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绝望的文盲」成了内娱热梗。 起因是王一博在电影路演中,一问三不知。 结果不仅遭到网友群嘲,还引得央视下场痛批。 巧的是,国外也出了一个相似的「文盲」。 前几日,柏林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评审团主席 「小K」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被媒体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喜欢的国际电影是哪部?」 小K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说自己没有最好的答案。 并坦言: 「我是个失败者吧 我这没有一个伟大的电影电影片单」 新闻一出,果然炸开了锅。 有人觉得,这样的回答跟内娱被嘲的「文盲」没有任何区别。 也有人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表达,问题出在了提问者身上。 随着争吵不断加剧,话题重心很快上升到了对小K本人的质疑。 有人觉得她名不副实,不配做柏林电影节主席。 还有人质疑她的实力,认为近些年她没有好的作品。 这些质疑与争议,对小K而言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那趁今天这个机会,鱼叔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她, 这个曾经的顶流偶像,到如今柏林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评审主席 ——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以下简称小K) ,1990年生,到现在还不满33岁。 但她的从影生涯,已经20年有余。 一直以来,她的实力都饱受争议。 最绕不过去的,还是 《暮光之城》 系列。 凭借在片中饰演的贝拉一角,小K成为全球最火的青春偶像。 2012年, 她跻身好莱坞最高片酬的演员,打破了最高片酬长期被男演员霸占的历史 。 尽管《暮光之城》系列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小K饰演的贝拉足够美。 青涩温柔,不苟言笑,一个冰山美人。 不仅在戏里迷倒了吸血鬼爱德华,也迷住了戏外的无数观众。 可以说, 《暮光之城》成就了小K 。 但, 牵绊住小K的也是《暮光之城》 。 系列5部电影,越到后面争议越大。 被诟病最多的,在于电影基本上是一个标准的霸道总裁甜宠文设定,毫无深度可言。 电影越火,被骂得也越厉害。 而《暮光之城》也逐渐成了两位主演的一段黑历史。 罗伯特·帕丁森就在后来公开表示对该片的不理解。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真正理解这部电影」 小K也选择不去维护它: 「大家说它是烂片,我也愿意接受」 在《暮光之城》之后,两位主演的遭遇都非常相似。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演绎生涯都受到「偶像化」的牵绊。 罗伯特·帕丁森曾说,他想演跟吸血鬼无关的角色,但从来没有人找他。 小K也是如此,她被牢牢贴上 「暮光女」 的标签。 即便系列完结,她在很多人眼里,依然只是那个冰山美人—— 一个不用太多表情,无需演技,只要负责美丽的空洞角色。 好莱坞也陆续制作了一批趋同的商业片,女主角形象也都与贝拉很相似。 像大烂片《白雪公主与猎人》就是一大典型。 另外,小K也确实 没有赢得专业性的表演大奖 。 她获得最多的,是美国青少年选择奖和MTV奖。 但那只代表电影娱乐性强,并不是表演层面的认可。 反倒是多次被颁 金酸梅最差女主角奖 。 这无疑代表了业内对她银幕表现的失望。 结束「暮光」系列之后,小K也努力试图转型。 2015年,她出演了法国文艺片《锡尔斯玛利亚》,并借此赢得了 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配角 。 去年,她又主演了文艺片《斯宾塞》。 赢得了 金球奖和奥斯卡双提名 ,但终究还是没能拿奖。 在过去,演员成为欧洲三大电影节评审主席,并不少见。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 也曾担任过。 但是,从没有人敢质疑她的水平。 她佳作极多,大奖拿到手软,演技有目共睹。 但小K完全不同。 在普通观众眼中,她的银幕形象和演技还一直停留在《暮光之城》。 因而不少人会质疑她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资质。 鱼叔觉得,这份质疑很大程度上源自小K远离主流视角太久,使得观众对她的印象还停在过去。 继而导致大多数人根本看不到她过去十多年的经历与变化。 实际上,小K早已退出了那个商业大片的娱乐圈,走出了一条背离主流、回归自我的道路。 小K其实一直很有自己的追求。 自1999年出道以来,她在24年内拍摄过近60部电影。 她对表演素来有自己的态度: 「我爱表演因为我喜欢讲故事,我喜欢出现在那些讲述好故事的电影里。其实我对成为好莱坞明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 小K的父母,都与影视业相关。 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对表演产生了兴趣。 