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起"宝宝打人",我就会想起我的小侄子,他就特别喜欢打人,而且是任何人都打,父母、长辈、陌生人、小朋友等等,任何招惹到他的人,都在攻击范围内,而且攻击触发点很低。 记得有一次陪他玩游戏,中途手机响了,我就让他先自己玩,结果电话打到一半,我突然眼前一黑,后脑勺传来剧痛。 原来是小侄子见我迟迟不陪他玩,就拿玩具狠狠砸了我一下。 我跟他妈妈说,孩子平时也有这样的习惯吗? 弟媳说:是啊,不是说两三岁的孩子都叛逆吗,我也没怎么管。 后来,弟媳给我打电话:"姐啊,孩子现在有点不受控了,在幼儿园和小区总打人,怎么办啊?" "叛逆期"的概念,很多家长都知道,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打个人具有攻击性,很正常。但是,这个概念也挡住了家长判断真相的道路! 孩子打人有攻击性,并非小事 父母总喜欢站在自己孩子角度说话,认为这个是小事,是年龄段的特点。如果家长不及时发现原因 ,找到解决方法,会孩子的影响很大。 1、扭曲孩子的认知 《孩子早期性格的秘密》一书中说:看见别人手上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采取暴力手段抢夺,事后还没有得到应有惩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这样的扭曲观念:暴力=收获。 儿时抢真苹果,长大就能抢假"苹果"。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对意大利一家管教问题儿童的机构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从来都是小时候行为的扩大! 我有个邻居的孩子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很娇惯孩子,任凭孩子打骂,总认为自家孙子有本事。后来孩子到了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小区玩,看到一个老人走得慢,挡住了他道路,上去就推了一下。因为他的认知世界是"跟奶奶一样的人,都是可以推的。" 2、遭受他人孤立 一言不合就动手,这样的人本事再大,他人也会自觉远离,相对于外在利益,人们最重视的永远是人身安全,毕竟谁都不想有命赚没命花,那样还不如不赚。 《幼儿心理分析》中说:总喜欢打人的孩子,通常会遭到集体的孤立,他们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更别说合作伙伴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心理必然要出现扭曲。 人类作为社会性生物,不可能离开集体,家长可以保护他们一时,却无法保护他们一世。 3、人身安全受威胁 总喜欢动粗的孩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也很脆弱,万一哪天碰到比自己更难打的,是不是要倒霉? 别说孩子,家长也没有想到这点,还骄傲地以为"我孩子以后不会被欺负!" 幼儿充满攻击性,不全是不懂事与叛逆 低龄儿童犯错,家长的借口大部分都是:年龄特点,叛逆不懂事,长大之后肯定就不这样了。如果孩子小时候喜欢打人,长大之后最多有所改善,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他们打人也不能全部归咎于年龄小、不懂事与叛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ednick所描述的那样,在某些情况下,孩子会用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身观点。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想打别人,只不过是在用这种方式进行社交,就是手段有些偏激罢了。这种情况,孩子的社交力就要加强了 现实中,家长很难分辨,我的孩子常常打人,到底是叛逆期,还是"社交力"差。 《儿童行为性格分析》一书中说:叛逆期的行为是有时间限定的,如果迟迟不见改善,那么可能是孩子的某种能力出了问题。 所以,如果孩子打人,有攻击性,只是在一段时间内,那么家长无需担心,这是真正的叛逆期行为。 我家孩子就是在两岁的时候,非常喜欢推人,但是这种状况就持续了一个月,就消失了。但是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一直存在,那么家长就要开始重视孩子"社交力"出现问题了。培养孩子的"社交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喜欢动粗的毛病 在《童真世界》的作者认为,如果孩子认为他们孤独,没有安全感,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改变孩子行为,就要提高他们的"社交力"。 1、多带孩子去交朋友 《人性的弱点》中有讲,长时间脱离集体,缺乏社交,会导致自闭,孩子心理素质的发育不够完善,反应会更加明显。 因此,妈妈要多带孩子去游乐园、朋友聚餐、公园之类的场合,先让孩子认知、适应交友,不至于未来在他人面前惊慌失措,说白了就是在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越不去做,越不知道如何去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带孩子交朋友,扩大社交范围,有利于提高他们社交力。 2、教会孩子表达需求 《婴幼儿发育的里程碑》说:孩子表达的方式很多,不仅仅是语言。如果语言不能达到目的,孩子就会动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社交力"的基本工具也是语言表达。 开篇中,我的小侄子,我从根本上分析了一下,孩子有攻击性,是因为孩子孤独,不懂得如何个人沟通交流,所以他在希望我陪他的时候,会打我,告诉我他需要我。 后来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再打人的时候,问问他想要什么,然后告诉他怎么用语言表达,而不是用暴力。 一个月后,小侄子的行为果然改善了很多。 3、犯错就得挨罚 "社交力"不仅仅是对外,还有孩子的一种自我认识。让孩子知道自己犯错,有助于帮助他们提高如何跟别人打交道。 在孩子的交友过程中,他们总会闹出一些问题,对此,家长决不能纵容,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从源头开始扼杀。 尤其是涉及到个人品德方面的,例如说谎、打人、说脏话等等,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这些错误行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4、教会孩子分享 人们都喜欢跟爱分享的人相处,在社交领域,小气是最大的忌讳。 然而,没有人天生喜欢分享,毕竟从进化角度来讲,自私才是最利于生存的策略。 至于如何纠正孩子小气的坏毛病,办法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复杂,其实很简单:从平时做起,每当看到孩子不分享行为时,就训斥他们,反之,可以给予口头或者物质奖励。 习惯一旦养成,会伴随孩子终身。 提高孩子社交力最困哪之处:孩子缺乏安全感 某些孩子喜欢打人、骂人,与人们熟知的原因都不一样,他们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心理极度敏感。 很多学者认为,对于婴幼儿来讲,生理上的伤害,都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可是心理上的伤害却能一直潜伏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干扰他们的人生轨迹。 很多孩子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习惯性动粗,不喜欢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人,社交力自我封闭。 家长必须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先找出问题的源头,是房间布置不对,还是保姆对其施加了暴力,亦或是父母的不良行为伤害到了孩子? 问题被解决之后,安抚流程至关重要。 原则只有一个:用爱去感化他们,其他人来都不好使,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 父母可以陪孩子玩游戏,带他们出去旅游,哪怕是简单地在一起看电视,都能融化"坚冰"。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养一只宠物,最好是暖系萌犬,效果最佳。 总而言之,孩子打人有攻击性,家长要从多方面分析原因,千万别以为孩子是叛逆而耽误对其社交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