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之前的马可·波罗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的游历;15世纪早期的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6世纪初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等,以上历史事件的发生推动了世界性海洋贸易的发展,而这些努力将欧洲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另外一方面,不同大陆之间的陆上经济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当然欧洲的崛起一方面给新发现的地域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打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将新文化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白羊王朝盛期(14世纪的中叶)的一位公主嫁给了萨法维苏非教团的导师,他们的一个儿子后来占领了大不里士,建立了萨法维王朝。阿拔斯一世在位时期,十分看重艺术的发展,特别是纺织行业。 奥斯曼帝国存在的时间是1299—1923年,在16—18世纪里,奥斯曼的几位重要的统治者将奥斯曼的纺织艺术推到了发展的高峰时期,特别是苏莱曼大帝的统治期间(1520—1566年在位),帝国扩张至中欧、美索不达米亚和马格里布中东部,进入全盛期。莫卧尔王朝(1526—1857)的纺织艺术的辉煌得益于阿克巴大帝(1556—1605年在位),他的统治时期是莫卧尔帝国的鼎盛时代,印度大部首次被统一起来。 一般认为1517年埃及被征服之后,奥斯曼国家才成为帝国,这个时候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延伸到红海、东地中海和北非地区,它不仅成为东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同时也成为欧洲的头号威胁。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很多的港口和单独出入里海的权利,甚至俄罗斯的商船都被排除在外。当时不同行省之间频繁的贸易关系,也将以伊斯坦布尔为商业中心的美学理念传播到了周边的很多城市。 奥斯曼帝国的纺织品艺术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由于帝国统治区域内的民族繁多,所以奥斯曼的纺织品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以适应不同的文化。奥斯曼帝国的纺织品具有徽章式、尖顶格子式等模式。而尖顶式的图案布局特色在16世纪伊斯坦布尔备受推崇。丝织品的贸易对于当时的帝国来说十分重要,经由奥斯曼版图运往世界各地的纺织品,一方面维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几个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出口到欧洲的羊毛地毯的贸易活动,但是奥斯曼帝国也依赖于它的政治对手为他们提供生丝和棉布。伊朗人自古以来就从印度进口便宜的棉花和经济作物,而波斯人出口奢侈品到印度次大陆。不同的皇室之间由于激烈的政治和文化竞争,胜利的一方会俘获一些艺术家和工匠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土耳其的苏丹委托专业的编织团队为他培养技术娴熟的纺织工人,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种具有货币价值的长袍,以便突出他的社会地位。 奥斯曼帝国在布尔萨增加了织造车间以便生产奢华的天鹅绒和织锦,而一部分产品又会被卖往欧洲市场,最终成为高级官员的服装。在托普卡帕皇宫工作的纺织工人致力于制作一些奢华的衣服或者家饰产品,而这些使用金线、银线制作的产品会被当作礼物送给有贡献的大臣或者外国大使。 奥斯曼苏丹喜欢复杂的庆祝仪式,每到伊斯坦布尔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涉及皇室的成员从小孩到禁卫军都被要求穿最新的设计。在奥斯曼帝国的高峰时期,即15世纪到16世纪,伟大的苏丹委托了成千上万的优秀设计师帮他设计面料。 