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汉朝时期已经有了相当水准的绘画技术,这个时期的画像是如今我们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汉代的各种画像来了解汉代人的伦理观念以及三纲六纪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在汉代画像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由此以后,汉朝的美术作品中大多都充斥着人文的主题,这也为中国传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无论是之前古代人们所推崇的仙境世界,还是如今人们所理解的现实世界。汉代的画像都可以看出其等级观念、尊卑观念,这已经是汉朝人民根深蒂固的意识了。 一、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 众所周知,古代是男权社会,社会大力限制女子的发展,削弱了女性的许多权利,使得社会上的这些女性被迫成为了男生的"附属品"。 在古代有四大美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其中"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更是让人动容,在敦煌的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当时的匈奴人对王昭君的真实态度。 王昭君生来貌美,是古代有名的美人胚子。但貌美的王昭君并不是我们如今社会人们口中所说的"花瓶",王昭君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且才艺双绝。 当时汉元帝在民间选秀,规定社会上的所有适龄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于是,相貌出众、才德兼备的王昭君成功入选,在参选途中就有许多秀女嫉妒王昭君的美貌。 《后汉书》记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可见昭君之美貌。 王昭君被许多秀女牌技,甚至是被故意刁难。虽然这些小伎俩没有带给王昭君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却影响了王昭君的心情,使得王昭君的情绪十分低落,心情郁闷。 而王昭君与这些小肚鸡肠的女子不同,她十分有原则有主见。 王昭君不愿意参与到深宫中的尔虞我诈之中,对于权利也没有特别的渴望,所以她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最终,王昭君在毛延寿的笔下就是一个相貌十分吓人的"丑八怪"。 也许你认为还有转机,但是天不随人愿,最终王昭君还是成为了后宫中的一名宫女,但之后她的命运却悄悄发生了转变。 有一年匈奴的首领到汉朝觐见天子,请求用联姻的方式换取两方边境的和平。 汉元帝欣然同意了,但是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匈奴边境的酷寒之地受苦,遭受非人的待遇。 于是汉元帝才想到了让人替代的办法,下令要在宫中挑选的出与自己女儿年龄相当的女子,来代替自己的女儿远嫁匈奴。 而那时候的王昭君胸怀天下,她深知一旦开战,最终受伤的就是百姓,战争之后的百姓生活一定会变得民不聊生。 于是为了汉朝社会的稳定,为了边疆人民的安定生活定,王昭君主动前往边疆,代替汉武帝的女儿嫁到匈奴。 她带着各种丝绸、粮食种子等物品,远赴边境,给边疆的百姓也带去了和平的希望。王昭君并没有因为边疆的艰苦环境,而忘记自己来边疆的初衷。 她努力传播中原文化,教授匈奴人民种植粮食种子,即使在匈奴水土不服,她也谨记自己身上的使命。 种种举措使得匈奴对王昭君也是十分的爱戴。当时莫高窟的壁画上,正是对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都围绕着王昭君唱歌跳舞,这也是他们对王昭君表示尊崇的形式之一。 莫高窟的壁画向我们展示了王昭君在公元五十二年前边疆的生活状态。 而这个画像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汉朝时期以男权为主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女性在社会的地位比较低下。二、汉画千年缘未了,凿石雕砖,史笔精魂绕 而汉代的美术品不止像有敦煌壁画这些,还有装饰画、漆器画、画像石等等,这些画像中所想表达的伦理精神,都蕴含在那浓厚的画像中。 在汉代封建大统一王朝重新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能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长久,他极力提倡以"孝"为首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 这个道德体系的思想根源来自于儒家,儒家时期孔子教导弟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建立一个仁爱世界,而最简单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教人们以孝悌之义,"孝"应该成为人们与生俱来的素质。 汉武帝在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与儒家学术的独尊地位,所以社会中的人们也一直奉行的是儒家思想。 而儒家思想对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做法都有深刻的影响,汉朝时期人们对孝道和丧葬礼仪十分的重视,这些习俗能够出现的根源就是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汉代人有关儒家的思想还有是,汉代人民始终坚持"谓死如生、灵魂有知"的观念,他们将自己所向往所崇拜的一切,用画像、壁画、帛画等方式来体现出来。 