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1962年,毛岸青带着新婚妻子邵华再一次踏上湖南板仓的土地,这是他的母亲——杨开慧的故乡。 那一天,板仓下起了大雨,那是板仓阴沉了多日才酝酿出的一场大雨,暴雨如注。 毛岸青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新婚妻子邵华担心他的身体健康,让他等雨停了后,再去看望杨开慧。 但是毛岸青紧紧地盯着阴沉的天空,扭头对邵华说:"我不想等了,一刻也不想等了。" 邵华知道毛岸青的心思,她跟毛岸青说:"好,我陪你去。" 二人互相搀扶着来到杨开慧的墓碑前,毛岸青泪如雨下,他轻抚着杨开慧的墓碑,说:"姆妈,岸青好想你。" 说着,他就俯下身子,准备给杨开慧行跪拜礼,但邵华此时却拉住了毛岸青,对他摇了摇头。 毛岸青知道了妻子的用意,点点头,对着墓碑三鞠躬。 邵华为什么拦着不让毛岸青下跪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 数十年的别离 这一次见面,相隔了太久。如果不是杨开慧故居里,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合影,毛岸青都快忘记母亲的模样了。 毛岸青出生在1923年,他最安稳,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在湖南板仓 了。 那时候,毛岸青刚刚四岁,已经开始记事了。母亲带着他和哥哥来到了湖南板仓,他们虽然住在一个小土屋里,但是在这里有姥姥有舅舅,还有表姐表弟在一起。 每到晚上,母亲就拿着一把小扇子带他们到院子里乘凉,跟他们讲着天上的星星,跟他们讲着三字经里的故事,跟他们讲着远方的父亲。 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有安全感的日子,因为在这里,有妈妈,有哥哥,还有刚出生不久的,特别爱哭的弟弟。 但是噩梦来的也太快了。 三年后的一天,妈妈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舅舅杨开智 找到他们,毛岸青等人才知道一个晴天霹雳,妈妈走了! 后来的日子,毛岸青都不敢回想。 从湖南离开后,他们来到了上海。他们就像流浪的孤儿,一开始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后来弟弟因病去世了,再后来他们流浪街头,捡垃圾,卖报纸。他们的生活,在离开母亲的那一刻起,就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每天晚上,毛岸青都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泣,而当时仅仅比他大一岁的毛岸英就像突然长大了一般,他保护着弟弟,安慰着弟弟,哪怕只有一口饭,也会让弟弟先吃。 此时,没人会在他们冷的时候添衣,没人会在他们饿的时候给他们做饭了。他们知道妈妈已经去世了,已经永远离开他们了,他们能依靠的只有彼此。 在上海流浪的期间,毛岸青还遭到了上海反革命分子的毒打,那一顿毒打,使得毛岸青头部受到重创,陷入了昏厥。 毛岸英当时四处哭诉,四处祈祷,但是没有人来救这个可怜的乞儿。毛岸英只能一边帮毛岸青擦拭伤口,一边哭泣。毛岸青恍惚间,似乎感觉妈妈又来到了身边。 最终,毛岸青挺过来了,但是后遗症却永久的留了下来,他每次情绪激动,就会头痛发作,发作起来就会全身颤抖,头痛欲裂。 毛岸青也曾幻想过,妈妈的死可能是个误会,妈妈没走,只是找不到他们了。毛岸青想过母亲会突然来找他们,将他们带到湖南那个温馨的小屋。到时候,他一定要趴在妈妈怀里大哭一场。 但这终究是奢望,他知道,母亲早已不在了。 后来,毛岸青去了苏联求学、工作,几年后,又回到了中国。 但是毛岸青痛苦的发现,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母亲竟然从未进入过自己的梦,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吗?