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完成了扫六合、一天下。但如此强大的秦国却是"二世而亡"的结局。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而在翻阅史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早在秦朝灭亡以前就记载过很多次有关秦朝灭亡的预言,而这些预言在后来竟然一一应验,难不成这些预言果真如此准确?亡秦者胡 《史记》为汉代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所作,该书距离秦代相差时间不远,且据学者考证,其内容也多为信史,因此本次主要选择此书中记载的有关秦亡的预言进行分析。首先是卢生所说的"亡秦者胡也"。 此话单拉出来一看,很容易让人不觉产生联想:亡秦的是"胡",那不就是胡亥吗?我们知道的历史上秦就是灭亡在二世胡亥手中的啊。这预言真是神了! 但做如此想者,其思维其实是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思考逻辑,那就是先假定了该条语言为真,然后再去用相关的历史事实去附会。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不恰当的,现在让我们把这句话重回当时的语境来看看。 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时是秦始皇让这位卢生去为他寻找仙药,但卢生并没有找到,为了自保,他于是向秦始皇奏录图书,然后说下这句"亡秦者胡也"的预言。 这个"胡",其实我们抛开我们已知的既定史实,回到秦的那个时代,仔细思考,其实不难推测出,比起"胡亥",这说的大概更可能是北边的匈奴。 而且当时秦始皇刚从北边北巡归来,卢生应是从这个举动中推测秦始皇也许本就有意北伐匈奴,故才刻意如此说。而且之后秦始皇确实就发兵攻打了匈奴。亡秦必楚 该句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是范增对项羽的父亲项梁讲的,全句是:"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读完整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这话说出的背景其实更多是出于楚对秦的仇恨。 秦始皇虽然以武力强行统一六国,但原六国人欲重新分裂以复旧国的心思在短时间内无法平息。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即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说法。 因此比起预言,或许我们更该说此话本身更多地是代表着当时的一种事实,或是秦亡的一个历史推动因素。陈胜、项羽、刘邦,这三位对秦亡有重要意义的人都是楚人。我们由此可见楚地反秦势力之大。 秦灭六国虽然速度快,但六国的反秦势力和反秦的情绪却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压制住。而六国之中,又以楚国的反秦情绪格外强烈、力量格外强大。 战国后期,楚国虽然也走向衰落,但在关东六国中还是最强大的。长平之战后,六国中唯有楚还能与秦国相抗衡。《战国策·楚策》虞卿对魏王说:"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 秦灭楚,经过了更为长久的艰苦战争。并且楚被灭后,其潜力仍在。所以在秦末才能陈胜振臂一呼即得百应,形成灭秦的巨大反抗浪潮。 《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反应了秦始皇对于楚地不稳定因素的忧虑。他常说"东南有天子气",由此东游以厌之。秦亡之因 关于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何速亡,历来也为人们所关注。汉代的贾谊著《过秦论》,将其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认为是因为秦在统一后没有实行仁政。 秦的暴政无疑是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时刑法十分严苛,百姓动辄触律犯罪,"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 不过汉人认为秦是推行法家思想才导致暴政这种观点却并不恰当。法家思想并不必然导致暴政,法家思想也并不提倡暴政。 虽然,法家思想中确实有诸如"轻罪重罚""以刑去刑"等这样的观点在,但是已有学者指出:法家的"重刑"目的是为了防止"重罪轻罚",而不是无原则的滥刑。 除此以外,法家思想中也有对于"暴"的论述。韩非认为:"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法家是"仁"与"暴"都反对的,认为这二者都会导致亡国。由此可见,法家也并不提倡暴政。 再次,秦并不单一的只将法家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比如,阴阳家的思想也在秦的统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本人即迷求长生,多次派人去海外为自己寻仙求药,上述的卢生也是他派去寻找仙药的方士之一。 再比如,秦始皇还利用五德终始说来更改制度。根据五德终始说,周为火德,秦代周即为水德,秦始皇于是按照水德对应的种种因素去配置制度,比如颜色尚黑,数字崇六等等。 除了暴政、法家思想对秦灭亡的促成作用的讨论,还有学者认为北伐匈奴是秦亡的重要原因。该学者认为,秦北伐匈奴的成果是有限的,但是对秦帝国产生的影响却是后患无穷。 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北伐匈奴是秦始皇统一时期战争政策的继续。由于北伐战争的需要,统治政策的重心始终无法转移到稳定统一局面、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上去。战争造成了大量摇役征发,不仅破坏了社会生产,而且还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话题说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又会想起我们上面所说的所谓第一条"预言"。如按方才所论伐匈奴致秦亡的观点来看,似乎这预言又有几分"神"了。但是,对于秦亡原因的讨论本质上仍都是我们的"后人之见"。 这种讨论一方面本身就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站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以事后事外人的角度来看也许能比当时当事人更为客观。 至于处于当时时代的卢生是否能有于庐山之内即窥见庐山真面目的境界,这恐怕也需要我们在心中保留一些质疑。秦的历史评价 秦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也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秦的统一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共同体意识。因此秦虽速亡,但在秦之后的汉帝国保持了长期的统一。 时至今日,我们仍称自己为汉人,汉民族成为中国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民族。这不能说这一点与秦汉时的统一无关。秦汉的统一促成了中原地区共同身份、共同血缘的认同。 其次,秦的制度也为后来王朝奠定了一个模式。汉代秦,不因其政但承其制。秦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中央集权等,虽在之后的各代王朝因为时代变迁发展的需要而有所改变,但是其基本模式仍然如此,甚至被认为是不可变更的。 比如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虽然在一些动乱时期会发生扭曲——两晋南北朝时皇权衰微、士族力量成为主导;唐末五代藩镇格局,中央力量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等,但是各朝代的统治者、士大夫们却大都以将王朝恢复到"秦制的基本框架"下为自己的目标。 无可否认,秦对于之后一直到近代开始前的中国的影响都是深重的。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从《史记》中选出的两则所谓预言,"亡秦者胡"和"亡秦必楚",其应验前者更多是后人附会所致,后者则本身即不能算是预言,或可更多的将其视作历史条件本身。 至于秦的灭亡,他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历史合力发展的结果。他的灭亡有其特有的历史因素和历史背景。 其暴政对灭亡产生的影响自然无可辩驳,但不可将这种暴政就简单理解为法家思想作用的结果。秦发动的对匈奴战争也加速了秦亡朝的灭亡,但也并不能表明卢生所说"亡秦者胡"就是预言准确。 而通过"亡秦必楚"和诸多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窥见秦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是其统一的表象之下仍然浮动着诸多不稳定和反叛因素,其中又以楚人最为突出。 另一方面,秦虽亡,秦的制度却没有在短时间的消亡。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强的传承性,正如皇帝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年左右。也正因为这种制度的传承性,我们后人在观测历史、对历史品评价的时候需要极为审慎。 我们可以赞叹长城之雄伟,但无法赞叹长城所成之因,因为其下掩盖的是极为残酷的暴政。也许后人会因长城的防御作用而获益,但对于当时的秦民来说,那无疑只有灾难。 参考文献 杨丽《秦博士卢敖考述》 田余庆《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乔松林《秦亡于法家说质疑》 李福泉《北伐匈奴是秦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