11岁时,她参演大卫·芬奇的 《战栗空间》 ,饰演片中朱迪·福斯特身边的女儿。 小K曾回忆,当时有场戏把现场所有人都吓坏了,大家都担心她会因此受到创伤。 可她自己完全没感觉: 「我只记得当时是,挺酷的,没事。」 也许就是从这时候起,「酷」成了她身上最显眼的一个标签。 18岁那年,《暮光之城》让她大红大紫。 但「暮光女」贝拉,反而是她众多银幕角色中最不「酷」的一位。 真正的小K,一直对文艺电影情有独钟。 早期的她,就主演过女性题材的低成本独立电影《不再沉默》。 讲述了一个少女遭性侵后的痛苦与挣扎。 在《暮光之城》一夜成名之后,她也主动降薪出演低成本电影 《逃亡乐队》 。 在片中饰演一位对摇滚乐无比狂热的叛逆少女,与同期那个羞涩温柔的贝拉大相径庭。 暮光系列结束之后,她重新开始和诸多文艺片导演合作。 2014年,她在 《X射线营地》 里饰演一个监狱的军人。 形象大变到难以认出来是暮光里的贝拉。 2016年,她一连主演了好几部文艺片。 先是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咖啡公社》里,挑战话痨式对话。 再度与法国导演阿萨亚斯合作,主演法国文艺片《私人采购员》。 另外,还参演了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她在这些电影里的角色形象都截然不同。 选角和挑片上的大胆和出格,都无疑彰显了她对文艺电影的爱好与追求,以及磨炼演技的决心。 除了对表演的执着,她 在自我表达上也相当特立独行 。 摘掉「暮光女」标签的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风波。 她剪去长发,并且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 面对外界质疑,她曾发表很酷的「女王言论」: 「作为一个女人,如果你剪短头发就会被说又怪又丑。但我现在自在很多,不想穿上明星的皮囊。」 在穿着上,她也十分随性。 作为2018年戛纳电影节唯一的90后评委,她因为鞋子不舒服而直接脱鞋光脚走红毯。 在正式的庆功宴上,她直接穿着运动鞋出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往往直言快语。 但也正是这样的风格,曾引起不小的争议。 2012年,小K出演了讲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电影 《在路上》 。 电影尺度极大,她所饰演的角色也颓丧放荡。 而当时大家对她的印象和期待,还停留在《暮光之城》中的清纯少女。 到了媒体采访时,她就直言, 自己喜欢「垮掉一代」文学,喜欢被诩「伟大的失败者」的布考斯基,因此她才出演了《在路上》 。 不出意料,采访一出,清纯少女的滤镜破碎了。 自那之后,不少人就开始了对她持久的唱衰和不看好。 「真希望我**不是这么有名。」 这句「狂言」正是出自小K之口。 结合她的过往,这句话反而成了她表演生涯的真实写照。 她本无意成名,《暮光之城》却是一次偶然。 但这成功来得太过突然,且十分汹涌,牵绊住了她对自己的追求。 她对文艺电影的执着,被视作人设颠覆,尝试转型。 她出柜、短发、染发,被视作与离经叛道,背离主流。 因为出名,她为世人所知。 也因为出名,她一言一行都倍受关注,为她的自我表达无形中设了不少限制。 幸运的是,登过顶峰也走过低谷的小K逐渐多了些许成熟和智慧,对待过去的「黑历史」更加坦然。 就像再被问及《暮光之城》时,她不会回避那些争议。 反而会说, 能参演这样的电影是她的骄傲 。 这样的成长与变化,也被她融入进电影角色中。 就拿之前的《斯宾塞》来说。 一定程度上看, 电影里的黛安娜和小K的经历是相似的 。 在外人眼里,黛安娜高高在上,光芒四射。 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精致打扮,高贵优雅。 可在聚光灯之外,她也有着自己的痛苦和挣扎。 黛安娜会一个人飙车,暴饮暴食折磨自己。 之后一个人抱着马桶呕吐,狼狈不堪。 黛安娜的境遇,恰恰是小K的境遇。 她曾接受采访表示: 「我曾经感到非常困惑,有人觉得我享受着名利却不知感恩,但我根本不想出名,我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因此她饰演黛安娜,更像是一种感同身受。 她将自己的过往遭遇和自我思考,融入进角色。 而黛安娜难以摆脱的悲剧结局,小K更是无意复现,只想专注表演,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借助《斯宾塞》,她剥去华丽的外壳让世人看到自己里面的真实模样。 作为一名演员,小K选择用更多的作品来让世人看到她真实的一面。 让观众意识到她是一个能驾驭各种不同角色的演员。 「暮光女」已经变成过去。 小K已经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只要改变对她的刻板印象,自然就能理解她在柏林电影节上的那番发言。 她并非一个脑袋空空的流量小花,也并不能和内娱「文盲」画上等号,而是有足够多的作品和阅历做支撑,给予了她说「自己无法回答」的底气。 别忘了,她还说了一句 「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 纵览她的过去,这句话反倒显得份量极重。 论奖项上的成就,她不足以称得上非常成功。 但论及行业的资历和眼界,她无疑是广受认可的一位演员。 在鱼叔看来,与其无脑扣上「文盲式发言」的帽子,不如仔细去了解她的经历。 相似的发言背后,是截然不同的经历与思考。 尤其对内娱而言,这样的小K反倒更值得「绝望的文盲们」学习。