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了的2022发财,关注的年年发大财!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原创文章第1150篇。 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都知道医疗是极好的赛道,各种10倍股,100倍股,但也是公认的复杂难学。现在,可能是你能找到的,最好上手,也是最通俗易懂的医疗投资课程来了。课程梳理了医疗庞大的体系,并拆解为15个细分赛道,再逐一剖析细分赛道的投资机会。让你从此掌握医疗投资方法,对各个赛道的投资逻辑了然于心,抓紧机会学习哟。 把市场上诸多企业的三季报看了一通后,所长发现了一个非常让人欣喜的信号,那就是, 互联网行业的戴维斯双击要开启。 以腾讯、阿里、京东、美团、快手等为首的互联网大厂,全员业绩好转,如果说只是某家企业的业绩好转,我们可以把其归功于该企业经营有方,阿尔法好,但这次,是全员好转,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好转力度,那就只能说,贝塔来了。 经历近两年的下跌,我们的互联网大厂估值可以说已经低到了一个完全可以考虑"私有化"的程度,以腾讯为首的,所有人都离不开的大厂,除非国内经济以后完全不增长了,不然不论如何都不至于沦落至"传统公共事业"一般的估值。 只要下跌,就必然会有乱七八糟的鬼故事,这是人脑的Bug所决定的,因为人脑需要给一切事情的发生找理由,不然我们就会很"错乱",所以,当腾讯跌跌不休时,市场最喜欢找的理由就是,增长见顶,流量红利用尽,长期估值受压制。 事实真的如此么?我们就腾讯近期交出的三季报一起来看一下。 回暖的三季报 今年三季度,腾讯实现营业收入 1400.93 亿元,同比略降 1.6%,但环比增长 4.5%;实现 Non-IFRS 归母净利 322.5 亿元, 同比增速转正至1.6%,环比增长 14.6% 。 显然,降本增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腾讯的利润端已经开始转正了,且不出意外, 后续应该是越来越好的 ,站在当下,我们完全可以对腾讯的未来更乐观一点,今年三季度的业绩略微回暖只是腾讯整体恢复增长的一个开始而已。 熟悉腾讯的朋友都清楚,其收入来源可以划分成四块,分别是:社交网络业务(比如QQ音乐/QQ视频的付费会员、QQ秀等虚拟道具、视频号直播/音乐直播/游戏直播等服务收入)、游戏业务、广告业务以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云服务和微信支付相关)。 其中,当下市场最关注的,企业现在和未来较长时间的增长引擎及利润来源,自然要属游戏和广告,至于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尤其是后者以云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则是企业更长期的增长动力。 广告 今年三季度,公司实现广告收入 214 亿,同比下降 4.7%,但环比增长 15.0%, 可以说,环比恢复十分明显 ,而且这个同比下滑主要是因为腾讯视频的拖累,主要近期没啥好电视剧原因所致,如果剔除腾讯视频这块, 整体是增长的,尤其微信广告,增长十分明显,公司有信心在今年年底恢复广告业务的同比正增长(即便不考虑视频号增长) 。 在三季度电话会交流中,公司透露了几个数据, 一是微信视频号的广告增长非常漂亮,到四季度有望贡献超过10个亿的收入 ,最重要是的,视频号广告的增长并没有影响到微信生态的其他广告,而 是对如公众号、小程序广告的一个补充。 这里我们还可以和腾讯旗下的腾讯音乐交替印证,今年三季度腾讯音乐业绩非常漂亮,虽然社交娱乐服务相关收入下滑,但在付费订阅用户和广告收入的提高下,整体依然交出漂亮成绩。其中,关于广告收入的大幅增长,腾讯音乐专门解释到是找 到了新的广告合作方式 ,比如 三季度举办了32场线上/线下演唱会 , 获得了不错的赞助收入 ,这其中更是专门强调了 和视频号的合作 ,对此所长相信各位读者朋友都深有感触,毕竟,每次视频号的演唱会朋友圈都是刷了屏的。 所以,未来腾讯的视频号,是广告相关业务增长的一个非常大的看点,并且,由于视频号比起抖音生态内容更偏严肃,一般而言, 严肃媒体的单位广告价值更高 (关注这点为什么,网上有无数论文,所长在此就不展开阐述了)。 二便是小程序广告,所长至今记得,小程序刚刚推出时,大家搞不懂,为啥我们不用app要多此一举跑去用小程序?现在,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离不开小程序了,截至三季度, 小程序日活用户突破6亿,同比增长30%,用户日均使用次数更是同比增长50% ,越来越多的商家、品牌将自家的会员积分和小程序绑定,将腾讯微信生态作为自己经营私域流量的一个工具。 