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武汉江夏撤区设市或设武昌新城的必要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势头强劲,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省内鄂州、随州相继撤县设市,尤其是毗邻的鄂州,对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干部群众触动很大,纷纷要求撤县设市,历经三次申请:
一、申请设立武昌市:
1992年5月8日,武昌县人民政府上报《关于要求建立武昌市的报告》。6月13日,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联合行文,同意设立武昌市,7月17日,副省长张怀念签发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昌市的请示》,上报国务院。
10月13日,国家民政部领导明确答复原则上同意武昌县改市,但不能使用"武昌"这个名称,因为武汉市已经有一个武昌区,再设立武昌市就重名了,违反了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要求武昌县重新决定设市名称,并逐级报送补充文件备案。
二、申请设立江夏市:
1993年4月24日,经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认为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始设沙羡县,是武昌建县之始。武昌县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1912年一直称江夏县。在历史上知名度很高,在国内人民群众和港、澳、台胞及海外侨胞中印象较深,以"江夏"作为市名历史悠久,含义健康,有利于江夏市的对外联系与交往,湖北省民政政厅同意设立江夏市,行函转呈国家民政部。
次日,县相关领导人赴京向民政部陈述重新更改市名的缘由。部领导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于12月28日作出有关批示,同时要求必须补齐各级政府对改设江夏市的正式公文,指派专人直接送达民政部,后因种种原因,设立江夏市搁浅。
三、申请设立江夏区
在认真总结前几次申报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慎重研究了"撤销武昌县设立江夏区的行动方案"。
1994年6月27日到7月1日仅5天时间,市政府、省政府就相继完成了行文上报的工作。
1995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出国函(1995)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的批复》。
1996年3月28日,武汉市江夏区挂牌仪式在区政府大礼堂举行,湖北省民政厅厅长宣读了国务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武昌县设立江夏区的批复》。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词,并为江夏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授牌。
时至今日,江夏区已设立近27年。
奇怪的是,江夏区发展得最快、最好的竟然不是区中心与市中心接壤的区域,而是位于东北角,曾经的偏僻地带,后被托管的东湖高新区,以及与之无缝衔接的藏龙岛产业园,原因就在于地理决定经济:
横在江夏区与市中心之间的三大湖泊,尤其是面积巨大的汤逊湖,极大的阻碍了发展,而东湖高新区则是与市中心无缝连接,一马平川。
于是江夏区虽然名义上划归武汉,实则长达近27年孤悬于武汉南部、汤逊湖南岸,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大量居民吐槽江夏发展停滞。
因此,江夏封闭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江夏更多的只能靠自己独立发展,自力更生,前不久公布的《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中的"汤逊湖组团"只有江夏区自己,也说明了江夏的确是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对待的,而独立发展有两种方案:
一是撤销江夏区,设立地级江夏市,这是江夏30年前的夙愿,并且当时就已经得到了湖北省民政厅的同意,国家民政部的支持。
江夏区目前是副厅级,设地级市后将升为正厅级,更加有利于江夏的发展建设,例如江夏将拥有自己的火车站,市内交通也将更加完善。
二是以庙山为中心,联合周围的纸坊、大桥、藏龙岛、五里界,设立武昌新城,这也是对接东湖高新区、武汉新城的必经之路,能大踏步加速两区融合。
同时,武汉东有武汉新城、北有长江新区、西有军山新城,唯独南部还缺少一个发力点,设立武昌新城将能填补这一空缺,平衡各地区发展,体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担当。
以上两种方案,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点赞、转发,支持原创作品,私信我可入"武汉研究院群"交流、探讨。
(引用或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保护原创知识产权)
#武昌##江夏##武汉新城##东湖高新##光谷##纸坊##庙山##藏龙岛##大桥##五里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