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为《茶的丝路再出发》首篇从长安出发,探索丝绸之路上与茶相关的那些事 我们一路探寻,一路沉淀一路再发现 只为带给您一段最纯粹的丝路和茶故事 自有丝绸之路开始,中国茶叶以及茶的衍生品茶器就进行流通,从陆路、海路等传入欧洲。可以说,茶叶是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并且以促进精神传播及文化交流的价值魅力赢得了世界。 丝绸之路,古起长安,这里自古就有四种茶叶令人称道,一是泾阳的茯茶;二个陕南的午子仙毫;三是紫阳毛尖;四是汉水银梭。 今天我们着重探索泾阳茯茶。 ...... 茯茶,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产于陕西省的泾阳县。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故称:"茯茶",被誉为"发酵茶的始祖"。茯茶是再加工茶,属于黑茶紧压茶类别的其中一种。 茯茶与所有黑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发花」工序:砖体必须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所谓发花,就是砖内金黄色的菌苗,学名「冠突散囊菌」,是茯茶特有的益生菌种,带有黄花清香。 泾阳茯茶 / 茯砖茶: 茯茶多以长方形的块状方式储存,有点像砖头,故坊间也称之为茯砖茶 其砖面色泽黑褐油润,金花如繁星点点在粗壮的条索之间闪烁。用茶刀剥开一些,置入壶中用沸水冲泡,其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入口后浑厚的茶气与回吐的余韵,也明显有别于其他黑茶。 茯茶由于方便携带、运输与储藏,又可消食解腻,在西北地区流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对于居住草原或高原以肉食为主的边疆牧民而言,是获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也是明、清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神秘之茶」与「生命之饮」。 自己对茯茶的认识也源自于新疆,多年以前曾获赠一块茯茶,初见觉得极其粗糙并不起眼,2012在北疆游玩天天吃肉喝酒,走到独库公路时消化系统感觉已经崩溃,忽然想起来车上有泾阳茯茶,几个人用大铝壶喝了好几壶,顿感通畅,觉得几天的肉食被消化的干干净净,于是以后每次自驾游茯茶成为了必备品。 泾阳大师 特制茯茶 九客三悦 在大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多次提到安吴寡妇家的茯茶生意。在我小时候就听奶奶讲过,"安吴寡妇家是大户人家,慈禧太后的干女儿,一个村子都是她家的"。长大后去过一次,从后院西洋风格的楼台不难看出其家当时的殷实。也可想在那个年代,泾阳茯茶是多么的受欢迎。 泾阳茯茶制茶师田生林祖孙三代 泾阳茯茶 / 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泾阳参观茯茶制作。田生林老先生作为泾阳茯茶制作工艺复原重要的指导者,解放前曾经有过多个茶庄,也是主要制茶人之一。八十多岁了身体硬朗状态依旧很好,老人家说自己喝了一辈子茯茶。 泾阳茯茶制作工艺中断的一些年,他自己每年从安化进一点毛茶做茯茶自己喝,泾渭茯茶请老人去做技术指导,后来则成为对茯茶兴起最初及最重要的推动者。依稀还记得老人讲:"茯茶用安化的叶子,属热性",就是这样,老一辈制茶师坚守着茶的品质,也坚守着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