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科研成果,掌握最新动态! 1 奖赏记忆消退后自发回复的生物机制 一百多年前,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利用狗为研究对象,发现普通的铃声如果伴随食物奖赏,就可以发生关联学习,使得狗在很长时间内一听到这种铃声,就产生将要获得食物奖赏的愉悦表现。然而,如果给狗反复多次听这种铃声而不给它所预期的食物奖赏,在一段时间内,狗就不会再对铃声有愉悦表现。这个现象称为奖赏记忆的消退。然而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继续流逝,狗又会再次表现出对铃声的喜好,表明"消失"的奖赏记忆重新出现,称为奖赏记忆的自发回复。 奖赏记忆这种难以磨灭的特性在生理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趋利,而在病理情况下却成为令临床医生头疼的难题。很多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强烈的奖赏记忆导致的行为表现可以被消退训练短暂的压制,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终将复现。因此,研究者们希望理解这种"故态复萌"背后的生物机制,从而寻找到对奖赏刺激的成瘾行为(如毒瘾、网瘾等)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手段。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钟毅课题组揭示奖赏记忆的消退之所以会随着时间自发回复,是因为消退产生了一种会发生主动遗忘的反向记忆。这种主动遗忘是由Rac1/Dia分子通路介导的,用遗传学或者药理学的方法阻断此通路可以有效阻止自发回复现象的产生。 因此,此项研究成果除了使人们对奖赏记忆消退后自发回复现象的生物机制产生了新的理解,也可能为人类成瘾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内容来源: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01339.htm 2
心理幸福感感知模型 积极心理健康受到各领域的关注。心理幸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民众的心理幸福感测量较难大规模实时评估。社交媒体的流行使非侵入性方式感知和了解在线用户的心理幸福感成为可能。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语言表达建立心理幸福感预测模型,并采用心理问卷测量的方式评估社交媒体对真实幸福感数据的预测能力 。通过确认语言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 该研究验证了社交媒体对应于真实心理幸福感数据的可预测性,并对使用社交媒体进行非专业环境(如自我测试或大规模用户研究)下的心理健康状态识别具有积极意义。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2/t20230203_4873898.shtml 3
埃博拉病毒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机制 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第一次出现以来,埃博拉疫情反复出现,造成了大量的死亡病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埃博拉病毒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一种高致病性病毒,感染人和灵长类动物引发烈性出血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 部分埃博拉出血热幸存者出现眼部的持续性感染和眼部后遗症,这可能与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有关,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埃博拉病毒破坏内血-视网膜屏障机制示意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构建了多种视网膜细胞共培养的内血-视网膜屏障模型,通过对屏障的电阻测定和渗透性实验,发现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刺激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破坏内血-视网膜屏障,并通过进一步研究在动物体内验证了埃博拉病毒样颗粒对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机制。此研究成果对于探讨病毒在眼部持续性感染导致并发症或后遗症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有助于开发针对埃博拉病毒持续性感染及后遗症的治疗手段。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2/t20230206_4874055.shtml 4
全天然仿木气凝胶 木材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和丰富的资源,具有低密度、低导热、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可持续性等特性,已被广泛使用了数千年。近年来,基于对木结构的认识,各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能和广泛应用的仿木材料也被开发出来,其中,具有优良保温性能的气凝胶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基于塑料和树脂的仿木气凝胶受到生物降解性差的严重限制,这会导致废物的积累并带来严重环境问题。而基于现有的纳米结构基元的仿木气凝胶则受到其可持续性不足和成本高的限制。因此,为解决目前材料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开发低成本、低能耗、环保的新型构筑基元将对仿木气凝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报道了一种经过自下而上的策略,利用天然生物质和天然矿物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具有优良隔热和耐火性能的纯天然仿木气凝胶。这种全天然仿木气凝胶的隔热和防火性能均优于天然巴沙木和大多数商业海绵,有望成为现有商业隔热材料的理想替代品。此外,其天然的原料来源和低能耗低排放的制备工艺使得这种气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可以减少隔热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内容来源: http://news.ustc.edu.cn/info/1055/81709.htm 5
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起始于父源基因组 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可及性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等,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质表观修饰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在受精后的早期胚胎里,来自精子的父源染色质和来自卵细胞的母源染色质会经历剧烈的表观遗传修饰重编程,最终达到两者类似的模式。人类胚胎的合子基因组在8-细胞阶段才开始激活,转录产生大量的合子RNA调控胚胎发育。 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ZGA)是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关键生物学事件。然而,父源和母源基因组是否在人类ZGA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刘江研究组,与中科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陈子江团队合作研究通过对人类孤雄、孤雌单倍体早期胚胎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探究人类父源和母源基因组在调控胚胎基因表达上的异同点,揭示了父源基因组和母源基因组在人类ZGA中的作用差异,发现了人类的ZGA起始于父源基因组。 该成果为我们探索人类亲本基因组在调控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异同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资源。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2/t20230203_4873864.shtml 排版 | 弢弢 审核 | 六朵 苍翼蝴蝶 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