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七年,即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了后周柴家的天下,建宋代周,史称"陈桥兵变"。 但奇怪的是,赵匡胤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却实行的很顺利 ,根本没死几个人。就像平常吃饭喝水一样,即平淡又自然。 赵匡胤是如何做到这么顺利地代周立宋的?朝廷官员和百姓又为什么没有反抗? 太祖赵匡胤的为官生涯 赵匡胤之所以能顺利地代周立宋,而且没有太大的反抗声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赵匡胤自己本来就是后周的官员 ,天然便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一、投身军旅 赵匡胤为涿郡人,于后唐天成二年在洛阳出生。赵家本身便是军旅世家,家里世代为将,拥有丰富的打仗经验。 所以赵匡胤从小便开始习武健体,好为后面征战沙场做准备。不过赵匡胤成年后并没有一开始就投身军伍,而是游历四方,增长见识。 后汉时,赵匡胤游历到襄阳附近,因为身上钱财无多,便蜗居在襄阳的一个寺庙内勉强度日。也正是因为在寺庙的日子,使得赵匡胤认识了不少和尚。 其中有一个精通数算的老和尚见赵匡胤一身本领,就此荒废十分可惜,便经常劝导他,好男儿何不出去闯荡一番,建功立业,好光宗耀祖? 一开始,赵匡胤根本不愿搭理和尚,对他的话也没有在意。可时间一久,赵匡胤见老和尚数算本领很好,便逐渐敬佩他,也开始愿意听他的建议投身军伍,建功立业。 经过老和尚的分析和指导,赵匡胤投靠了后汉枢密使郭威,跟随郭威四处征战沙场。 二、屡立战功的赵将军 赵匡胤跟着郭威四处征战,立下了不少功劳。等郭威建国称帝后,赵匡胤的身份也水涨船高,成为了开封府马直军使 。 但好景不长,赵匡胤跟随的郭威在广顺三年便去世了,他的儿子柴荣即位,改国号为显德。显德元年柴荣即位后,其他的国家认为有机可乘,便开始骚扰后周的边境,企图入侵后周。 不久北汉和契丹的联军入侵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在泽州高平和北汉联军决战,赵匡胤也在其中。 仗打到一半时,因为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导致后周军队一下处于下风,变得十分危险。 在关键时刻,全靠赵匡胤振臂高挥,鼓舞将士士气,一举扭转了战场劣势,使得后周成功打败了北汉联军,保住了国家的安危。而赵匡胤也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一举成为了中高层将领。 其后赵匡胤在跟随柴荣征讨南唐中屡立战功,被柴荣封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成为了后周最出名、最能打的将军。 所以,后面赵匡胤之所以能顺利代周立宋,跟他" 三朝元老 "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他后周官员的身份,使得他能够顺利接管后周的皇位,而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和多数人的反抗。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当然赵匡胤后周官员的身份,仅仅是他代周立宋的辅助条件,他能顺利代周立宋更多依靠的是当时独特的社会环境 。 一、历时长久的社会动乱 自公元907年,平定了黄巢叛乱的大将朱温逼迫唐哀帝退位后,那个繁荣昌盛的大唐便成为了历史,中华大地再一次陷入了动荡之中。 朱温逼迫唐皇退位后自己建立了一个国家,名为"后梁",朱温为开国皇帝。见朱温自己登基称帝,其他的节度使也纷纷效仿,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一时间,那个统一的大王朝便变成了诸多的小诸侯国,中原大地也恢复到了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 本来朱温建立的后梁是各个国家中最有实力的,也是最有希望统一全国,建立新王朝的。但可惜的是,朱温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给背刺了。 朱友珪弑父登基后,第一时间便是打压他的其他兄弟,防止他们跟他抢皇位。这样一来,本来最有希望结束战乱的后梁在朱友珪的统治下变得平庸,直到被其他人覆灭、取代。 等到后梁灭亡后,其他的任何一个国家更是没有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实力,所以导致战乱一直存在,完全陷入了各国互相战争的泥潭里。 二、政权更迭过快 长久的战乱,除了导致民不聊生外,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政权交替十分迅速。 