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连绵数千年不断,其实的确是"两岸三地"加上全球离散华人多少的共同信仰。不过较真的话,这四五千年从何时数起,一般人会说是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由三皇五帝开始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那其实中国文明史也是神话式的开端。 20世纪初就有一批学者包括顾颉刚、胡适等人形成的疑古派,他们认为被接纳为信史的很多中国古代史,其实是神话,很多是后来编造的。 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念,引发大辩论,支持和反对派都十分强烈。"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从战国到西汉,伪史充分的创造,在尧舜之前更加了许多古皇帝"。疑古的传统又是很远古,法家学派在春秋战国已经在讨论,韩非子认为儒门学派事奉的三皇五帝历史源头,一点也不神圣,尧舜之间没有真正襌让过,是权臣胁迫废帝,被儒生神圣化而已。韩非子也是疑古的。 "几千年‘的说法当成定见随口抛出,多盛行于历史学科的门外汉之间,即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一般人问,什么是真?通常是指有文字记载。那起码虞夏时期是不计算,也会被说成"伪史"。商应该不是国家,与周一样是邦。去到秦始皇称霸,那才是一个国家,所以一般比较保守的讲法,这东西有多久?讲大一点,可以是约2000 年。清末革命家谭嗣同在《仁学》一书就讨论过"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的问题。 再细分一点,每个"朝"之间也不一定是线性传承关系,甚至可以是毫无关系。这中间每一个关节拆解进去,都能耗尽人们一生。正如我们普遍觉得日本是古代接受中华文化,也把中华文化圈算上它一份,但当你深入的时候又会觉得"现实比理想复杂",因为日本汉学家(受孔孟之学影响至深的一群人)都在不知觉或自觉地置换一些解释脉络,令事情看似一样,但其实大异其趣。 到了江户时期,不少汉学家在推行儒学的本土化,他们拥孔批孟,不承认后来渗透着佛学和道论的宋明理学,在谁是野蛮人的问题上进行了颠覆:日本才是继续孔子尊君之道的文明国家,西边才是野蛮人。 对他们来说中国不只是种族上都不同,连文明也没有守住,怎么算都不能说几千年一脉相承。日本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甚至形容,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之后,其实是中原人口一次生态和人口大灭绝,是一次"世界末日",所以后来"北方蛮族"进入中原,全面取代旧中国人。核心都不一样,等于灭亡了一次。整个中国是鲜卑化的,所以后来大有可为的杨坚,娶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七女独孤氏发迹。李渊是独孤氏外甥。他们的家庭是一个种族冲突的反映,子嗣得以继承新的文化。杨坚一开始侍奉的北周政权,太祖是宇文泰,鲜卑人,据说来自现今蒙古呼和浩特。 中国文明几千年从不间断,众说纷纭,但这问题又在世界范围引起了热烈精彩的讨论和研究。 最近看台湾讨论舍利子,重读韩愈那篇《论佛骨表》,讲反对皇帝沉迷佛教,但里面说到"黄帝在位百年,寿命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寿命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寿命九十八岁…"以古代人类生存环境和医疗水平推算,这个寿命很明显是神话,但也好像被记载于"历史"。 更加远古中东文明的神谱,初期也有一些统治数千年数万年的君主给记载下来。也有文字,也是"历史",但人们也当作是一种研究该文明思想世界的门匙。历史与神话及传说总是有一种微妙秘密的关系。 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历史和历史学的分别,没有搞清楚历史课里面,实际是疑点多于结论,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要辩证看待。这个学科其实是在培养人要有适当怀疑精神。当你是讲求灌输一个不能质疑的结论,那其实是就不是历史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