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江苏南通人(通州),生于1853年,这一年是清咸丰三年。张謇是清末状元,大实业家。他拜状元帝师同乡翁同龢为师,同为状元,张謇的考取功名之路非常曲折。 张謇从小聪明,五岁时已经能完整背诵千字文,同治七年1868年,15岁的张謇准备参加县试考秀才,中国明清两代有不成文规定,考秀才有所谓熟籍,冷籍。张家祖上三代均没有任何功名就叫做冷籍,冷籍子弟参加考试要多交报名费,考试时差役也会勒索钱财。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是潜规则,难怪有的家族祠堂外一排排旗杆石,而大部分百姓家都是冷籍几百年也翻不了身。张謇的家族不能和翁师傅相比。翁师傅家是熟籍。 为了规避潜规则,张謇的老师宋琳出了个主意,让张謇挂名到邻村张驹的户籍下冒充张驹的孙子,张驹家应该是熟籍。第二年,张謇在如皋县考中秀才才16岁。冒名顶替参加考试等同于考试舞弊,谁知此后几年,张驹家敲诈勒索钱财,为了保住秀才功名,张謇家道衰落赔了不少钱。张驹家把张謇告上公堂,张謇十分狼狈,本想投机取巧,却如此下场。幸亏好心的老师宋琳为他四处求人,通州知州孙云锦也帮助他,将此事上报江苏学政,学政又上报礼部,直到张謇20岁时,官司才了结,礼部也同意张謇恢复通州原籍,重填履历。 但是张謇的考学之路仍然十分坎坷,他五次乡试不中,考了十年仍是秀才。中国古代读书人,没有中过进士,举人一般没什么出路。最多是回乡私塾教书。 同治十三年,开始为了贴补家用,张謇决定去孙云锦府做幕僚,此时孙云锦已经调到江宁今南京。两年后,张謇又去吴长庆幕下为幕僚。吴长庆为淮军庆字营统领。光绪六年,吴长庆升任浙江提督,提督是一省军事一把手。光绪八年,日本军队登陆朝鲜仁川,为阻止日本吞并朝鲜,朝廷决定出兵朝鲜,吴长庆部奉命入朝鲜,张謇随军前往朝鲜汉城。在朝鲜,张謇为吴长庆起草许多政论文章,受到朝中翁同龢,张之洞,李鸿章等大人物赏识。张李二人纷纷要求重金聘请张謇,都被婉拒,张謇知道做幕僚是不能出人头地的。光绪十年,1884年,张謇随吴长庆回国,不久长庆病故,张謇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幕僚生活,决定回家继续读书。 光绪十一年,孙云锦调任江宁府尹,因为张謇和孙云锦的关系避嫌,张謇不得参加江宁府乡试。张謇去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二名,称为南元。 闲话,解释一下南元。清代,北京又称顺天府,全国各地秀才都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顺天府乡试有一个特殊规定,第一名必须是北方省考生,称为解元,第二名则一定是南方各省考生,称为南元。 高中南元,并没有改变张謇命运,此后十年,张謇参加会试连续五次落第。这十年时间,张謇一边读书考试,一边在孙云锦幕府做幕僚,随孙云锦调到开封任知府。1892年孙云锦去世,张謇离开开封回江宁在江宁书院任教。 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照例开恩科取士,张謇本打算一把年纪不再参加会试,但父命难违,只好再次去北京参加恩科,不想时来运转,中第六十名贡士,几个月后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张謇从十五岁开始科举,到1894年41岁终于高中状元考了26年!授予翰林院修撰正六品。张謇在朝中最佩服同乡清流党领袖翁同龢,翁同龢为殿试会试阅卷官又同为江苏人,又喜欢拉帮结派,初入官场,张謇就拜翁同龢为师,成为清流党。光绪二十年,光绪帝亲政,正和日本干仗,朝中官员也分两派干仗,清流党帝党,另一派后党。张謇文章写得好,很快成为清流党干将。第二年,张謇因父亲去世丁忧,暂别是非之地。 守志丁忧的三年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派张謇在南通开办纱厂,张謇爽快答应。从此张謇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张謇起初想完全民营,计划筹资60万两白银,结果只筹集到南通当地商人资金40万两,买地建厂房,却缺少资金购买机器,为了筹款,张謇奔走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最后找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答应将政府购买的闲置了三年的美国织布机作价50万两入股。这样才建好大生纱厂。纱厂又缺乏资金周转,需要25万两白银,张謇只好四处筹款,四处碰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丁忧期满,张謇回翰林院销假,准备回京当官。正碰上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张謇支持老师翁同龢上了几次奏折,但不久变法失败,翁同龢被慈禧太后削职为民永不叙用,张謇为老师翁同龢(号松禅老人)写《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赠予翁同龢并前往火车站送别翁同龢。张謇想到翁同龢的遭遇,一代帝师,状元及第,朝中领袖也不过如此下场,张謇对官场失望透顶,于是请假南归,一心一意回南通开纱厂实业救国。 张謇开纱厂没有流动资金,曾经想借高利贷,后来决定铤而走险在缺乏流动资金周转的情况下仓促开工,结果第一个月棉纱行情好,得以维持生产,张謇是恩科状元,点子很多,他把产品命名为魁星,状元在民间传说中是魁星下凡。名字取得好,销路也好,第二年纱厂就盈利五万两,第三年盈利十万两…以后平均每年纯利润稳定在10万两。到1898年底累计盈利190万两! 