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陈重庆题雷墉庵主阮元画像 从西山俯瞰滇池 云南日报记者 耿嘉 文/图 云南著名学者、清末经济特元袁嘉谷所撰,考证云南历史文化史的笔记著作《滇绎》,开卷就对云南的简称"滇"字,作出精要考证: 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说文》:"天,颠也。"人之高顶为颠,顶之最高为天。谚曰:"一日上一丈,云南在天上。"庄蹻由楚沅水溯流而南及最高境,因号曰"滇池""滇池国"。滇国王、滇王,皆含自大之意。《史记》:汉使者至滇。滇王问:"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盖自战国迄西汉又数百年,而滇王自大之意且露于言辞间矣。然今人之讥自大者,辄言夜郎而不言滇,可知滇有自大之资格。故《史记》云:"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山川疆土,西南一奥区也。《文选·上林赋》"文成颠歌"注引文颖曰:文成,辽西县名。颠,益州颠县,其人能作西南夷歌。"颠"与"滇"同也。《汉书·相如传》注作:"颠,即滇也。" 袁嘉谷对"滇"字的考证,有很多有趣之处。比如,提出以"滇"为地名,是出自最早由楚率兵而来的庄蹻。比如,认为滇王有自大的资格。又比如以《说文解字》《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文献,论证"滇""颠"相同,都是极言其高之字。而"颠"又与"天"同义,古人以"滇"命名这片地域,就是认为这一地域像天一样高。在另一则笔记《"滇"字之异解》中,袁嘉谷还指出:"滇字惟滇池用之,他处罕见。"所以,后来才产生那句大约由平原地带一路攀高西进,到达云南之人说出的感叹性谚语:"一日上一丈,云南在天上。"对于为什么这样说,清代第五十二任云贵总督阮元,有一个有趣的对比之说。 清道光八年(1828年)春,就任云贵总督已经两年的阮元,邀约云南学政李棠阶(号文园)同游昆明城西太华山,并在山上的太华寺休憩。阮元为此写下了一首二十韵的五言古诗《同李文园学使(棠阶)游太华山,憩太华寺》: 华岳五千仞,崚嶒上金天。 若与滇池较,池在华岳巅。 池上有高山,名借太华传。 华阳勒国志,地括南中滇。 梁州与黑水,自古西南连。 颠县昔汉郡,太华居西偏。 城中看西山,苍翠隔野烟。 春风得闲暇,胜侣邀一贤。 出城载茶榼,适野敲吟鞭。 松杉閟岩壑,云水开天渊。 拾级入古寺,楼殿逾百年。 寺南启虚堂,万顷何茫然。 浩浩天外浪,棱棱草际田。 双塔辨远郭,片帆识渔船。 山外壁更峭,方削不肯圆。 搔首或落雁,登顶难采莲。 石室虽可攀,未许希夷眠。 我无摄生术,神昏力衰孱。 为语瀛洲侣,安能从羽仙。 惟当随滇流,乘槎归日边。 这既是一首乘闲踏春的记游诗,也是考据气味浓厚的学问诗。前六联,就先考究"太华"山名及其历史地理,极言滇池之高。第七至十七联,才记述从出城、上山、入寺、登顶的结伴游憩所见所思。最后三联,抒发登高远望,想到由滇水可以一路东下,到达日出之海,而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何时能够回归京城的感慨。长诗后面,阮元又写下一段跋文: 水地大势,陕华州约略与蜀夔州相平,乃重庆叙州江远而高,仰逾千里,金沙江又高流入叙州江,滇池又高流入金沙江,共数千里,是滇池高于华顶明矣。若乘船出滇池口,入金沙江,又入蜀江,入汉江,沂淮渡河,竟可直达天津矣。太华之名,不知起于何代,以《禹贡》"华阳梁州"及常璩《志》推之,此山名为太华极宜。颠县即滇县,见《汉书志》。太华出山半之寺,起于元代,大建于康熙时,其木石皆范总督承勋毁吴逆故宅运去者。范公有《太华纪胜》文,刻大理石,嵌西堂壁上,石巨盈丈,真瑰材也。寺中有明沐藩世代像,亦有范公像。 这段跋文,主要是针对诗的头两联作进一步解说。本来"华岳五千仞,崚嶒上金天。若与滇池较,池在华岳巅"两联,已经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在世人眼中,五千仞的西岳华山,已经是高耸入云天,然而滇池的地势如同在华山顶上,因此滇池就是高居天上的"天池",更不用说高耸在滇池边上的太华山了。大约是因为受古诗体制的约束,不便将此意说清,阮元只好在诗后,再以这段跋文,说明华山所在地陕西华州,不过与四川夔州地势相同,但是从水流来说,夔州的江水,是由"仰逾千里"的重庆叙州流淌下来;叙州的江水,又是从更高的金沙江奔流而来;金沙江又从更为高远的滇池地域钻山越岭而来,所以滇池远远高过华山之顶,是最清楚不过的事实。阮元随后还说,"乘船出滇池口,入金沙江",顺流东下,越过淮河、黄河,可达京津之地。 阮元这首春游诗及其跋,以华山为参照,从水流地势高低差异对比分析,得出层层攀高与逐级下降的考据表述,不就是"一日上一丈,云南在天上"的具体表达吗?对比诗仙李白《夜宿山寺》绝句所写:"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再来看阮元这篇诗文有理有据的对比分析,那么,古代从中原或江南之地,首次舟车劳顿或者步行、骑行来到云贵高原的人,惊叹"云南在天上",就不是夸张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