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想要的就是快点长大。因为长大之后,我们就不再只是父母的孩子,还是独立的个体—— 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像小时候的那样,就连出去跟同学聚会,都要提前给父母报备。这样的生活,完全由自己做主。 可是,等到我们长大之后,却发现,这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无遮拦的天空下,再也没有了替我们遮风挡雨的人,没有人替我们撑伞倒也罢了,偏偏遇到的,都是给我们撕伞的人。 小时候,我们总想着挑三拣四,可是等到长大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根本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除了被动接受,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小时候,我们总想着逃离家乡去远方,可是等到长大之后,我们才发现,真正的远方,反倒是我们一直回不去的家乡;小时候,我们总想着摆脱父母的控制,可是等到长大之后,我们才发现,被父母管着,才是人世间最简单的幸福…… 于是,我们一遍又一遍慨叹,"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可是长大这件事,根本由不得我们做主——当初想要快点长大,却花了很多年才长大;现在我们不想长大,我们却早已长大成人,再也回不去曾经的快乐时光。 最近跟朋友聊天,有时我们也会像小孩子一样斗嘴,也直到这时候我才发现,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孩子气了。 忽然觉得,教到中年之后,我们其实也可以做回孩子。 (图转网,如侵删) 只有做回孩子,我们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前些年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只要年龄相差五岁,在心理年龄上就是两代人,照这样计算,我们跟我们的学生之间的代沟,岂止是两代人的代沟。 就拿现在的我来说,再过几个月,我就四十岁了,而我的学生,年龄最大的,也不过是十三四岁,我们之间有着二十几年的年龄差。按照那样的说法,我跟学生之间的代沟,比四代人还要多一点。 作为成年人,我们读了一些书,懂了一些道理,可是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也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如果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思考,就根本没办法理解他们的需要。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因为不擅于把控时间,每次下课铃响了,我都要讲几分钟,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对于坐了整整四十分钟的学生来说,下课铃响了,他们最想要的就是走出教室好好放松一下,我们的碎碎念,只会令他们更加心烦。 以前我批评学生的时候,总习惯高高在上地给学生讲各种道理,可是我却忘了,那些大道理,从小到大,他们早就听了无数遍,相比那些大道理,他们更希望能够我们能够听听他们的声音,而不是单纯地说教。 只是很可惜,因为一直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生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成了一个怪圈——我们付出得越多,收获的反倒越少。 (图转网,如侵删) 只有做回孩子,我们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困难。 刚教书那几年,虽然一直按照学校要求在备课,但是所谓的"备课",其实不过就是抄教案,把教案书的文字抄到备课本上,然后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思路,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问学生,如果学生实在说不出来,我们也可以打开书,把答案读给学生听。 再后来,多媒体教学开始普及,备课也就更简单了,只要用心,总能在网上找到各种PPT,只要把设计者的思路搞明白了,我们就可以照着念下去,方便快捷容量大,最为重要的是,通过PPT呈现答案,我们连读答案的过程都省了。 教学手段更先进了,但是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多大进步,不仅成绩没有进步,还有家长私下告诉我,自家孩子因为整天盯着PPT,视力下降得特厉害。 对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否会影响视力,我不得而知,但是学生越来越听不懂我的课,却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朋友告诉我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我每次备课的时候,都是对别人的成果的"拿来主义",我对课文的理解,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 换言之,我从来都没有像学生一样素读过课文。 就算偶有一次独立解读文本,也是基于我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人生阅历,那些在我看来易如反掌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却是难于登天。 后来,我换了一种思路,每次备课的时候,我都把自己当成了学生,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去寻找困惑,然后再逐一击破,效果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图转网,如侵删) 只有做回孩子,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成年人太久了,我们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快乐。 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刚教书的时候,学生成绩进步他会开心,学生全勤他会开心,领导表扬他会开心……可是这几年,他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开心的感觉,就连涨工资,也没办法让他真正开心。 其实,不止我的那位朋友,行走在校园里,老师们大多行色匆匆,充斥在老师们脸上的,除了疲惫,大多都只剩下凝重和压抑。 可是我们的学生却不是这样—— 对小学生来说,一张小纸片、一块泥巴、一根树枝、 甚至一个动作、一句简单的歌词,都会让他们快乐好久好久。 对中学生来说,一次登台表演,一次考试成绩的进步,一句老师的表扬,甚至偷偷喜欢的那个男孩或者女孩多看了他们一样,都会给他们带来很长时间的好心情。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理解孩子们的快乐,自然也就不知道怎么才能使他们快乐了。 试想想,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当成孩子,能够理解孩子的快乐,能够"投其所好",自然也就拉近了自己跟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做法,看似做了无用功,实则是事倍功半—— 在教育界一直有一个说法,叫做"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真正接纳了我们,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不仅如此,在我们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快乐很多。 (图转网,如侵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活活地困死了自己。 讲了一次失败的公开课,我们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很久都缓不过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却不是这样,就算被老师批评了,他们也会很快满血复活。 跟学生发生了矛盾,我们会长时间自我怀疑,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可是跟我们发生矛盾的学生,早就忘记了这件事,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被领导批评了,我们会瞻前顾后各种胡思乱想;但是我们的学生就算被我们批哭了,只要走出办公室,他们马上就擦干了眼泪…… 我们懂得比学生更多的道理,却没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我们让学生快乐成长,却不能实现自我救赎,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也许,我们就应该像孩子一样,多一些简单,少一复杂,多一些自足,少一些计较,多一些…… 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是对上一次的超越,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就算再回到原点,我们也拥有更高的高度。 让我们像孩子一样思考,不仅可以成全我们的学生,也成全了我们自己。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觉醒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因为当我们做回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就找到了当初那个最简单的自己。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纵不能及,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