公域流量池子是大,但是越来越贵,经营好一个私域客户,让老用户复购的成本仅是拉一个新用户成本的15%左右。 最恐怖的是核酸二维码,根据公司披露, 前三季度咱们大家用健康码扫了3200亿次 ....可想而知,小程序未来有多么重要。 广告业务的底部已现,以后就静待他越来越好,只要经济一好转,腾讯的广告业务可能会出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毕竟微信及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高达 13.08亿 。 手握国内最庞大的流量,作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入口,除非未来国内经济不增长了,否则绝不应该看衰腾讯的广告业务。 游戏 广告业务外,腾讯的另一支柱游戏,实现收入为 429 亿元,同比下降 4.5%;其中,国内本土市场,同比下降 7.1%,环比下降 1.9%而海外市场则实现收入 117 亿元,同比增长 3.5%(或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1%)。 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这块业务的根本逻辑正在改变。 咱们先说国内,之所以腾讯国内游戏市场近期表现不佳,有三个原因,一是未成年人保护,但这个影响已经边际递减了到今年四季度将完全消除;二则是游戏版号减少,游戏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容产业,内容产业想要拉动肯定需要更好的更精美的产品上市,但受制于游戏版号,腾讯近期都没能上线新产品,想有什么很好的增量肯定不科学。 不过近期,监管开始回暖,在11月的新一批版号中,公司游戏《合金弹头:觉醒》获批。按照公司电话会交流披露"相信未来能够获得更多的版号",这绝对不是乱预测,因为电话会交流当天说"9月获得了新的版号且部分原有游戏也获得了额外的版号审批",第二天新闻就公布合金弹头获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腾讯说的未来获得更多版号是和监管充分沟通后的结果。 三便是宏观经济不佳影响大家氪金/买皮肤,但随着疫情影响褪去,经济逐渐恢复,这块也会好转。 关于游戏,所长这里额外多说一点, 对于腾讯的游戏业务短期尽管有波折,但长期所长有绝对信心 ,因为这和游戏的底层逻辑有关。 游戏靠爆款驱动,再厉害的游戏开发工作室都不能保证在一款游戏成功后下一款游戏依然成功,而且随着近些年玩家对于游戏要求越来越高,行业越发呈现出"大制作"的态势,即研发一款精品游戏的成本越来越高。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不就是创新药的逻辑么?一款爆款药品成功,不能保证继续出爆款又要重新找靶点,新的好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 这就导致,虽然从内容创作端行业呈现"去中心化"趋势(无数的游戏小工作室),但这些小工作室最终很难独立长成大企业,基本需要依附于大企业共同开发(要么被收购,要么进行授权合作),并且,游戏的开发和运营所需要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一款好游戏,要内容好,更需要运营好 。 举个例子,多年前所长很喜欢玩两款游戏,一款是盛大的彩虹岛,一款则是腾讯的DNF,前者后面运营得越来越烂,外挂满天飞、通货膨胀严重、曾经的稀有装备很快变成大白菜,而后国服走向凉凉,可惜了所长当年倾注这么多心血,简直气炸;而后者至今依旧火爆,这就很能看出不同公司的运营功底。 我们再看,像腾讯的《王者荣耀》,其实也是由端游的《英雄联盟》改的,这么多年了,至今依然霸榜国内游戏Top1,而且一直没有停止玩法更新,只要《王者荣耀》的开发和运营团队不犯错误,那么这个游戏大概率可以一直火下去。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运营游戏的能力其实比开发出好游戏更重要。 因此,似腾讯这种,有着强大运营能力,还有钱的企业,除了自己开发游戏外,完全也可以像大药企一般, 用并购和代理丰富自己的"游戏管线",从而以整个游戏平台利于长期不败之地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像英雄联盟/王者荣耀不是源自腾讯自己开发的,而是来自Epic;像吃鸡也不是腾讯自己开发的,而是来自Bluehole;前文所长提到的DNF也不是腾讯自己开发的,是代理的韩国游戏。 所以看到此处,大家懂了么, 只要全球游戏行业还在发展,就完全可以运用钞能力+运营能力立于不败之地,有好的东西,"买"过来便是。 