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率领的华中剿总,下辖3个兵团司令官都是谁?结局如何
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到战略进攻后,国民政府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在重要战略地区先后设立了四个"剿总"司令部,分别是:华北"剿总"、东北"剿总"、华中"剿总"、徐州"剿总"。
"剿总"最初主要是负责所在地区的军事,后来权力和业务不断在扩大,甚至直接掌管该地的党、政、军、财大权,成为当地最高的行政机关。
因此可以说"剿总"的总司令都是国军中大佬级别的人物,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他是桂系军阀中的大佬,与桂系另外一位大佬李宗仁合称"李白",人送外号"小诸葛"。
白崇禧所率领的华中"剿总"前身要追溯至1945年成立的武汉行营,当时有民国大佬程潜担任主任一职;1946年10月改为武汉行辕,司令为白崇禧;1948年3月又改为武汉绥靖公署,同年6月升格为华中"剿总";1949年4月后又改组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
华中"剿总"下辖3个兵团、3个绥靖区,分别是:第三兵团、第十二兵团、第十四兵团、第十三绥靖区、第十六绥靖区、第五绥靖区。
那么问题来了,华中"剿总"下辖的三个兵团司令官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1948年时,华中"剿总"3个兵团分别如下:
第三兵团司令官 张淦 ,下辖:第7军、第48军、第58军,总兵力约8万人。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黄维 ,下辖:第10军、第14军、第18军、第85军,总兵力约10万人。
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宋希濂 ,下辖:第20军、第28军,总兵力约6万人。 第三兵团司令官:张淦
张淦(读gàn)出生于1897年,是广西桂林人,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1923年,张淦在陆荣廷部任少校副官,陆荣廷被新桂系打败后,张淦所部被李宗仁收编,担任营长。
张淦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逐渐成长为桂系中的主要将领,后来被白崇禧委以重任担任桂系精锐第七军军长一职。
张淦在广西陆军速成学校学习时,和李宗仁、黄旭初是同学。毕业后进入广西陆军模范营当兵,与白崇禧、黄绍竑等人一起是排长。
张淦是北伐和抗日名将,他凭借与新桂系的渊源,被李宗仁、白崇禧重用,不但升任"钢七军"军长,后来还出任桂系主力兵团第三兵团司令官。
张淦有个绰号叫"罗盘",他一生迷信阴阳风水,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罗盘和卜卦,因此白崇禧就给他取了"罗盘"这样一个绰号。
张淦出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后,并率部参加了长江防御战,后来还被提拔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张淦率领残部一路败退到广西博白县,在县图书馆设立指挥部,企图集结余部从合浦海上逃窜。
解放军先头部队得知张淦要从海上逃窜,于1949年11月30日晚完成对博白的包围,随后在晚上22时发起强攻,各部突入城内,完成对张淦指挥部的包围。
这时候的张淦还在问卜探吉凶,还没等他问出个所以然来时,却被外面激烈的枪声吓了一大跳,他赶紧躲到床底下去。
几分钟后,解放军将张淦的警卫部队消灭后,冲进了张淦的兵团指挥所,把他从床底下拉了出来。
张淦后来被关押进北京功德林改造,1959年因病去世。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
黄维出生于1904年2月28日,是江西省贵溪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
黄维早年从鹅湖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小学教员,之后因在学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而与当地土豪劣绅交恶,被迫弃职离乡,经同学方志敏安排下,找到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侬。
在赵醒侬的介绍下,黄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成为周士第、郑洞国、俞济时等人的同班同学。
黄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参加东征陈炯明和北伐战争中,因作战勇敢,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团长。
1929年到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回到原部队,得到时任第十八军军长的陈诚的厚爱和信任,被提拔为旅长。
黄维参加过对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围剿",后升任第十一师师长,并于1937年赴德国深造,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被提前召回国。
抗战时期,黄维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斗。
在罗店之战中,刚刚被委任为第十八军第67师师长的黄维,就率部打了一场惨烈的战役,部队坚守一周,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受重伤,全师能动的人几乎都被动员上战场。
战后整编时,67师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齐,这一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他忠勇之名被国民政府大肆宣传,但也有人指责黄维死板,他"书呆子"的名声就比落下。
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中,已经升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的黄维,他奉命率部去支援徐州,被解放军包围在原宿县双堆集一带,整个兵团被歼灭,黄维也被我军俘虏。
黄维被俘后,被押送至北京功德林改造,于1975年12月获得特赦。后被安排担任文史专员。
1989年3月20日,黄维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
宋希濂出生于1904年4月4日,是湖南省湘乡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副排长、排长,随军参加了讨伐滇桂叛军后,在陈赓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中山舰事件爆发后,退出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血战滇缅边境等战斗。
在淞沪会战打响后,宋希濂率部日夜兼程,从西安开赴上海。当日军全力进攻庙行时,他亲率四个营攻敌侧背,重创敌人,碎粉了日军中央突破的计划,使战局转危为安。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宋希濂担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兼第14兵团司令官,在西南地区继续与解放军对抗,后宋希濂部陷入我军的大包围中。
宋希濂率领残部从川东向西昌方向逃窜时,被解放军尾追截击,在大渡河沙坪被围。宋希濂拔出手枪试图自杀时,被警卫排长一把抓住,随后被解放军俘虏。
宋希濂先是被关押在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1954年6月被转入北京功德林改造。
1959年12月4日,宋希濂被特赦,老同学陈赓专程去监狱接他,宋希濂为陈赓对他的关心和鼓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晚年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工作。
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病逝,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