这些画像不仅反映了当时汉朝的社会真实生活,也反映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许多坚持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一切的人,更是汉朝时期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拥护者。 比如,汉朝时期的祠堂画像,不仅仅是用来祭奠死者亡灵的,还担负着教育生者的职责。 祠堂画像不仅仅体现了当时汉朝浓厚的现世精神,更是人们对死亡欲求的体现,是人们想要抚慰生人心灵而创作的画像,更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地方。 而汉代的画像石就是汉朝所特有的墓葬艺术形式,他们希望通过画像石来为死者创立一个伦理道德依旧井然有序的世界,使得他们在死之后也可以遵循伦理道德标准。 汉朝人民认为,阴间是死者死后生存的另一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死亡就只是人从现实世界到了阴间世界而已。 所以为了保证死者在阴间世界还能够生活的长久且舒适,于是汉朝人民将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场景、生活场景通过画像石的方式跟随死者藏在墓穴之中。三、"贤子孝孙们"的丧葬伦理思想 汉代的画像就是厚葬之风时最常用的,其可以体现孝道思想最基本的内容,也能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对生和死的看法与观点。 大多汉朝的画像都是采用想象和虚拟的手法,为死者描绘出一种享乐生活的场景。 即使画像所画的内容与死者先前生活的场景,或者与死者的身份地位都不相同,画像的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但是这却是一种满足死者贤孝子孙们虚荣心的一种方法。 这些所谓的"贤子孝孙们"十分重视死者的画像,在汉代送葬图中,还会画殡车的出行,死者家人送行等画面。 有的殡葬图甚至还会细致的刻画出殡葬时期的用具,以及放置在案板板上的一些水果,鱼、羊等食物,看着就十分的奢华。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古代这些食物普通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吃不到的,古代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一年下来通过劳动耕作得出来的食物就是一家人的所有口粮。 食物在这些寻常百姓看来只是他们解决温饱的东西,是他们能够维持生命的食物,根本就不存在"享受美食"这一说法。 更别殡葬礼仪上出现的鱼、羊等食物了,有些人甚至都没有闻到过这些肉的味道。但就是这些在日常生活十分稀有的食物,在殡葬礼上确实十分常见。 由此可见,这些贤子孝孙们对于丧葬礼十分注重,准备的也是十分齐全。此外在殡葬图上还会刻画戴冠着袍的人祭拜死者的情形,这种做法可谓是"作戏都做全套"了。 汉朝时期,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在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下,多子多福的儒家思想深受人们的追捧。 在汉朝常见的绘画作品画像石中,孩童的形象出现也比较多,有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欢画小孩子的画像,写关于小孩的诗。 但是汉代画像石的儿童画像,表现的并不是儿童玩乐嬉笑的场景,而是有其他的寓意。 汉朝时期十分注重对孩童的劳动教育,因此这些画像上大多都包含着这一意蕴。 而画像石作为汉代的特殊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华文明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之一,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汉朝人民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死亡的虔诚。 后来随着汉朝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人生死的内容有了新的认知。 于是汉朝时期"为天独尊"的宗教思想开始遭到批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客观的评价。 而汉朝的美术伦理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画像的题材上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汉朝时期画像的发展改变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美术作品大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主题,汉朝选择将社会的伦理精神注入到了美术创作中。结语 总而言之,汉代的画像采用了生动的绘画方法,体现了儒家孝道的伦理思想,汉代画像美术中的伦理精神,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体现。 在儒家文化浓郁的汉代时期,汉代的画像石也成了儒家道德文化的特殊载体,画像也是艺术魅力的体现。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独特与神奇,对如今社会画像艺术的探索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汉代人们以艺术画像的形式来传承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中体现了汉朝人民对儒家思想的崇敬与信仰,对中国思想史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 《史记》 《汉画像之美》 《汉代画像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