而且我们看,现在游戏市场的格局也越发像创新药格局看齐,全球头部游戏企业集中度开始提高,而且开始以平台式的思维进行游戏开发(即不再押宝单款游戏而是同时开发十几二十款游戏,形成游戏管线)且不断同其他工作室进行并购/合作,但即便头部游戏企业越来越大(好比Pharma),可依然有层出不穷的游戏工作室涌现(好比BIotech)。 腾讯近几年一直在海外买买买,回过头来看国内游戏老二网易,逻辑和腾讯一样的, 买买买+自研+联合开发+加强自身游戏运营能力 。 所以,只要游戏市场一直在发展且越来越好,腾讯就会越来越好 ,不论是海外还是大陆,游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近期腾讯海外游戏也取得很不错的成果,如今年11 月初,其参与投资的由韩国工作室 Shift Up 开发的《胜利女神:妮姬》一经推出,立马在全球全品类手游中按流水排名第一;再如,其8月于全球发行的幻塔成为 22Q3 全球日活账户数排名第 2 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在日本市场同品类中流水排名第一,在美国市场同品类中流水排名第二。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 公司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实现收入 448 亿元,同比增长 3.5%,环比提升6.25%,根据公司的说法,主要是商业支付金额在22Q3取得双位数同比增长,尤其是食品、餐饮、交通出行行业增长显著,预计随着疫情管控放松,商业支付将继续保持较快的恢复速度。但3.5%的增速其实是低于所长预期的,为什么整体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云业务。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下半场要看的是产业互联网,并且,从海外亚马逊云、Google云、微软云的表现来看,这都是一个看不到尽头利润巨大的市场。 但云这玩意儿到了中国来就有点变味,不论阿里、腾讯还是京东、华为,基本云都是赚营收不赚钱,为啥呢? 正是因为欧美的榜样树立得太好了,因此所有企业对于云早期的规划都是先抢市场份额,不对利润进行要求。 大家都这样干自然就是价格战激烈,谁都赚不到钱。 好在,由于经济下行,大厂们也开始理性看待云市场了。腾讯就在近期电话会中直言:公司退出了一些亏损项目更注重云业务高质量发展, 收入结构正在从外包占比较高的业务向自研业务做转移 。对于云什么时候能盈利,公司的说法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有实质性利润贡献。 不过,阿里云都开始赚钱了,腾讯云也不会远了,所长判断,最迟三年,腾讯云应该会有不错的利润表现。 再回头说一下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近期蚂蚁金服已经完成新一轮股权整改;京东数科也有望登陆香港市场上市,可见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开始松绑,而且腾讯也在电话会中表示,自己有信心取得金融控股方面牌照,并且还说自己已经获得投资三星财险的批准。 戴维斯双击未来可期 不论是从腾讯的金融还是游戏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内监管对互联网大厂的松绑,近期一些重要的国家级会议也频频提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可见,监管回暖,政策底已现;而就腾讯这份三季报来看,降本增效效果明显,且各项业务经营向好的态势也十分明显(后续我们还会陆续追踪其他互联网大厂,所有企业的经营都开始向好了),业绩底已现;至于估值,更不用提了,整个香港市场都已经跌得妈都不认了,绝大多数企业比2018年上一波熊市最低点还低,这可以看成估值底已现。 最后,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价值事务所团队新鲜出炉的《从零开始学价值投资》。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投资类书籍,完全基于投资新手的视角,专门挑新手必定会遇到的困惑进行内容展开。书里将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估值分析等,进行大量的精简,梳理成一个一个的分析框架,这样小白也可以很简单地跟着参照分析,就像练钢笔字时跟着描红一样。 小白看完书后,也可以学着自己做公司分析,而不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想要自己学会公司分析,学会做价值投资的朋友,一定要买一本好好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