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书会:八百年老汤熬成的文化盛宴·传播篇 获批国字号 走向全世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这些年,到过胡集书会的"老外"有很多,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地的学者、游客。 1989年胡集书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石清照(左三)来访,山大教授李万鹏(左二)陪同 李建国 摄影 现如今,身边出现个金发碧眼的"老外",不足为奇。但当年,却是个"西洋景儿"——在1989年初胡集书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石清照教授来做调研,她本人成了最受书迷追逐的"明星"。 在书会前一天的联欢会上,石清照大大方方,表演了新学的山东快书《大实话》,赢得了满堂彩,却传出了"绯闻"——当地群众口耳相传:外国娘们个子大,蓝眼睛,黄头发,用叉子吃饺子。人家是真开放,叫她唱就唱,叫她跳就跳,高兴了,就搂着男人亲嘴。 因此,在书会当天,要"看稀奇"的人越来越多。穿着一件红色大袄,身高一米八的石清照走到哪,人们就跟到哪,宛如一团火焰。 对曲山艺海的胜景,石清照女士连声赞叹:"不虚此行,中国的民间艺术太丰富了,太独特了。" 引荐、陪同她来的,是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已故)。李万鹏曾率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师生五次到胡集做民俗调查,深入探究了书会的学术价值,他是胡集书会获批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关键桥梁。 回头看,胡集书会的影响力之所以能跳出滨州、走向全国,有些人的关键作用不得不提:胡集镇文化站老站长胡同利,他被艺人们称为"娘家哥";滨州日报原副总编韩克顺,他依托海量的第一手资料写作了专著《胡集书会》。再有,就是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胡集故事。 2015年,老艺人蒋尊喜看到书会重新繁荣很高兴,对胡同利说:"爬也要爬着来!" 2019年,在胡集书会研究论坛上,胡同利发言。 胡同利:书会上的"娘家哥" 1978年,胡集村人胡同利当上了胡集镇文化站站长,这一干就是40多年,2017年退休。至今,他依然为书会奔波忙碌。作为当地政府和艺人、书迷、媒体、学者的桥梁,他被称为:书会上的"娘家哥"。 年轻时,胡同利就是个曲艺迷,善于把生活琐事演化成脍炙人口的段子。1979年,胡同利参加完惠民地区文艺演出后,艺术家王树桐问起了这台书会。胡同利抓住了这次机会,绘声绘色详细描述,让王树桐觉得不去现场会遗憾终身。于是,他俩拉着手,约定次年一定去看。 到了那一天,来的不止王树桐,还有地区文联主席高雁雪、惠民文化局杨子玉、省电视台驻惠民地区记者站记者高飞。尤其是后者所背的摄像机把胡同利乐坏了。他搬桌子、架梯子,拎着电瓶上树爬墙、蹿上蹦下,一点也不敢怠慢。他想:"只要书会能播出去,再苦再累也能受。" 自此,这个八百年民间盛会在省内一炮而红,并传至全国,众多曲艺名家都想来一探究竟。 1985年,胡同利筹建曲艺厅的建议得到批准,胡集镇党委政府号召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闻讯,刘兰芳非常感动,5月10日率鞍山市曲艺团在曲艺厅奠基仪式上义演。1986年,胡集镇曲艺厅落成,刘兰芳寄联一副贺词:"出人出书走正路,半农半艺为人民"。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2008年,胡集获批"中国曲艺艺术之乡"称号。在此后的"群众听书、政府买单"模式中,胡同利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组织擂台赛、新秀表演赛等,为艺人们争取财政支持,帮助大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而后,他又是曲艺进景区进公园的组织者,书写了"鼓书进城"的新故事。 如2009年五一期间,他就组织了25档、50人的胡集书会代表队济南专场演出。在济南蟠龙山公园,这些曲艺人在各个角落摆摊亮艺,竹板敲、三弦拉、大鼓响,英雄故事、传奇神话缓缓淌起,引得游客循声而至,呈现出漫山遍野听书的盛大场景。 谈起胡同利,刘兰芳的弟子许同贵敬重有加,"我能走到今天,多亏胡老师对我的启蒙与教导。"2008年,在胡同利的联系下,邹平县文化馆演员曲庆涛拜在白曰华门下,学木板大鼓。2009年,白曰华收徒刘玉柱,胡同利又当了一回"引师"。 一生坚守一件事,书会守望者胡同利的故事,还要写下去…… 滨州日报社原副总编韩克顺(左一)向惠民县档案局和图书馆介绍、赠送了著作《胡集书会》 2018年胡集书会,《胡集书会》作者韩克顺为韩国教授全弘哲签名赠书。李振平 摄影 韩克顺:"胡集书会的活字典" 和胡同利一样,韩克顺也是胡集村走出来的文化人。他干了一辈子新闻,写成了一部经典《胡集书会》,对这盛会的贡献不可替代。 韩国教授全弘哲追星一样找他签名,山东教育电视台记者说他是"胡集通、书会通",圣约翰大学教授耿智慧说他是"书会活字典"。