还是妈妈怕自己又想起她? 1950年,毛岸英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毛岸青知道后,大病一场,继失去母亲和弟弟后,他又失去相依为命的哥哥,那是他黑暗时光里唯一的依靠。 为了毛岸青的身体着想,毛主席将毛岸青送到苏联养病。 1957年,毛岸青回到大连修养。他当时身体状况已经有了好转,但是异国他乡的日子,却让他更加怀念母亲和哥哥。 他有的时候甚至觉得,就这样吧,就这样走了吧,自己就能见到母亲了,他或许还能见到哥哥和弟弟。 但是就在他抱着消极的态度度过一天天昏暗的日子时,母亲进入了他的梦。 那天他隐隐约约见到一个年轻的女子正朝他走来,在他疑惑时,那个女子轻轻唤了一声:"岸青……" 那是母亲!母亲来看他了! 毛岸青激动地朝母亲走过去,母亲轻轻摸着毛岸青的头,说:"最近怎么没有好好吃饭?都这么瘦了。" 毛岸青当时只是不住的点头,说着:"好。我一定好好吃饭。" 杨开慧又跟毛岸青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啊,好好练字。我走了没人帮你父亲抄文章了,你要帮他呀。" 毛岸青哭着答应,而后在梦中突然醒来。一看表,晚上四点。 这是毛岸青这几十年来第一次梦到母亲,他一边哭,一边坐着直到天亮,他想,自己在梦中忘记告诉母亲了,也就是这次后,毛岸青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他想好起来,想好好练字,还想,再去看一眼湖南板仓的小土屋…… 带着爱人回乡 在梦到母亲后的几天,毛主席在工作的闲暇之余,来到医院看毛岸青。毛岸青看到父亲后,眼泪直流,跟父亲说起梦中的母亲,说起母亲在梦中的嘱托。 在谈话中,毛主席发现毛岸青已经没有那么消极了。 同时,毛岸青还告诉父亲,自己想找个女朋友了。毛主席当时特别开心,告诉毛岸青,对女方的家庭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只有女生人品好,努力进取就好。 其实毛主席并不知道,当时毛岸青心里已经有人选了。那个人选就是嫂子刘思齐的妹妹邵华 。 毛岸青在大连养病这段时间,刘思齐经常带邵华来看毛岸青。两个年轻人很喜欢一起聊俄文、知识。而且当时毛岸青的国文并不好,北大毕业的邵华就担任起了国文教师的身份。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邵华这个孩子也可以说是毛主席看着长大的,自然是非常喜欢。而且毛主席觉得邵华这个小姑娘,古灵精怪,这种活泼的性格正好跟毛岸青那种沉闷的性格互补。 但是毛主席也担心毛岸青年纪毕竟比邵华大那么多,万一邵华不愿意。 于是毛主席见了邵华一面,提出了自己对于毛岸青尚未娶妻的担忧,在谈话时,毛主席看到邵华的脸和耳朵都红了,毛主席知道,这俩孩子有戏。 于是在邵华妈妈、刘思齐、毛主席等众人的撮合下,这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1960年,两人在大连结婚。 毛主席跟这对邵华说:"你现在是毛家的新媳妇,跟岸青去湖南看看吧,一来见见杨家的外婆和亲戚,另一方面,去看看你们妈妈,给她扫扫墓。" 1962年,毛岸青又回到了曾经跟妈妈、弟弟、哥哥住过的小土屋。 只是,当时是他们一家四人,32年后的今天,只有他和自己的妻子。 见到墙上那张母子三人的合照时,毛岸青指给邵华看,说:"你看,这就是我妈妈杨开慧。" 同时,毛岸青也在心底跟母亲说:"妈妈,我来看你了,这是我的妻子邵华,我现在很好,你放心吧。" 去过杨家和曾经的故居后,他们准备启程赶往杨开慧的墓前进行祭拜。 但是天不凑巧,此时却下起了大雨。 当时毛岸青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平时就在饮食生活上就多加注意,别说淋雨,就算是吹风都很少。 所以邵华很担心毛岸青的身体,她劝毛岸青,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明天再去看杨开慧。 