在苏莱曼的统治时期,康乃馨、郁金香、石榴、精致的牡丹花等组成一个个精致的尖顶格子模式,并在这个时期流行开来,共同装饰着苏莱曼统治的伟大时代。14世纪末期,布尔萨已经成了中东地区最大的丝绸市场之一。到15世纪末,布尔萨不仅是一个国际丝织品仓库,还是高质量的丝织品生产中心,更引以为豪的是专门为皇室生产丝绸制品。布尔萨的纺织品图案尤以钦塔曼尼最为特别 。钦塔曼尼图案一般以三个球体或者月亮排列成金字塔式,下面是一对老虎斑纹,这种图案可能是受到了土耳其部落图腾的影响,而默罕默德二世也曾把它作为个人的象征。奥斯曼帝国可以从伊朗获得其丝织业所需的原材料。 在伊朗,马赞达兰省、吉兰省、塞姆南等都出产生丝。由于宫廷对高质量的织物的需求,所以奥斯曼帝国各种织造丝绸织物的商店都和宫殿很近。织物的类型、色彩、图案和每个月运输织物的费用都会记录在商店里的织物列表单上。从这个列表上,可以得到宫殿对织物需要的信息。到了奥斯曼三世统治土耳其的时候,奥斯曼帝国早期偏爱的那些既昂贵又厚重的以金银线为材料的面料开始被简单而轻薄的面料所取代,如缎子、薄的塔夫绸等。奥斯曼帝国的纺织品偏爱的颜色有胭脂红、黄色、紫蓝色等。 常见的图案模式是程式化的花卉,有郁金香、康乃馨、风信子、忍冬花、玫瑰和蔷薇等, 这些图案在16世纪中期得到了普遍的喜爱,除了各种程式化的植物纹样之外,其余多为抽象的。这些高辨识度的图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标志和权威的代名词。 土耳其地毯编织在世界地毯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手工地毯成为土耳其享誉世界的传统出口工艺品之一。 和其他地毯的起源地一样,在土耳其地区,从游牧民族编织的地毯到安那托利亚农村农民编织的地毯,以及以皇家名义制造的顶级真丝地毯应有尽有。土耳其丝毯和礼拜毯以品质优异而著称,织毯的原料羊毛、丝、天然染料均来自国内,而且供应充足,但价格昂贵。 土耳其的地毯类型主要有"乌沙克"地毯,它还包括"星状乌沙克"地毯和"徽章式乌沙克"地毯、动物地毯、洛托地毯、霍尔班地毯、特兰西瓦尼亚地毯等。奥斯曼帝国时期,在其领土范围内有很多的纺织品制作中心,这里的产品包括提花天鹅绒、丝绸、地毯和一些高档的棉制毛巾和餐巾。奥斯曼的棉织品在生产和分布地区上,与伊朗、印度和中亚,甚至是欧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对于奥斯曼的棉纺织业的研究和了解,需要站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背景上。 奥斯曼的棉花和棉纺织品的出口主要是通过与威尼斯和法国的商品贸易实现的。伊斯坦布尔、安卡拉、伊兹密尔、布尔萨等都是其纺织中心。 以伊兹密尔为例,在公元17世纪的中期,由于欧洲人和以伊朗裔为主的亚美尼亚人经常光顾这里,因而它成为一个繁荣的交易中心,这也就从侧面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当时的奥斯曼在其发展的顶峰时期,对自身和周边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15-16世纪,奥斯曼与威尼斯保持着一个良好的贸易关系,虽然领土战争时有爆发,但是土耳其和意大利的贸易关系一直很平稳。奥斯曼与意大利之间持续不断的纺织品生意,给国家的纺织品设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创意。 后来由于奥斯曼的园艺在民间深受欢迎,所以在装饰图案的选择上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土耳其风格,图案在保留原来喜闻乐见的外来图案之外,添加了土耳其人喜爱的花卉样式,如洋水仙、郁金香、玫瑰、康乃馨等。而这些刺绣图案也对希腊大陆的丝绸制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造了马尼拉城,它的建立很快就改变了环球贸易的格局,因为印度的各类纺织品,包括丝绸、丝绒、缎子、织锦和家庭装饰物等物品直接跨越太平洋到达欧洲,中间经过了墨西哥,也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这种传统贸易格局的改变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经济的长期衰退。 因为早期的贸易对象,即中国、印度、波斯和欧洲之间的陆路贸易和红海、黑海以及地中海东部的海上贸易,都处于奥斯曼的控制之下。伊斯坦布尔、布尔萨、杜布罗夫斯克、阿勒颇和亚历山大港,构成奥斯曼帝国贸易网络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