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丕琢说:韩克顺先生在滨州电视台《中海大讲堂》讲解的胡集书会影响力非常大。 2011年,韩克顺撰写的《胡集书会》送进胡集书会,这是艺人们在阅读 对韩克顺《胡集书会》,刘兰芳亲自为之作序。刘兰芳认为,该书集纪实性、学术性为一体,是对民间曲艺深刻研讨的佳作。书里面,既有亲历实录,又有旁征博引;既介绍曲艺知识,又记录民间艺人;既描绘书会现状,又进行理论探讨;既有书会大场面,又有艺人小故事。内容翔实丰富,语言幽默风趣。 这本书分量重,味道正,是因为作者和书会血脉相连——韩克顺自小生长书会窝子,场地就在他家门口,艺人常住他家,他青年时期就是文艺爱好者、创作者,从事新闻行当后又每年做报道。他和记者同行、专家教授、当地政府有着密切交流,有人问起书会事情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010年,他独自一人赴马街书会调研,获取了大量信息、心得,并深入分析两者异同,并由此对书会发展提出了更多真知灼见。 韩克顺代表的,是一群热心书会的文化人。如滨州日报原摄影部主任李建国也是年年来书会,拍下了大量珍贵老照片。 今天来看,1981年李建国拍摄的书会场景,极富历史感。瞧,干湾、崖头、场院里,"舞台"在洼地,观者在坡上看。他们身着黑白灰,带着尘埃,吐着热气,抽着烟袋锅子。艺人哪有什么喇叭、扩音器,说唱全凭一张嘴! 1985年,《惠民大众》创刊,李建国等人的书会照片成为滨州新闻摄影的代表作。如1987年刘兰芳在胡集说《岳飞传》;如1988年姜昆、唐杰忠在胡集表演;如1989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方系教授石清照考察;如2008年,演完节目的牛群成为会场最忙活的"摄影人"…… 1987年,刘兰芳在曲艺厅前演出(李建国 摄影) 2006年,刘兰芳在胡集镇曲艺厅演出。李建国 摄影 2004年,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李万鹏教授到书会考察。李建国 摄影 2008年在胡集,李万鹏畅谈研究心得 山大教授李万鹏:胡集书会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介者 对胡集,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感情尤深。他是山东省民俗学会首任会长,也是山东曲艺家协会顾问。1987年开始,他五次携师生来做田野作业。众多国外学者来访,正是因为他当了桥梁。 他喜爱曲艺。年轻时,他和两位同学找到相声大师侯宝林,一同完成了《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两本书。 为研究山东民俗,李万鹏做了大量实地考察,足迹遍及齐鲁大地。其中,最让他兴奋的一个,就是胡集书会:"我在20年间去过5次,所以印象很深……每年正月十五以前,很多民间说书艺人就会到胡集赶集。民间艺人会在集上互相拜年,介绍新徒弟,交流经验,帮助同行,纪念已经故去的老艺人。另外,民间艺人在集上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卖书’……" 经深入调查,李万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学术观点:"胡集书会由集市发展而来,就是一个文化产业。"正是经他推荐,胡集书会进入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李万鹏教授不幸辞世,但他所带队的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成长起来了。近年,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李浩、王加华等人多次来调研,形成了大量高质量论文。如王加华有《中国节日志·胡集书会》《胡集村》等相关著作,拍摄胡集书会纪录片一部。 王加华认为,明清时期,书场遍及城乡各地,听人说书成为普通民众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天当幕、地当台",胡集书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早前,相对于农业生产,曲艺人收入很不错,他们农忙则回家,农闲则说书,赶集卖场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对今天,他说:"曲艺擂台赛是民间曲艺高手的‘江湖对决’,构建了一个浓缩的曲艺园林。它提升了胡集书会的整体质量,标志着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参与度更高、更深入。" 2018年胡集书会擂台赛台下,山大副教授王加华(右)与许同贵交流 生长在庄稼地上,最终跳出乡村跳出滨州走向全世界,胡集书会的传播离不开本地乡贤、现代媒体和专家学者们。 胡集书会的明天会怎样,正是他们一直探究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心的滨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