光绪二十七年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张謇征地十万亩建成纱厂的棉花基地。随着资本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家闸开办了油厂,面粉厂,炼铁厂。 闲话:实业救国为什么总是开纱厂呢?很简单,中国有四亿人口,人人都要吃饭穿衣。吃饭属于农业,穿衣就得织布,因此开办纱厂需求大,容易赚钱。赚来钱再考虑投资其他项目。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化第一步也是开办纱厂。张謇又在邻县设立分公司,垦地数十万亩投资几百万两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稳定了棉纱生产原料。 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受邀考察日本实业教育,张謇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大加赞赏,也萌生了支持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只是张謇在朝廷地位太低,还没有影响力。 光绪三十年,清帝上谕张謇创办实业有功(主要是张謇的实业有政府的股本,能为政府赚钱)赏三品衔任农工商部头等顾问(古代中国儒学是名教,到处是文字游戏,三品衔并未实授也没有顶戴只是享受三品待遇)但是张謇从此有了官商的帽子更好办事。张謇出面募集资金修建了天津两个港口,又开办公司建设南通港口,建设防波堤。这一年大生纱厂追加股本63万两,纱锭2万多枚。同年又开办南通轮渡公司,开辟外江航线。 光绪三十二年,清廷下诏预备立宪,预备期六年(很讽刺的是六年以后清朝正式灭亡)张謇等实业家组织预备立宪公会,这其实就是政党的雏形。 光绪三十三年,张謇创办大生二厂,股本100万两,纱锭2.6万,生意越做越大。宣统元年,清朝进入最后时期,摄政王载沣主政,载沣仍然希望玩弄权术。载沣一边抓权力,一边又在各省开谘议局,中央也搞起了皇族内阁。张謇被推举为江苏谘议局议长。内阁,内阁大臣,总理大臣,各省谘议局都有了,作为君主立宪制还差开国会或者说议会。张謇联合十六省谘议局前往北京请愿开议会,1909年到1910年,张謇组织三次请愿,都被摄政王载沣以时机不成熟驳回,清朝本可有机会君主立宪制,满清皇族还是不肯失去权力。 宣统三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张謇转而支持共和,因为实业家最怕打仗,支持袁世凯共和是最快结束战争的途径。1912年2月,奉隆裕太后懿旨,状元实业家张謇起草《清帝退位诏书》诏书一共三道,都由张謇起草,袁世凯修改。第一道为清帝退位正文,表明顺应民愿清帝退位。退位后由袁世凯全权代理。第二道告慰清朝大小官员以及军队继续恪尽职守保护人民莫生战乱。第三道为皇族优待政策以及告慰蒙古藏族满族同胞。 由于张謇在清帝退位中所做的贡献,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总长(相当于部长) 张謇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建立民国有功劳 张謇创办的实业 张謇继续在南通创办实业,创办了南通电灯厂,电话公司。又派人去英国考察工业,回国后,听取意见对大生纱厂进行改造,改蒸汽动力为电力驱动。 1915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张謇认为袁世凯倒行逆施,愤然辞去北洋政府官职。1916年袁世凯称帝穿龙袍祭祀,张謇力劝袁世凯不听,张謇与袁世凯绝交。 张謇创办实业,一来是实业救国,抵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二来是实业养人,通过旗下实业公司解决了几百万就业吃饭问题。张謇还热心公益创办了近400所学校,比如通州师范学校为全国第一所正规师范学校,扬州大学前身。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通州农业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景德镇陶业学堂(今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此外南京的许多大学张謇都是主要创办人。张謇还创办了南通博物馆,南通图书馆,南通第一家报社。除此之外张謇还是著名的申报第一大股东。 张謇的实业公司巅峰时期规模达到3000多万两白银。但是盘子太大,资金链容易断裂,到1920年代大生纱厂已经负债400万银元。1922年,由于日本纱厂的竞争,加速了大生纱厂危机,1924年,大生纱厂破产,此后张謇创办的纱厂都被银行债权人监管。 1926年,8月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去世,终年73,张謇一生创办了100多家企业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还创办了近400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张謇去世后,全国各界广泛悼念,民国政府大总统令对他高度评价:耆老硕德,体国忠诚,位望崇隆,邦人所重。 大生纱厂旧址被列为国家保护工业遗产名录,南通市建有张謇广场,张謇雕像。 大生纱厂旧照片 大生纱厂旧址 张謇的子孙后代活跃于上个世纪初上海的名利场,不乏花花公子。子孙后代很多和民国高官,富商联姻。 张謇去世后葬于啬园,因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謇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