光,还剥夺其谥号。 图源网络 然而,这番折腾后,不仅让北宋农民遭受压迫的局面变本加厉,还造成北宋朝堂内不同派系为个人利益而争斗不休,导致北宋君臣不合,文武积怨已久,最终换来灭亡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