但是毛岸青盯着门外的大雨说:"可是我等这一天等了太久了,我不想再等下去了,一刻也不想等了。" 邵华理解毛岸青此时的心情,她跟毛岸青说:"那我们现在就去。"于是,迎着暴雨,两个人一路搀扶来到了杨开慧的墓前。 一到这儿,毛岸青就绷不住了,他像一个小孩子,抚摸着杨开慧的墓碑,嚎啕大哭。 他心里有太多的委屈,太多的难过想告诉母亲,但是母亲此时却只是一块冰冷冷的墓碑。 最终,千言万语也只成了一句:"妈妈,我现在很好,父亲也很好。" 在控制好情绪后,毛岸青拉了一下邵华,继续说:"这是我的妻子,妈妈,我带她来看你了,她对我很好,你放心吧。" 而后,他将自己手中的花放到母亲墓前,准备磕头祭拜。但他刚俯下身子,邵华就拉住了他,对他点了点头。 毛岸青明白邵华的意思,夫妻二人就对着杨开慧的墓碑,深深地鞠了三躬。 邵华不让毛岸青行跪拜礼,一方面是因为毛岸青的身体 ,地面被雨水浇的冷硬,当时毛岸青的精神状况起伏较大,邵华担心毛岸青旧病复发 。 另一方面在当时,跪拜礼被认为是封建遗存 ,杨开慧一辈子追求"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事业,用这种礼仪进行祭拜并不合适。 从这次祭拜过后,一直到2000年,毛岸青先后30多次回到湖南板仓祭拜杨开慧,基本每年看看妈妈。 但是每年,他来祭拜杨开慧时,登记的名字都是"杨岸青" ,一辈子了,妈妈始终在毛岸青心中,惦念不忘。 把我葬在妈妈身边 到了晚年,毛岸青已经跑不动了,也没办法去祭拜母亲了。也许是因为长久不见,也许是因为暮年时分对过往甜蜜岁月的怀念,毛岸青这一阶段异常地思念母亲。 如今的生活这么美好,如今的中国这样国泰民安,这样和平,母亲却一眼都没有见到,毛岸青时常觉得遗憾而孤独。 这种孤独感是在父亲毛泽东去世 的那天开始衍生的,父亲走的那一刻,将他母亲和哥哥去世的那种痛苦也勾了出来,好像所有能帮他遮风挡雨的人都走了,好像突然独自一人在世间接受暴雨。 也是从那以后,毛岸青开始有意识的多陪陪家人。在陪邵华时,他经常跟邵华提起来:"我这身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同爸妈一样去了,我想葬在妈妈身边,妈妈在那边太孤单了。" 2007年开始,毛岸青的身体开始急剧走下坡路。他那段时间经常跟邵华说:"我最近总是梦见妈妈,梦见小时候在板仓的日子,是不是妈妈想我了。" 邵华说:"你不要多想了,你不要多想了,你快快好起来,我们还需要你。" 毛岸青说:"我的身体我知道,你不要难过。就算真有那一天,你也要替我开心,我是去跟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团圆了。你记得把我葬在妈妈身边,务必。" 邵华含泪说:"好,我懂,我明白你。"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去世。因为过度思念,邵华在一年后因病去世了。 临走前,她跟儿子毛新宇 说:"我去跟你父亲团聚了,我没来得及将你父亲带到你奶奶旁边,你一定要完成他这个愿望。我的骨灰,你也安置到你父亲身旁。" 短短两年,失去了两位至亲。但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毛新宇还是带着父母的骨灰,奔走千里,将他们安置在奶奶的烈士陵园西边,在一片苍茫翠微中,母子重逢。 毛岸青再一次回到了母亲身边,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了。 后记 毛岸青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当时有多少革命先贤殒身,他们的背后,也有他们宠爱的儿女。 失去至亲的那些孩子们,只能在风雨飘摇中被迫成长,他们跟随父母的脚步,为革命事业尽心尽力,为新中国的发展前仆后继,他们最终成为中国的新一批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