比如唐朝灭亡时,整个中原大地共有十几个政权,其中有晋王、蜀王、楚王等强大的政权共十个,后梁更是占据中原这一块最肥沃的土地。 可等后梁被灭后,在他的尸体上先后建立了后晋、后唐、后汉、后周四个政权。而且每个政权的存在时间都不长,就比如赵匡胤生于后唐,历经后汉,成名后周,再到自己建立宋朝,这四个朝代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 连最强大的后梁都是这样,可以想象其他的分裂政权。他们的政权交替只会更快,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只会更短。 所以在这种政权交替频繁,国家覆灭司空见惯的社会里,百姓会在意自己生活的国家是后周还是大宋吗 ? 而那些官员,可能刚当官时国家是后唐,等当了几年后又变成了后汉的官,甚至等自己退休后,发现领的却是后周的退休补贴。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对于一个国家有多深的感情,实在是难为他们。 所以赵匡胤能顺利代周立宋,而没有遇到大的阻碍,正是得益于这种环境。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对于更换国家早就习惯,他们早已厌倦 ,已经没有反抗的心思和能力了。百姓对于统一的期待: 不过百姓习惯于改朝换代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在经过多年的战乱后,百姓对于统一的期待也是赵匡胤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年幼的皇帝 后周皇帝柴荣在世时,是最有希望结束战乱的君主,甚至可以说他离结束战乱,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只差一步之遥。但遗憾的是,他却不幸早逝。 柴荣虽然早逝,但他也成功地在民众的心中种下了一个"统一"的种子,让普通百姓对统一有了一个概念。每个百姓都希望快点结束战乱,过上平静祥和的日子。 但柴荣英年早逝后,他即位的儿子又仅仅只有七岁。明眼人都知道,这么年幼的皇帝是不可能带领他们结束战乱,带给民众幸福的,甚至还可能给国家带来动乱。 所以对于百姓和官员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利的。而这,也导致了柴宗训一上位便面临着国家动荡的危险。 所以赵匡胤发动兵变时,没有太多的人出来阻止,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能结束战乱的人,需要一个人来带领他们统一天下。 二、善于造势的赵匡胤 当然如果单凭百姓对统一的渴望也是很难使后周灭亡的,毕竟柴荣给自己儿子也留下了帮忙治国的能臣,可以帮助柴宗训度过最危险的时期。 但柴荣没想到,攻破堡垒的往往是内部人员 。 作为一个生在战乱时节的赵匡胤,心里自然也有建立国家,自己当皇帝的念头。只在郭威时期,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校官,要地盘没地盘,要人没人,当皇帝不过是无稽之谈罢了。 而到了柴荣当皇帝的时候,不管是能力还是正统性,赵匡胤相比柴荣还差十万八千里,他只能先藏着自己的野心。 等柴宗训上位后,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先是炮制谣言,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真龙天子",用以迷惑百姓,让百姓慢慢的接受他,为自己代周奠定基础。接着他又借道教的影响力为自己造势,编造了一个"陈抟"的故事,为自己当皇帝铺垫。 后面他还对兵变做了严密的安排,要求士兵不能拿百姓一丝一毫,对百姓做到秋毫不犯,以此来表现他的爱民如子,降低百姓对抵抗力。 在赵匡胤的一系列操作下,整个国家早就流传了赵匡胤才是真龙天子的谣言,百姓对他当皇帝也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 所以等他真的兵变当了皇帝后,后周整个国家的抵抗才会这么小,赵匡胤才会顺利地代周立宋。总结: 在大唐灭亡后,整个中原大地连续不断的动乱了几十年。百姓深受战乱的痛苦,他们希望出现一位真龙天子,带领他们结束乱世,建立一个统一安全的国家。 至于这个人是谁,既重要也不重要。反正在他们心里,相比七岁的柴宗训,体现过自己能力的赵匡胤无疑更加符合人们心中的"真龙天子"。 也许我们会觉得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对于生活在战乱年间的百姓来说,能让他们吃饱,能结束战乱的赵匡胤就是明君 ,就是正确的。 也因此,赵匡胤能顺利代周立宋,是时代和民众的选择。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